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中国科学家研制原子弹的作文)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中国科学家研制原子弹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7-20 16:08:57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中国科学家研制原子弹的作文)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一】

材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材料不断涌现。但这些新材料大多不符合环保要求。建筑材料、特别是装饰、装修材料,气味剌鼻难闻,这些材料的放射性更是危害人们健康。

我要研究新材料的念头,还来自以下两个原因:寒假期间,我在新都奶奶家,看见一位漂亮的表姐,她因为头部受伤手术伤癒后,留下一条撤线的刀痕,lo厘长的刀疤像小小的蜈蚣虫,爬在表姐漂亮的脸蛋上,怪难看的! 又一次,我和爷爷到骨科医院去探望病人,他的腿部骨折已经癒合,但还要痛苦地再次手术,取钢板。而同病室的一个股骨头坏的患者更是悲惨,医生要手术给他换人工股骨头,五至十年后,还要再手术再换。痛苦将没完没了地伴随他。

假如我是“新材料”科学研究员,我必将研究出安全、环保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给人们一个安全、舒适的居所。 假如我是“新材料”科学研究员,我必将研究出新型的医药用材料。

使手术病人不再用线缝合伤口,而是用一种粘合膏,病人可以不留刀痕,保持肌肤完美。使骨折病人病癒后不再取钢板;使股骨头患者只需换一次人工股骨头。 (整理假如我是“新材料”科学研究员,我必将研究出 但是,这些“假如”毕竟是今天的遐想,明天在召唤着我。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我要努力地去追求,去奋斗。 指导教师:唐晓玉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二】

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因为我们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对我们人类也会很友好。

比如说燕子,燕子能帮我们把田里的害虫吃掉。如果我们人类害捕捉它们,它们会吃掉那些常常来搔扰我们的'蚊子,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吗 没有了燕子,我们的周围变得很多害虫,这些害虫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坏处呀!

我还举个例子。比如说青蛙,青蛙也能帮我们吃田里的害虫,可以说是田里的警察。我们支捕他们,一旦没有了青蛙,田里的害虫越来越多,害虫不断地吃菜,难道我们会有美好的丰收吗

我还举个例子。比如说啄木鸟,啄木鸟是森林中的医生,它可以帮我们吃掉树里的害虫,让树恢复健康。我们害它们,树木的害虫会越来越多,树木会慢慢地减少。地球上没有树,会发洪水、地震。

我最后举个例子。比如说猫头鹰,猫头鹰捉田鼠,是对我们人类有好处的,人类却常常捕猎它们。没有猫头鹰,田鼠会增加。田鼠吃的庄稼和菜就更多了,我们人类一样没有好的收成。

所以,我们要保护以上的动物。同时,我们还要保护其他的野生动物!

我非常喜欢《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它是1990年出生于非洲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写的。蒂皮从小跟拍摄野生动物的父母在丛林里长大,与非洲野生动物和当地土著人生活在一起。

她非常喜爱野生动物朋友们。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呢,爱鸟爱得不得了。我说爱得不得了,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它们就像我的兄弟姐妹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出奇的,因为我就在它们当中出生,长大。非洲的野生动物是我最早的朋友,我对它们了解得可清楚了……”

蒂皮说:“我真不明白,人类为什么要野生动物,真是荒唐极了……”是啊,野生动物并非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好朋友。我们人类为什么要伤害它们呢 听说,有些地方的猎人为了更容易地捕森林中的猎物,不惜烧毁森林,被烈焰逼得惊慌失措的动物。这样一来,不久以后,原本的森林就会变成了一片沙漠;还有些偷猎者猎国家保护动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和猎豹,只是为了用它们的皮毛换些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刚才所说的那些人一样,现在有了动物保护协会,而且也有不少有爱心的人经常救助和收养一些动物。这样一来,就有不少动物得到了保护。

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都来保护动物。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它们受到人类的伤害也会伤心。而且地球不光是人类的,也是动物们的,它是我们人类和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没有权利夺走动物们的自由,动物们的家园。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三】

