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8-01 14:30:33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一】

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一个流行话题,书刊上、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中无所不在。

苹果公司已故前总裁乔布斯通过创新,不仅使得苹果公司起回生,而且蒸蒸日上,其产品ipone系列已成了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焦点和心仪的宝贝,引领着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发展潮流。由此可见,创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其实,不只是现在,不仅在科技界,无论何时何领域,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人们总是夸赞司马光的冷静、机智。而我觉得他的创新精神才是最值得褒奖的。若只是处变不惊,没有创新思维,他便无法想出那样聪明的主意。若循规蹈矩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位同伴的性命怕也不保了。正是因为有了创新意识,才使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历史传说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古今中外,懂得创新的人远不止司马光一位。因为创新,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照亮了世界;因为创新,麦哲伦环游了地球,使世界连成了一体;因为创新,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为人类战胜饥饿带来了绿色的希望……就连流传数千年的文学也离不开创新,因为创新,文学才得以保持其生命力,代代相传——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将会是一潭水。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创新那么重要,我们还要坚守什么呢?还记得当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那么多厂家不约而同地走这一条“创新”之路——向奶粉、鲜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氮的含量。不得不承认他们很有“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创新”却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使许多无辜的儿童患上了肾结石、肾衰,甚至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种“创新”丧失了道德的底线,给人类带来的是深深的伤害,给社会带来的是一场灾难。

面对日益发展的科技、五花八门的诱惑,我们应该学会坚守——坚守公民的道德底线,坚守古人留下的优良传统,坚守一个人最起码的良心,坚守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坚守不是守旧,不是循规蹈矩,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创新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自律的行为。只有将创新与坚守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地发展。

坚持创新,不忘坚守,彼此促进,相互补充——这不是口号,不是政治术语,而是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国家生存亡的.一道最简单的常识。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二】

各位同学:

今天我和大家谈两个问题,叫做“每天两问”。

第一问,自己的学习习惯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快乐地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可以促进我们健康地成长。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否则一切都是杂乱无序。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自己的坚持,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我希望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问,自己的书写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他某部分的性格与修养,这就是所谓“字如其人”。在写字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和严谨作风都将得到提升。如果想要锻炼自己,也可以用写字的方法来提高文化修为。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许多文字的表现和现实紧密联系。想要让自己的书写有进步,就要认真观察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一笔一画,将横、竖、点、撇、捺、折写清楚。这样,你的书写一定会有进步的。

以上就是我说的“每天两问”,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问问自己,激励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三】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三、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四】

夏天,虽说气候炎热,历代诗人仍提笔挥墨,低吟浅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咏夏诗

时令既是夏季,诗人们首先感受的'当是天气炎热,必将在诗中反映出来。北宋诗人王令有首《署旱苦热》,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读后令人感慨的不仅是诗句气魄雄伟、风格豪放,更是他那兼济天下的抱负。最后两句诗说,既然无法把整个天下带到昆仑和蓬莱的清凉世界,自己怎能忍心独自前去游玩避署呢?。尤为可惜的是,这位被王安石赞为与其可共功业于天下的人,只有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南方盛夏,气候闷热,人易疲劳,昏昏欲睡,人们中午一般都休息歇暑。唐代诗人柳宗元《夏昼偶作》,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把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觉后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古时候,没有电扇和空调,不能像我们现在晚上舒适的呆在屋里看电视、唱卡拉0K,只好去池塘边、大树下解暑纳凉。诗人们描写晚上纳凉情景的诗不少,其中两首尤为生动有趣。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暮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依,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作者采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池边纳凉时物我的情态情景,给人们清新的快感和恬美的享受。一首是清代诗人厉鹗写的《苦热夜坐》:睛电忽穿树,好风微动萍。移床池上树,相识有流萤。诗人为了解热,把凉床搬到池边树下,才找到凉爽地方,心情十分愉快。读着此诗,不由令我回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农村乘凉的同样情景。

盛夏之时,常有暴雨降临,犹可消去炎热,诗人自然描写夏雨的诗

春天万物滋生,百花竟放,万紫千红。到了夏天,气候炎热,雨水充足,花草树木依然枝繁叶茂,绚丽多采。所以,古人咏夏的诗中,花草树木仍是个重要题目。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樊珣)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杜牧)黄粟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欧阳修)石鼎微薰茉莉香,椰瓢满贮荔枝浆。(汪广洋)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刘基)昨夜草堂红药破,独防风雨不成眠。(黄慎)正因如此,唐代诗人戴叔伦在《花》中咏到:花发炎景中,芳春独能久,因风任开花,向日无先后,若待秋霜来,兰荪共何有?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古人咏夏,不仅是对夏天景色的描写,而且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作者身份、地位、处境不同,诗中表现出的情感各异。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里讲: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反映了在半官半隐时孤寂寡淡的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五】

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写成了光辉巨著《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君不见那“邯郸学步”的郑国人,总想学习别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国的人走路不一样,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不知继承,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前几年的小品《如此包装》也是说的这个道理,本来评剧便是一门值得继承的艺术,可是那个“总监”非要进行“创新”,将原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乐与民族艺术强行配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创新”出来的“四不像”让我们津津乐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领,便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继承和创新是雨与水的关系,没有了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寂,毫无生气。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六】

作为一个即将从浙大毕业的本科生,竺可桢校长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鼓励我脚踏实地努力,也激励我不断开拓创新。

和所有浙大人一样,竺可桢校长于我,是紫金港校门口石碑上的那经典的两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更为关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精神。浙大所希望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才”。

