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法治缺一不可作文(法治与礼治议论文)

礼治法治缺一不可作文(法治与礼治议论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1 00:25:25
礼治法治缺一不可作文(法治与礼治议论文)

礼治法治缺一不可作文【一】

??《法治中国》第六集有感

看了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的热议。法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法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全民守法,需要有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制度安排。全民守法,还要靠激发全体人民的法治热情。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更是要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在基层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发的法治氛围,让群众真正信任法治,信任政府。基层干部要做法治环境的营造者,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感觉法律越来越公正、平等,法治中国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就在我们身边。

过去老百姓对法律法规不熟悉,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往往采用原始极端方式维权,留下了不小的教训。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作为基层干部要做依法行政的'践行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健全依法行政决策机制、规范政务服务窗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的法治形象和公信力,解决好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法律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必须筑牢依法行政的"防火墙",把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工作准绳,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规避"执法任性",遇事习惯从法律的角度找路径,处事习惯从法律的规定找底线,做有作为而不乱的基层干部。

礼治法治缺一不可作文【二】

今天看《法制进行时》勾起了我的很多感想。

首先,我第一次看《法制进行时》是在04年8月份,具体哪一天想不起来了。当时,刚大学毕业,刚正式参加工作,也是刚刚来到北京不久,中午单位大家一起午餐时,同事便将电视锁定在这个节目上,第一次看这个节目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现在,来北京也有5年的时间了,我自己的变化非常的大,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好像坚持下来的唯一就是每天有时间一定要看《法制进行时》中午12点或是晚上12点的。

再有,听到徐滔在讲解这10年节目的过程,我真的领悟到很多的东西,我年少时的理想,到现在有的连想都想不起来了,我相信我自己是有能力的,我希望我自己是让人关注的焦点,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或是自己的一番成就,现在缺乏的是什么呢?缺乏的是一个信仰,确切的'说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好习惯。徐滔回忆10年前的她的理想,她说是回家看电视台旁边租房里床边的那台小台灯,披星戴月的工作,小台灯给人的不仅仅是房间的光明和温暖,更是疲惫之后的那份惬意和安宁。再过个10年,我回想10年前的我,能想起来的是什么呢?现在的中国每天都在革新,我很幸运自己出生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但是除了幸运我还能有什么呢?今天是09年12月26日,马上20**年就要过去了,一年一年时间真的好快,我依然还在迷茫,每天的生活、工作都是在例行公事,简单的可以说让人乏味,我自己也深知更好的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生活的琐碎我真的没有从中到快乐。

希望我的2018年我不再迷茫!

礼治法治缺一不可作文【三】

信任是对他人的肯定性的接受态度并且相信通过依靠这种态度能够达到希望的目标和目的。从社会角度看,信任是人际交往和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表现。从法治角度看,信任包括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民众的信任。前者是政府施政的基础和保障,后者是政府存在的民意反映与互动。

信心是可以使人得以获得他相信可以获得的东西一种心境。信心包括他信和自信。自信源于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通常不会有问题。但是他信,即相信他人,则复杂得多。他信取绝于当事各方,也是各方进一步行动的基础。从民众来看,是否对政府抱有信心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即政府是否有公信力。从政府来看,对民众的信心则决定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执政水平。

信仰,是指极度相信和尊敬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并作为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是持久稳定的信任、信心和依靠的意念和意志。法治语境下的信仰是对正义的信仰。信仰和实现正义是法治的目标。

信任是法治的基础,信心是法治的动力,信仰是法治的保障。没有信任的社会不会和谐,没有公信力的政府就不会是法治的政府,没有对正义的信仰的社会不会成为法治的社会。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是缺乏对信任、信心和信仰的合理解读与和谐构建而形成的法治困局。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一旦有突发事件,谣言满天飞,汶川地震的灾情发布和“周老虎”案件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这一点。政府对民众的'认知与行为自主能力没有信心,动辄以民众素质低、时机不成熟为拒绝践行民主与法治寻找借口,如部分地区推行基层自治和民主选举举步维艰。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对正义的共同信仰,依法办事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甚至普遍怀疑法治的效果与功能,走后门、找关系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惯常思路。

依法治国是法治社会的构建过程和我国的治国方略,其核心是依法治官,但在实际生活中被不断分化为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最后归结为依法治民,原来应该成为法治对象的官却成功变身为法治的主体,依法治国成为依法治民的堂皇手段。没有法治政府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而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先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建立公信政府,必须切实尊重和保障民众包括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内的基本权利。只有政府与民众之间形成互相信任、互有信心、信仰正义的良好氛围,才能有助于真正实现法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