(1确定研究问题。教师叙事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有意义的问题,其包括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研究获得答案;二是该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2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同进步的要求。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3进入研究现场。即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取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4进行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访谈力求开放,使被访者在研究者设计的问题中轻松思考与问答。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一定的亲和力。(5整理分析资料。叙事研究强调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是基于资料事实进行的符合材料实际的分析。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重要的是从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惟此,研究才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的特征。(6撰写研究报告。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两者相映相成,构成了研究报告中的细腻的情感氛围和浓郁的叙事风格。叙事研究强调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使教师生活故事得以更丰富地呈现,也因此而具有教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四】

未曾接触汤因比这句话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过,看了汤因比这句话,回头想上一想,生活在经常打些无义战的春秋时代,或周游列国,或退而办学,孔子一直在推销和传授他的治国方略和仁义礼智的理想,确乎不曾有过要实现政治统一的意思,孔子头脑中未曾有过秦始皇和刘邦式的大一统思想,孔子那里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虽然他是鲁国人,如果有哪个国家同意,他都愿意去推行他的一些想法。也许用些力气可以从《论语》以及和孔子有关的古籍中挖掘出一些“爱国主义”方面的东西,挖掘出来怕也总是勉强。

在孔子那里,似乎并无“屈原”之用。这也许并不奇怪,孔子欲以“道德”约之以己,以“礼”约之以君臣人伦,他的着眼点在文明建设,而不在政治性的江山一统。春秋时候虽然时有不义之战,但这些战争似乎多属国与国之间利益情仇性的冲突,于华夏文明并无大的不利,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把文明拖入凄惨的境地,而以同一华夏文明为背景,人们在政治上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国家,于文化乃至文明的发展和建设或许还有些自由争鸣、相互促进的好处。越来越仰仗武力的战国末期是让人遗憾的,若非吞并之心使大地上到处都是硝烟,春秋战国乃是中华文明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真正的、到目前为止也可能是惟一一次的“百家争鸣”就出现在那时候,中国的思想在那时候非常活跃。汤因比说:“在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之前,中国早已实现了文化统一。在这方面,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春秋战国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中国哲学学派奠基人所在的时代。”

汤因比认为,中国最初拥有清晰的历史记载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9世纪或者公元前8世纪。就我们所知——汤因比说——中国的夏代是传说的朝代,亦即“无文字记载”的“前文明”意义上的“史前史”时代,商、周政权是真实的存在,这有商代刻写在“卜骨”上的铭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同代文字史料为证。即使这样,汤因比指出,仍没有证据表明,商朝政权是同秦汉王朝及其之后的各个化身一样的政治实体。汤因比认为,由始皇帝完成并经刘邦加以拯救的那种政治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汤因比知道,他的说法是不为中国学者所同意的。到了21世纪初,汤因比的说法可能就更不能为中国学者所同意了。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发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约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体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将具体的帝王年代从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参见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质疑,这个就不说了,倒是汤因比的一句话现在也可以拿来一用。他说:政治统一“这是后来的轮廓,在公元前221年以前尚未形成,只是从汉代起才被中国学者当作他们对整个中国历史的解释模式。结果,这个模式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就不能适用于中国早期史。但中国的学者宁愿违背事实,而不愿放弃他们这种自成一体、先入为主的解说”。

其实,即使承认汤因比的说法,也不会影响华夏文明的辉煌,多少国家并不用借光于历史断代。

研究一下汤因比的一些论述,也许对一些传统观念会有些震动。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五】

第一部分作为全书的纲领,指出了历史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在陈述了以前不少历史学家以国别史或地域史为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后,提出了一个更加广泛的新的研究单元:文明。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范畴:希腊、中国与犹太三种文明模式,希望以此来理解所有的文明,这种模式的选择基本是可以认可的。提到一个观点:文明的识别标准有一条就是一个社会中一些人脱离经济活动而存在。

