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游三苏园作文400字四年级)

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游三苏园作文400字四年级)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17 16:36:47
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游三苏园作文400字四年级)

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一】

我们坐火车到了苏州,很快就到了金鸡湖。

那里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苏州的雾更大,人和人隔几米就看不到了。踏着脚下的方砖一直走到桥上,雾紧跟其后,微风吹动着头发感觉神清气爽。抬头一看,雾开心的在我头上盘旋着,好像我飘到空中一样,后来雾淡了一些。我轻轻低下头,看见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鸡湖,同时,淘气的雾飞来飞去给湖面带来幽静,清爽,心胸开阔的\'感觉。湖里的水草多得连成片,好像湖面上长着草一样,一群小红鱼活蹦乱跳好似一朵朵红色的花长在草地上。这时,几缕娇嫩的阳光射到草地上,雾也慢慢散去,金鸡湖更漂亮了!阳光伴着我在桥上轻盈的走着,忽然,我看见岸边有一个大水池,那个水池用五颜六色的瓷砖铺成,可爱的阳光一照,瓷砖发出斑斓的色彩。此刻,已经是下午了,我们又打开了回程的大门。

我喜欢金鸡湖的一草一木,更喜欢金鸡湖。

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二】

下面就来说一说!

苏州的阳澄湖呀水很清!连小鱼小虾差不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你站在岸上往远处眺望,一艘艘快艇飞速地穿过,会引起一层层波浪在湖面上荡漾!如果你坐着快艇在湖面上的话,你一定要打开窗户,这样你就可以感受到一种别人感受不到的`快乐,那就是丝丝清凉的湖风扑在你的脸上!

如果你去了阳澄湖的莲花岛上,那成片成片的美人蕉开的那叫个艳呀!红的、黄的……..那可是你在城里见不到的景观呀!还有,莲花岛上的农民十分勤劳!他(她)们都是自己养螃蟹,自己种青菜、萝卜………

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不仅仅在国内有名,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十分出名呢!

为什么阳澄湖的大闸蟹如此有名呢?其实说法有很多种,但在这里我只说几种:一、那里的环境好!螃蟹在里面能够呼吸而且也不会伤害到它们的身体!二、那里的湖水干净,不会影响到它们的身体健康!三、那里的水浅,阳光可以照耀进去,所以螃蟹可以吸收到充足的阳光,对螃蟹的身体有利!四、那里的河床硬,所以那里的螃蟹很有力,肌肉很多!

而且,阳澄湖的大闸蟹是青壳、金毛!还有,阳澄湖的大闸蟹蟹黄和蟹膏都很多!

这就是阳澄湖!有空也去苏州的阳澄湖逛一逛吧!

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三】

雨细细的,轻轻地滴在了小河里,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像是一幅珍贵的画,一首凄婉的诗,一曲宁静的歌……啊,烟雨江南,她的美如同雾一般散出来,我虽是看见了,但却若有若无。

我知道此刻的她很美,可却不知道为什么,我走了出去,每朵水晶花,最后都消失了,是到雨仙的袖子里去了吗?还是化作一缕白烟飞远了,远得没人知道。

我把家里那株干枯的小花放在雨水中,虽然花瓣还是硬硬的,颜色也不大好,但起码有了几分生气,泥土不再那么干,变得又湿又软,花上也有几滴小水珠,那么晶莹,那么明亮。那些让小花与土壤浸湿的雨已不知去向,留下的\'也只有那几滴水珠儿,明天小花也许美丽,天空中也许会出现彩虹。人们发现了彩虹,会夸耀它,但却没注意它是怎样来的,也没注意雨的神秘消失。

雨默默奉献,但不求回报,它是无色的,是红色的,赤子之心的红。

四年级苏州游畅园作文【四】

??年级苏州游暑假作文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昨天我们去感受了西湖的诗情画意,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坐大巴去了苏州。

我们先来到了盘门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瑞光塔,塔高53.7米,七级八面,为砖木结构。接着往里走,是水陆城门,它有两道水关,三道陆门和瓮城,相互组合而成。成语“请君入瓮”、“瓮中捉鳖”就是出自这里。再往前走,就是吴门桥。既有小桥又有流水,让我不仅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来。

我们接着赶往下一个景点寒山寺参观。经过枫桥就是寒山寺了,让我不禁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寺里人山人海,很多善男信女在烧香拜佛。我和爸爸妈妈也去拜了拜,祈求全家平平安安。在苏州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狮子林。狮子林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至今已有672年的历史。狮子林是一个很大的花园,里面的景色引人入胜,到处亭台楼阁,假山林立。我和爸爸妈妈到假山上玩钻山洞,到了入口,妈妈在湖边照相,我和一个小姐姐就跑到假山里玩,走来走去,一直爬到了假山顶。有人问:“为什么这里叫狮子林呢?”,导游说:“这个园林采用的是太湖里的石头,这些石头的形象大多像狮子,所以叫狮子林。”我回头望去,很多石头真的很像狮子耶!有一座假山上竟然蹲9只狮子,我仿佛听到狮子的咆哮声,似乎它们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苏州的一山一水,一桥一塔,一街一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真愉快!玩得也很开心,我要好好记住这次旅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