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和女生正式表白的小作文)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和女生正式表白的小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4 12:06:18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和女生正式表白的小作文)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一】

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回答好真难,于是我们一直在从别人口中知道自己是啥样的人,在社会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地位,其实00后10后他们更勇敢,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仅是单一的为社会做贡献,在多元文化中他们更有自信, 他们的小宇宙中有各种华丽闪耀的可能性,做各种自己想做的事情。

无声的告白不再是语言,那些小心翼翼遵守父母的话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其实内心心思细腻而敏感,他们为了不让父母师长同学失望,一直乖巧听话,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轨道走,而一旦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他们会非常恐惧,如果再失去了外界支持,结果会有些糟糕。书中的小女孩莉迪亚在窒息的家庭环境中,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要实现父母无法实现的梦想,尽管她不喜欢,她一一按照母亲的吩咐,努力的想当一名医生,一直以来,她都只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守护一家人脆弱的幸福,一个不敢说出拒绝的女孩。小女孩一直生活在水里,当一直托着她不让淹没的哥哥内斯去上大学了,她最后的支持也失去的时候,她选择了沉溺,用无声的方式向父母倾述自己的内心,真相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谁都可能成为压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有时也会过于沉重。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想把世间最好的一切给你,无形之中我们就有了沉重的负罪感,一种道德的枷锁,而朋友同学之间的情谊是不一样的,他们有时会比我们的亲人更理解我们,那些一起度过的荒唐岁月似乎都有了镀金的色彩。

今天收到好友的坦白说,说我心思敏感细腻,其实我有时候神经也很大条,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觉。毕业即将分离前,那些温暖的拥抱,那些善意的嘱托,都值得用一辈子来回忆。毕业了,看着同学朋友们的刷屏照和视频,越看越揪心。用朋友的话说,有一条路只能往前走,那就是青春。青春纵然有些遗憾,但我们都有很认真的告别。感谢青春的那儿可爱的人儿,和你们的点点滴滴都让我原本单调的生活有了缤纷的色彩,有了前行的动力,让我知道原来青春还可以这么活。原本的生活枯燥无味,而你们就像一束光,像黑夜中明亮的星光。

无论我们的青春岁月是荒唐,还是充满奋斗的色彩,那些都将成为回忆,前行的路上会带着彼此给的鼓励和勇气,这些是无坚不摧的盔甲,挡得住风吹雨打,也是最有力的武器,不再担心前路的未知和迷茫,到时定会如期赴约。

最后只想真诚的说一句:有像你们这样的同学真好啊!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二】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爱自己的母亲,我也不例外。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受到委屈或不开心的时候,母亲总会把我紧紧地抱住,用手轻拍我的后背,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被母亲这样抱着,我的心里都会感到暖暖的。记得那是上学以后的事了,母亲在一次双休日陪我去学琴,正上着课呢,我突然感觉到脚脖子一阵刺痛,当时就疼出了一身的冷汗,差一点就跌倒在地上。

母亲看到后非常紧张,虽然我的个子很高,可她还是背着我从二楼吃力的走下来,找来一辆车把我送到医院,到了急诊室后,母亲一边安慰我一边跑前跑后地为我找来医生拍片做检查,直到医生拿着诊断结果告诉我们只是生长痛的时候,母亲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看着母亲为我紧张的样子,我禁不住流出了感动的泪水。

其实记忆里这样的事情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母亲会在雨天撑伞送我去上学,会在我生病的时候不分昼夜地照顾我,会在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做好香喷喷地饭菜等着我,在我吃着鱼和肉的时候美滋滋地看着我,在我说母亲你也吃一口的时候摇头告诉我:“母亲不爱吃”……

母亲的爱是最无私的,每一天都包围着我,母亲……我爱你,我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报答您!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三】

父亲是华裔,家庭赤贫,他靠着优异的成绩冲到了哈佛。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母亲,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确实是嫁了一个哈佛毕业生,只是对方是华裔。

