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学校的窗外(教室的窗外作文400字)

作文学校的窗外(教室的窗外作文400字)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3-12-06 20:51:52
作文学校的窗外(教室的窗外作文400字)

作文学校的窗外【一】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作文学校的窗外【二】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用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字眼,就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或联结,进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既然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在窗外》作者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这三个原始的天生旨趣,学校应当去探讨让学生沿着天生的旨趣,充分发展。即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探讨如何让学生拥有不断创造的环境,让其发展独特的创造活动,而非反过来压抑他的创造能力。简言之,就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而非整天学习“套装知识”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现今,很多学校在高一、高二就把一切向高考看齐,像我今年教的高一某班开了班级QQ群,口号就是“为了高考”,更不用说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学测试与评价了。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上没有继承,遑论创造了。现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难道就没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不“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的因素吗?

作为教师,平时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如果是在高三一年这样做的话,是忍痛、是不得已。如果整个高中三年一直这样做的话,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因为孩子的原始旨趣就这样被我们和学校和有关教育形成部门联手扼了。其实,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本来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如果说学校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版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期盼这样学校教育早日来到。

作文学校的窗外【三】

我坐在窗前,窗外下着雨。

雨落在窗玻璃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无数雨点趴在窗子中,玻璃压扁了它们的脸庞。雨水与窗子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旋律中进行着,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雨花是一层白雾,盖住了一切绿色的生机。我坐在窗前看风景,雨水却把我的风景夺走了。潮气、雾气从墙角里,屋垣里一点点地渗进了屋子里。这种正在弥漫的湿潮是我无法忍受的。

我撑起伞,决定走出去。

绕到自家的窗户前时,却惊讶地发现在窗外看雨与窗子的较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准确地说,那并不是一场较量。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窗子上的灰土,那些很久未清洗的窗台、屋檐的瓦楞也重新焕发了年轻时的光彩。杨万里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奇想,我却猛然觉得此时雨点似琴手,我目睹了雨水在窗户上制造音乐的过程。

往外走,窗外的一切与窗内的所有都不同。听听,这雨;看看,这雨:嗅嗅、闻闻,这雨,甚至,伸出舌头,舔舔吧,我的身心都融入了这雨中。若是在屋内,无论我听得多投入,我和雨始终属于两个世界。我感知到了,这雨,抚摸着我的发梢,雨气空潆而迷幻,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还有一种,那一种草和树沐浴后发出的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一切的一切,都氤氲在涵盖一切的空气里。我第一次发现,窗外的雨景竟是这样的美丽动人。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我猜想聂鲁达说这句话时一定在屋子里,如果他走进窗外的世界,他应该说,雨是一种神秘、美好的力量吧!

啊!这窗外的世界。

窗外,有一个与窗内完全不同的世界。虽然,窗户是透明的,隔着玻璃,你可以在窗内看到窗外,但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平面,而这个世界,是立体的。

所以,请不要迷恋窗内的世界,否则,你只是个窗内之人——所谓窗内之人,就相当于井底之蛙。你的天空只有窗口那么大,你的世界只有房间这么阔,你的视野,也就不过是房间里那个会播放的铁盒子那么大了,这样,你就感受不到真实的瑰丽。

所以,试着走进窗外的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窗内读了万卷书,不如到窗外走万里路。去看九曲连环的黄河,万里绵延的长城,瑰丽雄阔的敦煌莫高窟,甚至是巴黎圣母院、伦敦泰晤士河,一切尽在窗外的世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