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大国重器书籍读后感300字左右)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大国重器书籍读后感300字左右)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6 11:00:50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大国重器书籍读后感300字左右)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一】

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恢宏的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新时代一线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新时代人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一线市场、国珍健康生活馆里、团队培训演讲台上,《大国重器》让新时代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在上级集团、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新时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新时代如同浴火凤凰般涅重生,创造了国有资产增值1400多倍的奇迹。在专营店里我们所有新时代人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让我感觉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是一名新时代人。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新时代人的内心。话语背后,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健康产业领域,一定要有我们新时代人的位置。我相信在黄永刚总经理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超越我们的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NO1。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我们中国人“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十八岁的天空无限广阔,风华正茂的新时代前途无量!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怀着事业追求和人生梦想的人走进新时代;希望所有的新时代人遵循市场规律、遵守法律法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业、以德立业、和谐展业、快乐兴业,在新时代事业的大舞台上,实现“我的梦、国珍梦、中国梦”!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二】

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连云港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出了一条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备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面对全球性的市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而中国装备制造人正是中国机械身后的“砝码”,要继续用“创新”吊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三】

《大国重器》记录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及创新,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器装备,重型装备,海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首先我想到的是片中有那么多的优秀技术人员敢于拼搏,敢于担当,“严谨的工作态度比工作技能更为重要”,有个好的态度,不会的技能可以学,但如果有技能只是把工作当成任务草草了事,那照样是做不好一件事情的,一个德国学习回来的女焊接技术说了一句“焊品如人品,要表里如一”我在想我们公司人员真能做到把公司当成一个大家庭吗?片中也讲到一个拉小迪琴老工程师从年纪轻轻进公司一直到退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他说:“我们工人把高科技的产品做出来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公司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那种工作精神,很让人感动,而且他的创新就是把东西做好,其实也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去设计只需做好,如都像那老工程师那样就没什么是做不好的了,我们都能做到吗?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完善的生产制度,但监督好像更为重要,我们制定过一系列的制度,但执行到最后好像都没有执行了,(就像一个《员工提案》一样,今年好像就执行过2次,前2次都无果而终)现在是第三次,标准文件还没有最终下发。我觉得我们好像缺少这种担当,负责,及严谨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数控机床以后的发展只有那么几点,更高的精度,更高的速度,更高的稳定性,更完善的功能,片中也讲到一家数控机床厂有那么多的机床卖不出去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好的精度,没有快的速度,注定要被好的机床替代,因为现在产品的精度越来越高,大家也许都知道现在有些机床都论斤卖的,那样的话是在卖高科技的数控机床吗?不是的,是在卖铸铁!高精度的产品没有高精度的机床它生产的出来吗?我在想,近快一年了的丝杠热变形我们解决了吗?我们讨论过的方案落实了吗?难道是我们公司解决不了?难道要像机床漏水的问题一样要处理一两年的时间?的确我们做的不好,我们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就像客户要求的打样产品一样,我们认为可以了,其实有的还没有达客户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很重要,样件不合格就失去一个订单,就像片中清洁船内部如不穿厚衣服,不戴手套,不拿毛巾,汗水滴在上面就会有隐患一样,他们对工作进行了标准化,我们现在也在做,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好。

每集都会讲到自主创新,我想我们也一样没有自主创新技术,也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现在市场上的机床凭借低成本,低价格优势聚拢客户,机床也越卖越便宜(高端除外)便宜后它的质量肯定会下降,当产品性能,质量存在一系列问题时,终究还是会失去所有客户,就我们而言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核心技术在哪?有哪些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生产高精,高速,稳定的产品才能走的更远,“片中有个数控加工的拿个深度尺还讲解说道,加工这个高精度产品”有点不符合实际,但我们要做的是需要实实在在去做,让“品质改变未来服务成就梦想”离我们更近一点。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字作文【四】

期待已久的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终于在中央台二频道播出了。身为一个长期在一家机械行业纸媒体工作过的退休人员,看过第一集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声"好"!

这一集讲述的三家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和总承包企业,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顶级对手同台竞争,攻占世界技术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片名为《大国重器》,实际上也在宣示着装备制造业乃国民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的脊梁,堪称"强囯利器"、"富国金器".

瓮福集团的故事很有说服力。他们不但战胜全球十七家强势竞争对手,成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选矿厂总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过去十年在国内造化肥、卖化肥总共赚的钱,比不上这一个项目。还把其"无水氟化氢"专利技术以1.2亿美元的好价格转让给了南非。这里有个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谈判时,瓮福开价1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言不二价".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满世界搜寻,最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比原价增加20%,以1.2亿美元成交。原因无他:这是独家研发的专利,而专利本来就是无价的。同样动人的是,振华重工研制生产出20层楼高的港口岸桥后,不但直销到美国迈阿密和欧洲某些国家,还逼退了这类产品的名牌老厂韩国三星、德国克虏伯,美国更惨,(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直降为零。看了这些故事,能不为之动容、为之狂喜吗?此外,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研制的矿用超常装载力自卸车、钻井深度达一万米的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世界难度最大的钢结构桥、每台造价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海洋石油铺管机,也都由于质优价廉,纷纷落户澳大利亚、美国、丹麦和阿联酋。这也同样令人不能不击节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户可都百般挑剔,狂气得很,倒退几十年,哪会正眼瞧一下中国产品!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老总和成千上万名掌握"缄默技术"的设计、生产人员,都是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十分遗憾的'是,片中的瓮福集团、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竟然都名不见经传,他们的掌门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贤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调整思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扭转"重文体轻科技 ( 装备制造业应视为大科技的一部分 ) "的国民心态。至少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片中何、周、管几位老总对国家乃至人类的贡献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绝不会小。莫说文体,就连人们普遍认同、张口闭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机械装备来实现,忽视机械装备,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还想多说几句。我以为,大力宣传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比过分关注军事装备更好,更有利于国家形象。因为第一,任何尖端武器都是机械装备的产物。人们对清末列强轮番入侵,往往只强调洋人的"船坚炮利",却看不到其深层原因是他们拥有远比当时的中囯先进得多的装备工业;第二,军力毕竟隐蔽些为好,而工业装备则尽可以大张旗鼓地宣扬;第三,武器终归是为害人类的破坏力,最终难免叙利亚"化武"的下场,而科技竞争,则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