因为缺少而梦想,这很正常的人生驱动力。但不幸的是,似乎越是想依靠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时候,往往越是得不到。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四】

??小彼得后悔了》续写

小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想起了妈妈给他的幸福,过年的时候小彼得喜欢玩烟花,妈妈就给他买了一捆烟花,当然,也买了一个火机。

还有一次,妈妈给他做了一个鸡腿,特好吃。还给他了很多饭菜。有时小彼得很口渴,妈妈就给他去倒杯水来。

有一次,小彼得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妈妈把自己所有的工作都放弃掉了,来叫救护车,把小彼得送到最好的医院。更要请最好的医生来给小彼得治病,给他吃药,有时小彼得不想和那种特别苦的药,妈妈就给他加油,小彼得才能喝下去。喝完了,妈妈就给小彼得一块香喷喷的巧克力糖吃。

爸爸妈妈天天给他赚钱,让他上一个很好的学校,还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来教他识字、教他绘画。还有小彼得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到衣店里去买小彼得最喜欢的衣服,让小彼得长得跟帅。

想到这些的小彼得,偷偷地把那六十芬尼放进了妈妈的口袋里。

小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感到羞愧万分,往事像放电影一般,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小彼得想到了他的幸福生活:妈妈给他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家,也给小彼得每天做了他最喜欢的饭菜吃,还给他了一张最舒适的床,上面还有他最喜欢的图案。晚上小彼得把被子蹭开了,妈妈都会自主上来把被子轻轻的放在小彼得身上,好不让小彼得着凉。每次快到小彼得的生日时,妈妈都会趁小彼得睡中午觉的时候买礼物来庆祝小彼得的生日,也给小彼得买最好吃的生日蛋糕,还给小彼得举行了一个热闹的生日聚会,让小彼得快快乐乐过完这天的生日。每当他生病时,妈妈都会到最好的药店里买药给小彼得吃。妈妈又怕小彼得觉得药太烫太苦,都会先把药吹凉了,觉得药差不多了,才给小彼得喝药。妈妈让小彼得喝药时,都会鼓励他能坚强的把药喝下去。并且还日夜的守着他的身边,不让他的病情恶化。每天小彼得睡觉之前,妈妈都会先讲些故事给小彼得听,等小彼得睡着后妈妈才走。每当小彼得学习遇到困难是,妈妈都会跑到小彼得跟前把这困难消灭掉,并且还叫他遇到这种困难时怎样解决。妈妈每天都会抽出点时间来和小彼得在房间里玩游戏。还非常辛苦的挣钱给小彼得的吃饭和上学。让小彼得觉得自己感受到妈妈给他的爱和幸福。妈妈非常疼爱小彼得。

小彼得想到这,就不自不觉怀着蹦蹦跳跳的心。蹑手蹑脚的跑到妈妈跟前,把小脸蛋藏进妈妈的怀里。把那六十芬尼轻轻的放进了妈妈的上衣口袋。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五】

“她学习努力,但是她显然不合群。”

浅浅的读完这本《无声告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玛丽琳为心中极度渴求实现的梦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并非是詹姆斯那令人心酸,孤僻且荒芜的童年,并非是内斯从最初希望父母的视线有一天能落到他的身上变成后来他虽洞悉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却再也不去在乎的心情,也并非是汉娜处于一个懵懂的年纪却早已习惯躲在餐桌底下观察那间房子里发出的一切动静。

而是莉迪亚去世之后,她的物理老师在报纸上用简短的几句话纪念她的学生,纪念一个在学校的人的眼中,就是一个那样性格的莉迪亚。

学习努力的,一个高一的学生却上着高二的物理课的,一个孤独的、不和任何人来往的、来自混家庭的、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学生。