竺可桢校长于我,更是紫金港基础图书馆里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富有理智的头脑,不肯盲从的习惯,以及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正是我们青年读书人最应努力培养的优秀品德。每每去到图书馆,这句话都让我更加清醒,也让我更加明白“求是”二字的真谛。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了竺可桢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学习之路的鞭策。我很感激学校给予我的肯定,但我更加明白这个奖项所蕴含的责任。和竺可桢校长比起来,我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我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那么,就让这个荣誉会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吧,我会不断追寻竺可桢校长的脚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担当的人。

我的浙大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求是路”,永远都不会结束。竺可桢校长的`精神一直会留存在我的心间,指引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会一直记得“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努力成为一个求真务实、能主持风气的浙大人。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七】

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的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想,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

秦砖汉瓦,唐风宋雨,古人们在诗词的浩浩海洋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子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是惜时,李太白“生者为过客,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曹孟德“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同是咏梅,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而毛泽东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同是黄昏日落,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毛泽东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跃,苍山如海,残阳如”。同是战争残酷,曹孟德慨叹“千里无鸡鸣”,而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你能说,谁人更佳,谁人更出色?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维,谁都不可以对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读一文《我们究竟在考什么》,文中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物理系的高才生面对用一个气压计如何测楼高的简单物理题,坚持用十多种不同于标准答案的方法予以解答。最妙的一种是,轻敲守门人的房间,再问:“请问这座楼有多高?”哑然失笑之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在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时,究竟是一个标准答案好呢,还是鼓励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呢?

近日偶看一画展,画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眼中的太阳,有的是红色的太阳,名曰《光明》;有的是蓝色的太阳,名曰《地球的颜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阳,名曰《灰尘满天的可怜的太阳》。惊奇之余,我愕然,看着这些雅气未脱的字迹,我惊叹于那无限的想象力。

无限的多样性归根于个性的多样性,在这个崇尚创造的世界里,在这个崇尚创新的时代里,它是最最不可忽视的。不难想象,没有创造,我们很可能还生活在茹毛饮、混沌未开的原始社会,我们很可能还在黑暗中挣扎,我们很可能还在大自然的淫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创造,接纳并鼓励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吧!记住:“第一个形容女人是花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形容的是庸才,第三个这样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不被定义的人生作文素材古人【八】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老人张湘霓娓娓道来,“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赏月饮酒

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极为普遍,先秦至汉唐,人们在中秋节拜月、赏月、咏月。中秋节的月亮以及明月辉映下的清景奠定了中秋节的审美意趣。人们以期盼团圆、渴望科举蟾宫折桂、追求爱情、祈求子嗣等为中秋节增添了世俗情怀。而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吴刚伐树等神话故事,更让中秋节包含了超越世俗之上的文化意蕴。

我们从诸多的皇帝诗文中可以看出,当年乾隆皇帝在山庄过中秋时的地点、时间以及当时的心情意境,如乾隆三十六年中秋即景中写道:“胜地云山真表地,中秋风月正秋分。”“云山胜地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一,每当中秋吟诗於此。”此外,还有青枫绿屿中的月台、月色江声、梨花伴月、云帆月舫等,这些以月为名的景点都影射着赏

月的'意境,还有一些诗文说明了乾隆皇帝每年在山庄过完中秋节后,农历十六早便起程出发至木兰围场行围打猎,因而,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清宫行围出发的时间制度。

“纵观历史,将思想穿越时空,与皇帝一起欣赏山庄中秋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盛世时期的塞外山庄是怎样的欢歌乐舞、一派丰收景象。”张老兴奋地说。正像皇帝诗中描写的一样:“风景皇洲争较异,彩棚瓜饼货街头。”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张老说。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更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

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张老边说边查资料让记者看。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零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在清代,皇帝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听到这里,我禁不住问。“拜祭月神、品尝月饼、赏月饮酒、宴请群臣。”张老很爽快地回答。接着,张老详细地讲了起来。

拜祭月神

夜幕降临紫禁城,天清云淡,皓月升空。披着月亮的清辉,清代皇帝率领他们的嫔妃,拜祭月神,赏月饮酒。沐浴在略带清冷的月光中,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感到清爽,但除了皇帝之外的每个人,后妃们、太监们、宫女们,他们的心里似乎又有些落寞:自己的亲人都在宫外,在这团圆的时节,亲人们一定在思念自己吧?

宴请群臣

史载,乾隆皇帝是八月十三的生日,与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只隔一日。清代将皇帝的生日称为

“万寿节”,两个重大的节日如此相近,因此,乾隆帝在山庄谕旨曰:“八月十三上万寿节,皇太后行宫行礼,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行庆贺礼,上奏皇太后於卷阿胜境侍膳,此王公大臣等宴凡三日。”

也就是说万寿节后,中秋节继续侍宴,颁赐瓜果月饼,皇宫内外一派吉祥如意、喜庆祥和的场面不变。适时,宫中还会在山庄清音阁、一片云、云山胜地等大小戏台演出承应时令的戏目,像《丹桂飘香、霓裳献舞》、《日月迎祥》、《群仙庆贺》、《广寒法曲》等,这些曲目大多内容是感谢皇恩、歌功颂德,为的是增添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乾隆皇帝是位孝子,每年的八月十三万寿节到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几天都要给皇太后请安,并侍奉和宴请其母后,还要为母后作中秋侍宴诗,特别是在驻跸山庄期间。八月十五时节正是山庄秋色宜人、丹桂飘香的时候,每当中秋之夜,悠闲在山庄的月夜之中,欣赏着一轮明月,皇帝与群臣们一起举杯赏月,感受着人间天上仙境般的美景,这种情与景的交融恰好迎合了人们内心最惬意的性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