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传统文化400字作文(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文400)

湖北的传统文化400字作文(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文400)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17 13:37:54
湖北的传统文化400字作文(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文400)

湖北的传统文化400字作文【一】

暑假和母亲一起去湖北游玩,宿在寺庙内。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怎的,刚一到寺庙的二楼客房,天就沥沥地下起小雨。推开客房的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客房是照着古代客栈的样式盖的。木质的房子,屋内的左边是一张大床,右边是柜子,屋子中间有一张木质的小圆桌。门对面的墙上是一扇对折式的窗户。

打开窗户,一眼望去是满山绿色的树木,下面还有一点不算大的池塘。毛毛细雨齐刷刷地落下去,把树木染成墨绿色。在池塘里泛起点点涟漪。整片风景像是一幅完整的水墨画,朴素、淡雅。

我不禁看呆眼,就那么站在窗边,不舍得离开。忽然见想起一首词来:“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山草树林作画,池塘碧水点缀,温润细雨染色,旁边有我细细的观赏。还差什么?茶!一杯飘着热气,散着淡香的茶。想到这里,我把桌子拉到窗边,拿出杯子,泡一杯毛尖。小心的嘬一口,感觉到茶味在嘴里慢慢的散开,苦过之后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甜味,捧着杯子,笑着看外面的景色。听雨,赏景,品茶。还有什么能比此刻更好呢?

人生短暂,一世辛劳。偶尔,能这般静下心来也是一种修行。

湖北的传统文化400字作文【二】

家乡湖北的春节就是和我们深圳的春节不一样。春节大多数都是从小年二十三就开始了。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这说的便是湖北过年要做的那些事儿。

虽然,我回老家湖北过年只是那一次,可以说是个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就是那一次家乡过年气氛,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二十三,送盏灯就是指送劳苦功高的灶王爷,当地人是说灶王爷也要回天庭和家人团聚,看来呀这过年连神仙也不能免俗。所以叫做送盏灯。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春节里最忙碌的一天。按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着除陈布新的涵义,其中索用意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都随着灰尘扫出门。大家更忙了!我也帮忙开始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和花园;掸拂尘垢蜘蛛网。到处都洋溢着欢喜迎新春的喜悦之情。

除夕之夜。一出门,香味扑鼻,处处都洋溢的新年的气氛。一家人都围聚在一座上,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和所见所闻,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一家团圆的乐趣。烟花、鞭炮声毫不断绝,不给我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午夜12点,大家一起数着一年中最后的几秒,匆匆度过。那一刹,天空顿时明亮了许多,烟花在空中一朵朵的绽放着,鞭炮在一旁当附衬,衬托出了那份只属于新年的热闹。

初一,一早就有着很多街坊邻居来到家中,要跟姑姑一起去各个邻居家、朋友家,挨个拜年。

到了初八,舞龙队舞狮队等业余文艺便开始浓妆淡抹粉墨登场。习惯于城市繁忙劳累的生活男女老少们就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来观赏国粹精华。小伙们举着龙灯在狮子头上拥着狮子走遍街道,把春节的喜气洋洋带便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上窜下跳,前滚后翻,在我们面前那是耍尽了他们那十八般武艺。

没一会功夫,就要回到城市,春节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就结束了。家乡,虽没有深圳如此发达。但,那里有着深圳没有的东西。

湖北的传统文化400字作文【三】

过年!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沉浸在一个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我在春节里过得快快乐乐,因为我们在一起放鞭炮!

天一黑,人们拿起鞭炮,点一根香柱,一点,人们急步走回原地,捂住耳朵,“乒乒乓乓……”我的魂都跑到九霄云外去,可整个人还安恙无事,我心花怒放,也和别人凑起热闹,“乒乒乓乓……”的声音彻夜不绝,每一户都通宵灯火!一会儿,鞭炮全被放完。只好拿出一箱烟花来放,别看这么一小箱的烟花,它的威力可强,第一声就把我吓得目瞪口呆,我自言自语的说:“这么小箱烟花威力这么大呀!”烟花的声音个个不同凡响,形状不一真讨人喜欢!我又拿出像棍子的烟花出来放,“吱吱吱吱……”一种黄色的小东西飞出来,“哇,好美啊!简直是神仙放的烟花。我对这烟花刮目相看,还对它赞叹不已。我一根接着一根放,各种烟花五颜六色的,这种烟花爸爸买得最多,真是心想事成啊!

这个春节我过得兴高采烈的,烟花和我成为好朋友,我还把烟花当成亲兄弟呢!

春节,一个快乐的`节日,让人喜欢的节日。这天,我吃年菜,又放烟花,鞭炮。我太高兴,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哇,那大家不是天天都大饱口福吗。我太喜欢春节。春节快到,我会热烈的迎接这美好的节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