莉迪亚无疑是痛苦的。如果痛苦能够被继承,那么她便继承了父母所有的痛苦。在玛丽琳害怕自己重蹈母亲那可悲且虚度的一生后,她选择抛下一切,抛下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抛下家务事和一切跟她的梦想无关的事出逃,某种程度上看,玛丽琳是勇敢的,尽管离开学校已经有八年的时间,她仍然背负着害怕自己平庸度过一生的重担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奔赴梦想,但她同时又是胆小的,她的身上总是萦绕着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她知道这次若是失败了,她将再也没有第二次的勇气重新开始,她选择逃避,仿佛只有避开她眼里阻碍她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她就能成功一样,如果她压根不留恋这些绊脚石那么她至少会成功一次,可口袋里装着的属于家人的小物品却被她当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她的脑子里一直有两个人在拔河,一头是梦想,一头是家庭,最后家庭更胜一筹。

在玛丽琳心里,梦想磨灭了也还有个念想,她的女儿,莉迪亚。在她把梦想和那些本科的教材书、笔记本一起尘封进塑料纸箱之后,她开始把自己的所有念想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与其说是她认为她的女儿是个十分具有天赋,聪明且听话的人,不如说她更希望莉迪亚成为那样的人,成为她想象中她原本可以成为的人,好像只要莉迪亚成功了,便是她成功了。

生活与梦想,在本书中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像力与反作用力,一个得到,另一个就会失去。玛丽琳得到了可以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的权力,便接二连三的失去了梦想与梦想的继承人。詹姆斯得到了一个终生教授的职位,终于可以让玛丽琳不要再出现要出去工作的想法以此来满足他一直以来想要与周围人变得一模一样的,却失去了与重要的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心平气和。莉迪亚,在之前她从未得到过什么,在之后,她至少得到了解脱。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合群比努力学习更为重要。更何况,她已经与周围的孩子与众不同了。与众不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那并不能让她交到朋友的话。

一直以来,她在家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懂事、听话、善解人意的形象,她戴着一副面具生活,遵从她的父亲詹姆斯送她的那本书里写的那样“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于是她微笑着对母亲说“好的”,微笑着对父亲说“我很喜欢这份礼物”。到底好不好,到底喜不喜欢,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定无数次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反驳别人的画面,可她做不到,因为她害怕母亲会再次在这个家里消失。

母亲消失的时候她曾想过,不论让她做什么都行只要母亲回来,后来母亲回来了,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听话?

莉迪亚肩上的石头从未滑落,甚至于玛丽琳和詹姆斯一直将爱的石头摞在她的肩膀上,好像摞的越高,他们的女儿就越优秀。是这块石头把她压沉至湖底,是这块石头让她的背脊贴着布满沙泥的湖床,最后动弹不得,水灌入五脏六腑,她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

故事的结局呈现出了一种缺憾美,他们最终接受了莉迪亚已经彻底从这个家里消失掉的现实,因为错误而犯下的错误——丈夫的出轨,内斯压抑着心中长久以来的怒火对那个沉默的爱着他的男人大打出手,都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夹杂着救赎的原谅,而错误的源头,莉迪亚,没有人会忘记她。

他们知道,有句话只能永远深藏于心底,又或许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虔诚且沉默的说出来,那句我爱你,终究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声告白。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六】

如果两人真心相爱,一切都会克服,现实中,包括我们单位,有很好几对都是派克夫妻,过得非常好,再退一步想一想,婚后有可能这个女人发现,这个男人在某些方面接受不了,以不生孩子为借口,达到离婚这个地步。第二个女人,听你说,那个女人是骗子,是为了钱财,好好想一想,天底下那有那么傻的骗子,以自已身体怀孕为代价,去骗那可怜的两万元,一个女骗子,她是精心策划,付出那么重的代价,最后是可怜收场,你想信吗,最后是他爸收场,自已的问题自已不去解决,担当,而让老人去处理,这又说明了什么。有可能,那个女人跟他好上后,并且怀孕后,发现这是一个不值得终生守候的男人,故离他而去。这个男人,先后有两个女人离她而去,听你说,好象都是女人的责任,把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自已呢?好好想一想吧。

