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陶渊明遇到刘禹锡作文(我想对刘禹锡说600字作文)

当陶渊明遇到刘禹锡作文(我想对刘禹锡说600字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1 22:16:57
当陶渊明遇到刘禹锡作文(我想对刘禹锡说600字作文)

当陶渊明遇到刘禹锡作文【一】

陶诗流传千古,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尤其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陶诗的价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不能不归功于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创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实可感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陶诗风格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自然、平淡。陶诗是平淡自然的,但并非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即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陶诗展现的是淳厚澄澈的心灵,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述怀都始终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因而陶诗又是淳厚有味、真实可感的。

陶诗所以真实,在于他的生活有真实的可表现的内容。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开始是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接着是躬耕理想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不断体验这些矛盾,认识和揭示这些矛盾,就是他创作的全部过程。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诗人以真率的态度,将自己真挚而深切的思想感情熔铸在他表现生活的过程中。创作上,感情是最关重要的因素,生活中的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感情的渗透,便会失去作品感人的\'魅力。在陶渊明的笔下,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和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铸着他无限喜悦的主观感情,它们都在人境之内,与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情调、高远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陶诗所以真实,还在于诗人具有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手段。而这吐出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善于挑选最恰当的字表达出最完美的意境,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韵味无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见”字就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偶尔见山,初不用意”的情态完全展示于读者面前。又如“中夏贮清荫”之“贮”字,写夏日树荫的清凉可掬,达到了高度的神似。更重要的是,陶诗没有华丽或艰涩的词句,所有的语言都非常自然而平易近人,做到了语言的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由于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所以陶诗抒情形象活现,情调气势生动,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于自然,具体到诗歌创作,强调的是情感的原生性、原发性。陶诗抒写情感的手法很有特点。他善于用散漫的笔法勾勒出几幅寻常的农家生活场景,经营出一个宁静和美的境界,让自己的情感自然地从画面中渗透出来。《归园田居》、《移居》、《读山海经》第一首都是很好的例子。诗人善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他的笔下,傲雪盛开的菊花、“含熏待清风”的幽兰、“卓然见高枝”的青松、“暧暧空中灭”的孤云,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征。陶诗在语言上擅长用“草屋”“墟里”“桑麻”“井灶”等这类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的手法来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平淡无奇而极有韵致的画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陶诗几乎不渲染、不夸张,尽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他把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熔铸在单纯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中,从而获得一种“表里俱澄澈”的纯净透明之美。陶诗的自然,是生活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平淡是一种境界,陶诗不雕章琢句,精细的描绘事物本身。陶诗往往表面平淡,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陶渊明还善于以冲淡的情态表现强烈的感情。他的诗,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诗人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写景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

意境单纯而丰富,语言朴素而明净,是陶诗的面貌呈现。“不杂”、“不繁”,使陶诗绝去尘滓,出神入化。最终达到心灵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统一。平淡的美学之境与现实的人生之境紧密相联,陶渊明阅尽沧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在人生归于自然、归于本真的同时,诗歌也归于平淡。

需要指出的是,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实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如果没有真实为前提,自然与平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陶渊明的笔下,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加以表现,呈现出如此的新鲜和活力,由此为后人辟开一片开阔自如、情味独特的新天地。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并且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共同遵守,直至今日。

仅此两点,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就已经不朽了。

当陶渊明遇到刘禹锡作文【二】

一阵湿呼呼的露水味儿,透过窗户,钻进了鼻子。迎着金色的阳光,我信步跨出屋门,来到小院里。又是一个新鲜的早晨,空气清冷。一轮旭日从东面的山间爬了起来。

渐渐的,街道上热闹起来了,来来往往的路人,过往的车马,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一副热闹的景象。

片刻之后,回到小屋中,斟上一杯清酒,随性作几篇文章,不觉沉浸了美妙的仙境,僻静的山林,忽的,又好似来到了桃花盛开的桃林中。

酒醒,我安然来到东篱边,随手采了几多菊花。秋日的菊花呀,又是一副灿烂的景象。悠然间,抬头望见了美丽的南山,或许,就有位老神仙住在那有着淡淡清清雾气的山上吧!

秋日的黄昏下,山谷中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裹着点点花香,向山的这头飘来。归巢的鸟儿们合群结伴飞回了家。

此情此景包含了多少的人生真趣呀,这时候,想要用一个词语去描绘这美妙的景色,却早已忘记将用什么语言去形容了。

当陶渊明遇到刘禹锡作文【三】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数之不尽。而中国文史上,人墨客,大到文学各家,小至无名之辈,又举之不完。但自古至今,政坛文人都有个不约而同的爱好,那便是暂别政治江湖,归隐田园生活。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便是这些田园隐士中的代表。其实我一直觉得陶渊明是个可爱的老人家,一股子傲气,固执且坚定着,硬是要找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地方,真不愧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鸟不拉屎鸡不下蛋,还要有美丽风景,可以让他身体和心灵绝对宁静,用好棒好棒的文辞描写他心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把人们说的心里直痒痒,把中国几千年的文人都说的向往和他一样种地吃窝窝头,东篱下啊采菊啊见南山啊什么的,说得世人都倍感市井之嘈杂,都觉得繁华的俗世凡尘怎么看怎么别扭。凡是读过两年诗书的就会说自己向往种地,向往自给自足、粗茶淡饭,说现在这样只是凡尘世俗,身不由己,就等着哪天有机会了就去归隐了。可是真正去归隐种地的人又着实不多……大概还是放不下吧。

掐掐大腿估计也打消不了这种凡人肉身的种种,所以中国几千年的文人总是空喊口号并尴尬着……所以我说,陶老爷子是可爱的。人家是屡次遭贬才归隐田园的,人家就有这种很下心的骨气,人家就有这种远离凡世喧嚣的气节。陶渊明刻苦半生,童年都没有过好地学了一身本领,满腹经纶,并不仅仅是为了去种地。虽然一个需要不断前进的国家不可以动不动就拿逃避作高雅,可是陶老爷子为世间留下了一种质朴的美好。要不是“采菊东篱下”,又哪来的《饮酒》?

若非“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又何谈《桃花源记》?如果没有“种豆南山下”,那《归园田居》又何去何从呢?所以说,田园隐士并不是空口叫出来的名号,并不是种田耕地,无所事是,他们是时刻快乐着并带给他人简单朴实的快乐的。所以,我读着陶渊明,看着快乐的日子从身边走过,幸福也流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