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主题的满分作文(以文化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以文化为主题的满分作文(以文化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3-08-27 23:53:51
以文化为主题的满分作文(以文化为主题的优秀作文)

以文化为主题的满分作文【一】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以文化为主题的满分作文【二】

这时大家的表情千变万化,形形色色。有的同学嫣然一笑,有如行云流水、左右逢源、下笔成章,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有的同学咬笔杆,望着黑板,久久不能下笔,像个战败的.士兵,满脸的无奈;有的同学则皱着眉心,抓抓头发,一副坐立难安的样子。

然则,尽管如此,我仍然喜欢文学课,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可以飘得好远好远,回忆过去、幻想未来;借着文学的短短一百分钟,会有很多不同的感受,神游其中,借着一枝笔表达出来。

作文课是训练情感表达的好时间,它能刺激我们的思考,当我们完成一篇作文那种成就感,投稿刊登那种荣誉感,自然成为写作的另一项收获,我喜欢这种感受,你是否也喜欢这种感受,拥有这项收获呢?

以文化为主题的满分作文【三】

一直以来,人类总是不断探寻生命的真谛,不断探究生命的意义,“亡”成为了生命终止的代名词,人类也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活着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当有限的生命遇到无限的人生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或许能给予人们一点启发,或许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于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随后就读于剑桥大学,在此期间取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最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上帝还是不经意地对他开了个玩笑,20xx年,在从医多年之后且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突然被诊断患有晚期肺癌,一种治愈率极低的癌症。曾几何时,他也曾幻想成为一代名医,用手中的柳叶刀撼动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他已经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但他并不想止步于此,他想走的更远走的更久。但不幸的是,保罗于20xx年3月离开了人世,上帝并没有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对他网开一面。从确诊到离世,不足2年时间,《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就是在他确诊之后开始动笔,讲述了他与神同行的故事,没有确诊后的自暴自弃,没有离世前的慷慨激昂,只是用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邻居的`身份,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沏上一杯浓茶,将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确是那么真实,震撼人心,充满力量。在饱受病痛折磨的两年里,保罗不断思考生命、医疗、道德与哲学的关系,从医生到患者身份的转换,使他能够切身体会患者的不易,进而使他对医生这个职业和使命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他感悟到“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他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但却依然乐观理智的继续生活,在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文学作品让他重获新生,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感动亿万读者。“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继续”,“我将顽强地活着,直到真正亡的那一刻”。他决定重新找回自己,在肺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在家人及同事的鼓励下,通过艰苦的训练和顽强的意志,他重拾柳叶刀,重返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的岗位。保罗又重新回到了手术台,凭他娴熟的技能完成了一台又一台的手术,重新回到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的节奏中。在一切似乎又重拾光明的时候,病魔再次卷土重来,这一次,他彻底倒下了,在确诊22个月后,安静地离开了。

我们无法预知亡,更无法规避亡,我们终将逝去。有时我们常常抱怨人生苦短无常,但我们很少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许觉得这个话题太大,或许因为这个话题太空洞,觉得只有智者才能思考如此有哲学思想的问题。但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感悟不同,没人能替你总结你这一生的成败。我们要尝试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不要觉得太空泛,不要觉得太虚无,去寻求,去思考,去探索。

保罗在书中写道:“别因为你要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许多人会在弥留之际盘点自己的人生,总会为没有完成的目标或心愿而懊悔不已,可我们无法预知亡,我们终将逝去,生命的沙漏不会停留。“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但是可以改变对待生命的方式。

借用书中一句话作为结尾:I can’t go on,I will go on。(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继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