还有通过两个小事,一是他去你家里,给小豆买的东西,价格好象7元多,让我感觉他是一个把钱看得很重的男人。二是那天晚上我去你家,我们在门口聊了半天,我想他在屋里也听见了,如果换了我,我会出去直接说,我们现在谈朋友,希望不要被扰,至少他应该要学会保护和担当。另外他是一个搞装修,做生意,在外面接触方方面面的很多,应该是阅历,很丰富的人,不会那么就轻易的上当,受骗。通过他一说,好象他是受害者,很让人同情,其次,他今年39岁,离完婚后,一直未结,虽然有种种原因,但也要了解清楚,过去也代表这个人的方方面面,也意味着现在、未来的幸福。他现在有车有房,并且见了几回面就让你给他生个孩子,他把女人当作什么了,是个传宗接代的工具吗,你不要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些东西,都不是你的,一旦婚后有了孩子,出现问题后,结局是很悲惨的,别忘了你还有个小豆豆,这些年,不就是为了让小豆有一个稳定,和平的家吗,你付出了太多太多了。还有你让他在半年内娶你,这本身就是把自已放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不要贬低自已,幸福应是平等的,这为以后,都埋下伏笔。

应该是一个男人真心去追你,向你求婚。想一想,假如一个没有爱的婚姻,有什么意义呢,想一想自已第一次挣脱了婚姻牢笼,是为了什么?还有你的父亲,你的弟弟都接触了吗,真正接触之后,看一看,以后还要照顾他们,记住,看男人,是看他为你做什么事,而不是嘴上说的,短短的几天,就要把一个人了解清楚,托付于人,是不现实的。小宝宝,说了那么多,不知道,你听进去了吗,也许说得有不对的也方,至少我是一个关爱你的人。

永远爱你的石头

20xx —4—22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七】

“莉莉亚了,但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的开篇沉重而仓皇,如同打开的煤气阀门,令人失措,只想逃离。

是的,莉莉亚了,她在午夜划船到湖的中央,自溺而亡。在这之前,没人想过她会离开,尤其是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和朋友相处融洽,有着明确的未来规划——做医生——就和她母亲年轻时的理想一样,可是,正是这看似相同的目标,一点一点摧毁着她的心灵防线,她是在绝望中精神崩溃迈进亡的深渊,她的自我被家庭吞噬了。

莉莉亚出生于一个混家庭,她的母亲玛丽亚是白人,父亲詹姆斯则是偷渡来的华人。因为太过与众不同,詹姆斯努力地融入人群,试图掩饰自己的存在,而玛丽亚却追求标新立异。她不愿做家庭主妇,想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在婚后的某一天,当她发现自己在碌碌无为地度日时,她“醒悟”了,她要去寻回年轻时的梦想。她逃离了,在精心策划之后,丢下丈夫和女儿,怀着不愿重蹈母亲覆辙的信念,重新迈入了大学的校园。这是书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自我”逃离。可是家庭却深深拉扯着她,令她无法轻盈地越上云端撷梦。逃离失败了,生活有恢复了常态。玛丽亚却从未甘心,她自己无法实现梦想,便寄希望于她的大女儿莉莉亚,莉莉亚成为了母亲“自我”的牺牲品。

因为害怕母亲再度消失,莉莉亚甘于接受母亲的一切安排,并且从不表现除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把她的自我封闭起来,成了父母关系的纽带以及这个脆弱家庭的维护者。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哥哥汉斯即将上大学令她惊慌失措,发现父亲婚外情的征兆令她愤怒难忍,但她却小心翼翼地将一切掩藏起来,装出一脸灿烂的假笑,并将自我沉溺于其中,窒息灵魂。她的亡是必然的,承受了太多与自己无法匹配的负担,她永远无法迈过这条无形的线。

