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怎么写作文(开笔礼的礼仪步骤家庭版)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开笔礼的礼仪步骤家庭版)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6-07 22:09:42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开笔礼的礼仪步骤家庭版)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一】

我早早的到达了目的地。老师让我们到那边去签到一下,然后再拿一张单子。我拿了一张单子一看,哎呀,怎么又是要写的\',不过幸好不是要采访的。后来,人多一点了,老师就开始发衣服了。这件衣服很可爱,是蓝色的。还有一根红黑相间的皮带和一顶黑色的帽子。我们穿好衣服,又过了一会儿,活动就开始了。

活动的第一个项目是正衣冠。就是第一排的人转过去帮第二排的看一下,衣服穿的正不正,帽子戴的正不正。如果正的话,那就让第二排的转过去,帮第三排的弄。就这样一直弄下去。第二个项目是行拜师礼。我们先把左手放在眼前,然后再把右手放在左手的后面,接着再鞠一个九十度的躬,这就是行拜师礼。做好行拜师礼,我们又开始第三个项目:朱砂启智。老师让两个家长代表来帮我们在头上点一个红点点。点好这个红点点后,我们就开始了第四个项目,这也是最后一个项目:启蒙开笔。老师先发给我们每个人一人一只毛笔,然后让我们在两旁的青砖上,用杯子里的清水在青砖上写字,老师让我们先写“人”字。我先写两“人”字,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可以写其他字了,我就开始写我的名字、新年祝语等字词。

接着我们又来到湘湖文化展览馆,仔细听讲,把单子上的题目全给写好了。然后我们又自由活动了一会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上了2楼下不来了,因为我有点恐高,后来在一个阿姨的帮助下才下来。

多么快乐的一天啊!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二】

今天我去下孙文化村参加小记者活动,主题是小小朗读者,湘湖行。

老师先给我们讲了湘湖的来历。古代湘湖的老百姓生活很苦,粮食也很少,所以湘湖的创始人杨时开挖了湘湖,湘湖开挖以后,从湖底挖出来的泥有很多很多,但是又不能把它运到别的地方去,于是他们就用这些泥块造了青砖。湘湖还分很多个层次,其中从湖二层里开挖出了一条独木舟,据专家研究,这条独木舟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有四大礼,分别为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状元礼,而开笔礼是古人的首次大礼。所以今天的活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行开笔礼。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整衣冠”,因为我们古人很讲究衣着的整齐,衣冠整好后就要行“拜师礼”了,学生先要朝着孔子像拜六拜,再朝着老师拜三拜。第三件要做的事是“朱砂启智”,老师在学生的额头上点上朱砂红点。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开笔礼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启蒙开笔”,用毛笔在纸上写人字,开笔礼就结束了。

今天让我了解了湘湖的来历和古人行开笔礼的重要性,又增长了很多知识。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三】

——《明史.韩林儿传》

夹河是砀山县城东北的一条小河。清晨,带着未散的梦境,揉开惺忪的睡眼,放眼望去,眼前的小河,清澈见底,波平如镜。河面流水潺潺,岸边果园飘香。灿烂的朝霞,倒映在河中央,河水一下就被染红了,夹岸的果园也立刻就被水润活了,绿油油的果园倒映水中,一片片叶子,累累的果实清晰可变。一群黄绒绒的小鸭子远远地划来,果园的倒影立刻被剪裁成了一段段的碎片,随着小鸭子们远去,那悠悠的河水又将果园倒影缝合,经这一剪一合,如梦变幻。

清明时节是小河最靓丽的季节。两岸梨花盛开,无边无际的梨花,顺着小河蜿蜒,宛如团团白云,银装素裹,花影重叠,天然玉容。一片片一簇簇的梨花层叠相依,像林海雾凇,似冰雕玉琢,花海波涛阵阵,花香随风袭人。盛开的梨花铺天盖地,连接天际,分不清是水中倒影还是天边的白云。置身小河岸边,风摇枝头涌雪,花潮奔来眼前。小河尽头,一片桃林,似一抹粉色的朝霞,染红了天边地界。微风徐徐,红与紫的彩霞,随之漫漫飘忽变幻,片片桃林成了纷扬的烟霞。随风舞动的桃林艳若云霞,红红火火地展露着丰姿,给小河涂上了一抹鲜红。远处吹来的风,从原野上无声地掠过,那铺天盖地的粉红、嫩白,就与河水一起涌动了起来,似纱如烟。强烈地冲击着视觉,那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盛夏时节是小河最热闹的季节。一场大雨过后,小河张满了水,鱼儿成群结队地游来。孩子们光着上身,穿着短裤,腰间挂着个小桶,手里拿着捞箕,嘻嘻哈哈地下河抓鱼。水花四溅,鸭鸣鱼跃,好不热闹。

