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印刷书籍和电子书英语作文)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印刷书籍和电子书英语作文)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4-02-11 16:11:28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印刷书籍和电子书英语作文)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看书吧?可是你们知道书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以前,我很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这本书,其中一本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里面就有活字印刷术。原来,很早以前,古代的人印书是把字都可刻在一块木板上。后来,有个叫毕升的人,靠雕刻印刷度日,看到自己雕刻的'木板,印完书后便被丢掉,非常心疼。他想:要是这些字能一个个拆下来就好了。于是,他挖来胶泥,用水调匀夯实,再把胶泥反复揉合,做成一个个长方块,在每块上面刻一个阳文反手字。刻好后,把这些泥字放进窑里,用火烧硬,泥活字就做好了。然后是制版,在一块铁板上铺一层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四周围上铁框。在铁框内按照文章的字句、段落排列活字,排满一铁框后,就将铁板放到火上去烤。烘烤时,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加压,把字面压平整。冷却后,一块活字印版就制好了,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古代的活字印刷术

前几天,我们参观了郑州的一家现代化的印刷厂。现在科技很发达,也很方便,人们已经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了,而是直接用电脑排版了。排好版,把胶片放在自动显影机上,这样上面就有字了,可这些还都是黑色的,也是透明的。然后工作人员把这些胶片送到彩印车间,那里有四开四色印刷机,对开四色印刷机和对开八色印刷机。有的人要问,这下该好了吧?其实还没完,下面还有胶轮车间,也就是印刷车间。那里的纸都是一大卷一大卷的,纸从入口进去后往上走,然后从出口出去,这样字就印上去了。你可别小看这一大卷纸,它伸展开以后可达一万米呢!然后就是装订车间,在这里把印刷好的纸订在一起,然后用程控裁割机把它们裁齐。这样一本本书就做好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看的书是怎样印出来的了吗?印一本书需要这么多工序,以后我们一定要爱惜书本。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二】

假期出游成了人们释放工作压力的主流。每当说起旅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点人认为自助游是第一选择,然而有些人更喜欢跟团游,在我看来,我喜欢前者。

In the first place, if you choose DIY tour, you are capable to select your own itinerary. As we all know,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of package tour is that the tourists have to follow exactly the travel agency’s schedule, this is not going to happen to a DIY tour, you are free to stay in the scenic spots as long as you want. If condition permits, self-driving tour would be wonderful, you don’t have to book traffic tickets and wait for time table, you almost can travel to the place whenever you want.

第一,如果你选择自助游,你就可以选择你自己的行程。众所周知,跟团游的最大缺点就是游客必须得遵循旅游机构的安排,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助游上,你可以自由地待在景点多久都行。如果条件允许,自驾游是超赞的,你不用买票,也不用等时刻表,你基本可以是什么时候都能去你想去的地方。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case of tour guide force tourists to buy souvenir is always on the news, some of them even use violent to hurt the tourist who are unwilling to buy something. By contrast, if you are in a DIY tour, certainly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is problem. It’s your choice to by souvenir or not.

第二,导游逼迫游客买纪念品的事情经常上新闻,有些甚至用暴力去伤害那些不想买东西的游客。与之相比,如果你是自助游,你肯定不用担心这种问题。买不买纪念品是你的选择。

To sum up, given the factors that I have just outlined, it is wise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chooses DIY tour when you are going to travel. I’m sure you will be free as a bird.

总而言之,鉴于我刚才提到的因素,旅游选择自助游是明智的。我敢肯定你会自由得像只鸟。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三】

一天,我到阿姨家去,想把这个电子娃娃也带去。可是,又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小学生了,抱着娃娃到处走,也太不好意思啦!于是,我找了一条围巾,把它盖在娃娃身上,离开了家。

我抱着娃娃挤上了公共汽车。车厢里的乘客多极了。大家挤来挤去,一下子,娃娃嘴里的奶嘴给挤掉了。

“哇哇,呜哇……”娃娃放声大哭起来。我吓得连忙弯下身子,寻找奶嘴。=

“谁让个坐位给抱孩子的小妹妹坐?”一位售票员阿姨亮开嗓门喊、这时,坐着的乘客纷纷起来让坐,我刚拾起奶嘴,就被一位戴眼镜的叔叔拉到他的坐位上去了。

“你妈妈也真是的!”坐在后面的阿姨不满地说,“让你这么一个孩子抱着小毛头出来挤车,出了事怎么办呀?”

“是呀,她妈妈的.胆子也太大了!”

这时候,我不好意思地说:“这不是小毛头,是个电子娃娃。”说着,我掀开围巾,把奶嘴塞进电子娃娃的嘴里,娃娃这才止了哭声。周围的人看了,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哈……”车厢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四】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厓来厓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话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昕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昕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读印刷书还是电子书英语作文【五】

自仲尼先生的言论录《论语》问世以来,士大夫们倒是极力推崇,偏偏秦始皇不买账,硬要来个焚书坑儒;泗水亭长刘邦得天下了对孔孟之道还是不怎么感冒,文帝景帝甚至弄出一段太平盛世。汉武帝为何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说穿了,无非是政治需要而已,一来儒生们压抑得太久不利于稳定,二来老臣们的位置需要调整,三来黄老之学给人民过多的自主,必须重新盖定行为规范,重新制订道德准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可懂仲舒的`说教虽被武帝采纳,他本人却未得到什么高官厚禄,不过当了十几年地方长官的秘书。提起儒家体系,人们都认为它卷帙浩繁,博大精深,一个人即便皓首穷经,也难窥堂奥。人生不过百年,一种理论需要耗费全部的精力还弄不懂它到底在说些什么,有必要把它佩服得五体投地吗?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它几乎以颠倒的方式阐述建构起一整套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共产党宣言》到被工人阶级奉为圣经的《资本论》,它都是毫不犹豫地宣称要消灭旧制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尚没有那种理论能如此贴近最广大的民众,如此关心他们的利益和诉求,可惜,它似乎缺乏某种柔软的韧性,到哪里都有些水土不服。但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切权贵者最惧怕的锐利武器,因为它要剥夺的正是他们手中掌握的本应属于人民的权力,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从它呱呱坠地以来遭到特权阶层嘲笑谩骂诋毁的根本原因。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初两个年轻人是用怎样的眼光层层剥开覆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种种光怪陆离的面纱,用怎样的精神和毅力告诉人们如何打造理想的家园。如今的人们,似乎很中意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难道人们不知道这是达尔文对自然界现象的思考?为什么要把这种理论引申到人类社会中来?因为别有用心的人需要用它来安抚弱者!

宋人范仲淹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说,“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也许不需要读什么孔孟,也不需要读什么马列,而只要坐庙堂的人忧其民,足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