丧失自我的不仅是莉莉亚一个人。汉娜是家中的小女儿,父母不爱,兄姐不疼。她努力不让家人为自己而生气,学会了伪装和模仿。在姐姐去世之后,她有成为了母亲的另一个梦想承担着。杰克有着对汉斯的同性之爱,却不敢表达,他在学校中沉迷声色,却只是自我外的表象,他是脆弱的,他的自我被深深埋在池水之下,从此再无机会见日。

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美国。特殊的背景也许是这场家庭悲剧的诱因,但却绝不是根源。父母对子女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兄妹之间的爱,不曾明说,只是以每个人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表现出来,在无声中形成束缚对方的绳索,将自我禁锢于一座小小的房子之中,不让它有机会逃离。玛丽亚是幸运的,她至少有过逃离,有过对自我的释放,而其他人却在她的阴影之下,连拥有自我都不曾有过。家庭了自我。

再看向现在的社会。我们固然不会再听到子女因家庭压力而自的新闻。却总不乏父母逼迫子女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以爱的名义。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自我下生活,当他们再为人父母时,又会让自己的儿女实现他们的子女,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自我的束缚让孩子产生恐惧,于是如汉斯一样,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想到是的可以逃离这个家庭逃离父母。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以爱为名的举动成了令人恐惧的利器,自我和家庭两败俱伤。

莉莉亚了,可是她的家庭悲剧却不会因此改变。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拥有自我的基础上再给予爱,家庭与自我两存的美好画面便不会再绝迹,莉莉亚之,也不会再出现。

女人写小作文告白了【八】

《无声告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说明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混家庭,父亲詹姆斯·李,中国人,小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顶替他人的名字读书,成为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在大学教授美国历史。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母亲玛丽林,美国白人,她一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着三个孩子,或者可以说一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两个女儿莉迪亚、汉娜。三个孩子中莉迪亚最特殊,一张中国人的脸庞,一双蓝色的眼睛,加之聪明过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玛丽林在成为母亲、回归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终身教职,却依然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莉迪亚的独特,使得夫妻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儿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求同,多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玛丽林希望女儿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父母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女儿身上,关心她,爱护她,重视她也要求她。他们将自己的期许渗透进女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爱,就像是一片片飘落的白雪,看似轻盈,日积月累终于压垮了孩子。所以这本书开篇就是莉迪亚了,接下来在对莉迪亚因的探寻中展开了这个混家庭的故事。

莉迪亚的因是什么?是自。她无法承受父母沉重的爱,无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无法拥有真正的自己。这些痛苦令她难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选择亡。生前莉迪亚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说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一次也没有。父母以为自己很了解女儿,他们从不问莉迪亚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规划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亚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隐藏真实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如同父亲一样,她没有朋友、孤独无依,但却假装与朋友通电话、看电影;如同母亲一样,她学习优秀、与众不同,打算今后学医。这样的莉迪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却不是莉迪亚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爱自己的父母,为了父母她选择隐忍下去。

在这个家里,内斯和汉娜是被父母忽视的存在。尽管内斯很优秀,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却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尽管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应该备受宠爱,然而她也是被忽视的角色。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庞,因为他们两个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梦想。在这个家庭里,内斯和汉娜像是旁观者一般,清醒的羡慕着莉迪亚,同情着莉迪亚。只有他们懂得莉迪亚内心的痛苦与畏惧。在莉迪亚的内心,内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当发现父亲出轨,当内斯要离开家里远走哈佛,莉迪亚心里的两根支柱轰然倒塌。她所坚持的,她所守护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独与恐惧迸发出来,无法抑制。自始至终,莉迪亚都是没有自我的,支撑她的始终都是对父母的爱、对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对哥哥的依赖。在这三者不复存在之后,莉迪亚迷失了。为了找到自我,她选择结束生命,重新开始。

但愿在“天蓝色的彼岸”,莉迪亚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个人,不要绑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让他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