第二部分开始尝试解释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与应战这种模式作为文明诞生的条件,文明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成果,在于人类成功地应对了外界的挑战,而不是如平常所理解的观念所说的环境是文明诞生的决定因素。挑战越大文明的发展越大。

第三部分解释文明的成长。提出将自决能力作为文明成长的评价标准,成长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在于文明处于一种动态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应对了外界不断的挑战。而文明的停滞也是一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当一个文明成功应对了外部的挑战之后,却被牢牢地束缚在了某种环境中无法向前发展,无法提供更大的创造力与动力以促进文明的继续成长。

第四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衰落。首先批评了以前的将决定论、宿命论等一些观点作为文明衰落的原因的解释。文明的衰退在于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挑战,而是沉醉在对过往成功应战的崇拜中,丧失了创造力。一个社会中能够成功对挑战作出应战的永远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少部分人的带领下应对挑战,这就有了机械性的模仿的存在。而当领导者失去了带领大众应付挑战的能力同时又不愿将领导权让给真正有创造性的人时,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出现,文明就此进入衰退。对过往的崇拜有各自形式:对短暂的自我的崇拜、对一种制度的崇拜、对暂时性技术的崇拜、对胜利的崇拜。简而言之,崇拜是衰落的原因。

第五部分解释了文明的解体。文明的衰落并不必然会引起文明的解体,解体包含着两个过程:文明的衰落与文明的重生,有许多文明在衰落之后却仍然长久地维持着,并没有产生出新的文明,也就没有完成解体。在一个解体的文明中,群众失去了领导,必需独自应对挑战,大部分无法成功应对,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此时内省的魔力会逐渐吸引他们,将失败归结为内心精神的控制失败,以此否认对外部世界的无奈感,为此他们会努力内省,最终让他们沉迷在对一种乌托邦的幻想中。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终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也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六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国家的一些特点并预测了在以后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并非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社会重新整合的结果,是文明解体的表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国家统一其他国家的结果,战胜的原因是之前的分裂已经让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无力再争。这样一个国家的建立是一种消极行为,他的目的其实就是维持整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为此他们会建立交通、语言、首都、文官制度等各种体制来保证其发展。这些体制的建立最终的受益者往往并不是统治者自身,而是宗教教会,不管是交通还是语言还是文官制度都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另外外部的蛮族也利用了这些便利条件,正是他们最终摧毁了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的国家毁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内部对挑战的无能为力,暴力压制那些创造性的个体,最终被日益发展的外部蛮族所毁灭。在预测将来世界性的大一统国家的可能性时,作者认为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以前的统一都是以武力为依据,但是现在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完全的战争将毁掉整个世界,这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 第七部分分析了大一统宗教。如上一部分所述,教会是大一统国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绝对不应据此认为宗教是大一统国家分裂的毒瘤。同时大一统的宗教也为下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力量,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宗教是文明的蝶蛹,结论主张它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式。同时作者从人类精神需求的不可消灭性论证了宗教是不可能消失的,同时作者也认为宗教不是对幻象的回应,而是对实在的的回应。

第八部分对历史上处于英雄地位的那些蛮族进行了评价,大一统国家的毁灭并非蛮族的胜利,而是其自身的失败,这些蛮族的作用就是扫帚,许多大一统国家被蛮族所毁灭,但是从没看到某个蛮族能够承担起构建另一个文明社会的重任,这说明了蛮族的局限性。他们被尊为英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象而非真实。

第九部分与第十部分分析了在历史上各种文明相互接触的一些结果并分析了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这种接触分为两上部分:空间上的接触与时间上的接触。空间上的接触就是同一时代文明的接触与融合,而这能否成功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全套照搬与完全抵制都是造成恶果的原因,在现代信息时代文明的接触更加频繁,这些因素我们必须牢记。在时间上的接触则是指某些已经消失的文明在后来的某一时期再度出现,对这种现象作者认为这种文明复兴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应该关注于现实问题,现实文明。而不尝试去复兴一个已经消亡的文明。