雨过天晴,小河平静下来,大人们带上鱼具,在碧波之中撒开渔网,一阵鱼跃,一网鲤鱼、黏鱼、鲫鱼、泥鳅活蹦乱跳。人们只将大鱼装在水桶里,担回家去,随着晚饭的炊烟,鱼香就在晚霞里飘荡开来。

小河在村外拐了一个弯,河湾的旁边,是一片平展开阔的湿地,河水漫延出来,将小草和芦苇滋润出绿色。在虫儿的歌唱声中,芦苇一天一天地长高,葱翠茂密,野鸭嬉戏岸边,人没走进去没几步,就深藏在那绿帐之中了。白鹭翱翔其上,画出一道道弧线。孩子们喜欢钻进芦苇里,或在矮浅处扑蚂蚱,捡鸟蛋,或在丛深处“捉迷藏”,玩得酣畅淋漓。直到日落西山,家家房顶炊烟袅袅,大人们几声呼唤:“回家喽——”“吃饭喽——”,一个个水鸭子一般回到家里。

中秋时节是小河最喜悦的季节,果园里酥梨挂满枝头,望不到头的绿色延伸至天边。看不到村庄,一片片果园,明媚耀眼,错落有序,远远望去,绿黄相间,恰似天然棋盘纵横。一切都溶入在绿色的果园中,只有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在绿色中回响。

走近小河,立于岸边,但见夹岸叠翠,一排排果树,纵横成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瓜果味道,随着小河的流水,四处飘散。深深呼吸一口,甜丝丝的梨香沁人心脾,顿感心旷神怡,满腹馨甜,全身的毛孔都舒张开来,心情也在阵阵果香之中渐渐沉醉。

岸边小路在果枝间伸展,跟随小路蜿蜒,一棵棵梨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酥梨。阳光从密密麻麻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闪烁着粼粼光斑,微风轻轻的吹过,挂满果实的枝杈,摇动起阵阵微波,散发出阵阵的清香,空气里顿时充满了香甜醉人的气息。一枝枝沉甸甸的果实,蕴育着小河的寄托与梦想!

岸边的`梨树,粗大的树枝像乌龙一样伸向天空,黄灿灿的酥梨压弯树枝。梨园深处荡漾着笑声,那是村姑在采摘果实,姑娘们小心翼翼的把梨子一个一个摘下,把丰收的喜悦装满一篮又一篮。欢笑声中飘荡着浓浓的梨乡风情。酥梨在岸边树下堆成一座座小山,老人们围坐一圈分级包装,丰收的喜悦把果实濡染得鲜鲜亮亮,丰收的欢笑把小河渲染的灿烂辉煌。

傍晚,劳作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习惯地来到河边乘凉。夕阳撒在河面上,轻风吹过,整个河面顷刻间波光潋滟,光彩绚丽。小河虫鸣蛙鼓,此起彼伏,清脆悦耳。岸边的百年老梨树被河水长年冲刷,裸露出一条条虬龙一般的根,人们坐上面,伴随着潺潺水声,津津有味地谈古论今。晚霞中,老人向孩子们讲述这条河的故事。

小河有一段千古佳话。《明史?韩林儿传》记载:“ 福通物色林儿 ,得诸砀山夹河 ,迎至亳 ,僭称皇帝。”小明王就是明末龙凤皇帝韩林儿,他是河北省永年县人,是韩山童之子。韩山童是元朝末年白莲教的首领。他和白莲教会的刘福通共同进行反元起义,被元朝的官吏害。韩山童牺牲后,韩林儿与其母杨氏逃到砀山城东夹河居住。刘福通逃回家乡,继续组织民众造反,在颍上成立了一支强大的红巾军,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三月,亲自来到砀山夹河,迎接韩林儿去亳州。韩林儿临行时,夹河父老热情相送,送至小河南岸。韩林儿待父老回归半涉之时,于河南岸向北稽首,感谢父老乡亲对他母子的照顾和关爱。

刘福通迎韩林儿至亳州,便拥立他为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 韩林儿在亳州建立了政权之后,便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原”之号令,任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任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出师讨元。遂令李武、崔德领兵直趋陕晋,毛贵领进攻山东,刘福通率领大军直捣中牟进占河北。毛贵一路,克复了胶州、莱州、淄川、益都、莒县等州县;李崔一路克复了灵宝,直下潼关;刘福通攻克了汴梁。“火飞华岳山关破,浸秦川万马奔”,宋帝韩林儿所领导的义军势力浩大,锋芒所指,每战必胜。

自从朱元璋受韩林儿任用之,便南下克复了采石及南京等地,作战有功,便提升他为丞相、江南行省平章,旋又晋封他为吴王。张士诚在韩林儿一心反元,无暇防内的空隙里,于公元1363年,突派其手下大将吕珍偷袭了韩林儿的后路,韩林儿被围困于安丰。朱元璋派兵击败了吕珍,将韩林儿迁至滁州之宗阳宫。1366年朱元璋又迎韩林儿归金陵,途中,在瓜洲渡江时翻船,韩林儿坠江而。从此,韩林儿的因成了历史千古悬案。