第十部分简单谈了一下为什么研究历史。好奇心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前提,而历史学家与收藏家的最大区别在于面对历史资料,历史学家尝试去分析解读这些资料,而收藏家只是好奇于收藏,行动是历史学家的根本原则。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六】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实际上和真正的教育目标之间仍然存在极大的偏离,教育的功能也未获得充分体现。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针对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掘个体的审美能力、还原本能,使个体获得更丰富的人生感悟。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具有多样性的学习氛围。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能够基于艺术活动全面激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音乐的欣赏触及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开展学习。作为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被自己的心情所主导,应加强对课堂氛围的把控,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音乐教师的自身素养和课堂教学实效同样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对于音乐教师而言,不但应当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而且也应当了解其他学科和音乐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专业学科以外的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总之,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并不存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音乐教师应当牢记,只有创新才能够获得发展。在教育工作和创新中,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研究所得,为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实用性开展教研,充分落实先进的教学理念,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保障高效课堂的实效性。

研究核弹的科学家作文素材【八】

《历史研究》出自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rld Joseph Toynbee,1889年4月14日—1975年10月22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为十册鸿篇巨著,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汤因比认为,不应该把历史现象局限在一个民族国家研究,而是要放到更大的范围进行比较和考察,这个更大的范围就是文明。

文明是少数有创造力的人创造引导发展的,或言之,没有这些人,文明将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有着创造力的少数人也并不是总保持着创造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斯宾格勒等著名历史学家就认为文明终究会衰弱,正如人逃不过生老病的规律一般。

然而文明真的无法摆脱“衰弱”之命运吗?恐其非然,文明是人所创造的,人是造物主的杰作,虽存在诸多的缺点,却仍可承受此等赞誉。认识存在相当的主观能动性。文明之所以会有兴衰,原因无他,皆是人能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衰无他因,根源于人本源之惰性。正如一基督主教所言“敌人正好在你的体内,你所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那里面,所以我要说管好你自己。”

文明的进步与否和有创造力的个体有关。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会让社会上的多数人来模仿自己的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有创造的心灵。此种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已有的文明在空间上拓展,在时间上延续。同时,这些有创造力者在社会作用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他们也因此丧失创造力。当他们丧失创造力时,人们将不再模仿、遵从,是此,有些“原有创造力者”会采强迫方式。正谓之,“先知变成教官,圣人变成暴君”。亦即,当已失去创造力之人迫使社会其他成员模仿、遵从其反文明的行为或言语时,衰亡便露出端倪。兴兮,衰之所伏;衰兮,兴之所依。

所谓的迷失自我究为何意。人是和环境不断密切互动的,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在过多的崇拜情形下,就变得乐于享受并安于现状,这也是他们丧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的罗马帝国、威尼斯王国、意大利王国皆是如此。盛极一时、风靡地中海的古希腊曾一度击败强大无比的波斯帝国,就是这样的古希腊文明也归于消亡。他们没有败给强大的敌人,而是败给了骄傲的自己,败给了自己所崇拜的已然过去时的丰富文化(失去了原先文明所具有的创造力)。乐成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不加以进一步的创造或改良,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和障碍,因而衰弱甚至消亡就成了历史的常戏。

如此就有人追问,难道没有一直对各种荣耀和夸赞保持警惕之心的原创力之人吗?历史中不乏这样的人。然则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即是前后辈的人持续地发挥创造力。文明断代进而衰弱的现象正是说明具有原创力的人自身创造力的丧失和后继具有原创力之人的缺失。

读史明今,个体的生活何尝不是另一种简短的历史,也上演着兴衰。从洪荒混沌到识得礼义技能,每一个进步都是创造力的再现。生活或者工作学习,若固步自封,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则如逆水行舟。现有的经验或者技能,并不足以完全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定期的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为人处世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