夹河的父老乡亲怀念韩林儿,因韩林儿在河南岸向乡亲们行礼,将夹河改为名礼河,将夹河北岸韩林儿所住之村庄改名礼河集村。

许是对小河怀有更深厚的情感,或是小河有这段感人的故事。每当徜徉在小河边,置身于这份少有的宁静中,人们常常会放慢脚步,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河水,眺望着夹岸郁郁葱葱的果园,倾听远处传来的虫鸣蛙鼓。情不自禁地蹲下身来,捧一捧清凉的河水,举到眼前,任其从指缝间一滴滴滑落,看着河面被击起的层层波纹,心中就会荡起那段韩林儿的美谈。

小河日夜不息地流向远方,带走的是艰辛的岁月,留下的却是一路沧桑。小河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两岸的万物生灵,在接受爱心庇护的同时,将自己的一切默默奉献给这些淳朴善良的人们。

小河永远在人们的梦里潺潺流淌,小明王的故事也永远在人们的液里流淌。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四】

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唯有一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熣燦光芒,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

《论语》开辟了我学习的道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开启了我学习与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索世界的奥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劝告教会了我复习与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而深深感悟。

《论语》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教会了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轻巧的一句话,教会了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宽阔的心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一句话,告诉了我做人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懂就是不懂,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拜过师,而他的经历也正好印证了这句话,我从中学到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任。虽然前方的路荆棘遍布,但是我们要学会披荆斩棘;虽然前方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要勇往直前,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在吟唱:读《论语》吧!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五】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题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富含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了这篇著作,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还知道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记载着孔子说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现了孔子好问好学的学习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师,但仍然不断求学,而我们,遇到一点点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小小的困难就不理不睬。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有长处的人。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只有谦虚,才能有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放下骄傲,虚心向别人请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对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说的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习重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如果只是读书,肯定没有多少收获,所以就应该将读书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所收益。

论语中还有一话我也很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我不喜欢的,你肯定也不喜欢,所以我不会给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会勉强我去做这件事情。让我深刻领悟到,做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绝不要强人所难。

《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我喜欢!

开笔礼怎么写作文【六】

第一日的游览,大家都满怀期待地来到了明清故居。刚进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栋古香古色的建筑前面。我抬头一看,建筑的牌匾上有力地写着三个中规中矩的大字——“国学馆”。我步入古宅,一副古代学堂的景象浮现在我眼前——一张张古典的书案,上面放置着笔墨和一张干净透亮的白纸,上方一尊小小的孔子像安置在一张大桌子上。我不禁心生疑问,这是要做什么呢?很快,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老师告诉我们,这是要让我们体验古代四大礼之一的开笔礼。得知这个消息,我和同学们都欢呼雀跃,有的同学甚至高兴地拍起手来。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穿上了汉服。落座后,开笔礼正式开始了。我看了看周围,同学们都严肃地坐在座位上,大家仿佛穿越到了千年前肃穆的开笔礼现场。

开笔礼的第一步开始了——正衣冠。衣着不追求华丽,但要做到整洁。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摆正帽子,理好衣服。大家都认认真真地整理衣帽,脸上露出严肃的神情。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人生的\'一大道理——衣着不追求华丽,但要做到整洁。作为一个人,衣着代表着他的素质,一个人如果邋遢肮脏,大家都不愿意靠近他,甚至没有人会尊重他。

然后是第二步——拜孔礼。我和同学们按老师的说法,把右手置于左手手背上,向前倾斜九十度。随着老师的口令,我们开始了庄严的拜孔礼。一拜自强不息,二拜厚德载物,三拜孝亲尊师。简短的拜孔礼,却让我们重温了古人尊师重道的风尚。

紧接着就是第三步,朱砂启智。老师手执毛笔,沾了沾朱砂,在我们的额头上留下深红的一点,象征着开启智慧。在老师的毛笔接触我额头的那一刻,朱砂似乎赐予我求知的智慧和勤奋的力量,同时也感到身上背负的责任。我要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最后一步,启蒙描红。老师先在纸上写下一个端正的人字,然后展示出来。我们拿着沾上墨汁的毛笔,在纸上端正地写下了“人”字。一撇一捺,人字笔画虽然简单,开笔礼仪式虽然简洁,但我深感古人尊师重道的淳朴学风,深感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传承的责任,深感我应该做一个正直、礼貌、勤学的善良之人。

正所谓往事越千年,开笔更明理。经历了这肃穆的开笔礼后,让我懂得了更多的道理。精彩纷呈的横店夏令营活动,让我久久不忘。小伙伴们也觉得很有意思,直呼多玩几天更痛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