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以文化为话题的万能作文)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以文化为话题的万能作文)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3-06-20 05:38:15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以文化为话题的万能作文)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一】

这一天,我在家里诵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这本书。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暧,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二】

过于悲观失望的人,老是想我没有这,没有那。因而常常唉声叹气、#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gkstk.com end#痛苦烦恼。我们要对他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着你拥有什么。

过于乐观自信的人,老是想我这也有,那也有。因而常常幸福快乐得无法形容。我们要对他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着你没有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既不过于悲观失望,又不过于乐观自信;不卑不亢,不瘟不火,保持一种平衡,也就是所谓中庸。

一种观点是,为人要低调,要谦虚一些,不要过于张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太低调,太谦虚了,就会失去表现自己的,就会失去很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知识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真的别人处处都比自己强,悲观失望的心态自然就会产生;抑郁烦躁,痛苦不安,就会随之出现。这样的人生,必败无疑。例如,宋王朝面对强敌,就是在不能有所作为,不敢有所作为中,逐渐走向灭亡的。

另一种观点是,为人要乐观自信,要当仁不让,要敢于毛遂自荐,要敢于班门弄斧,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过于嚣张、张狂,没有自知之明,那么不但会贻笑大方,还会搅了自家或人家的好局,只会落得人人厌恶。这种人,也往往听不进别人的任何话,失败、悲剧,在所难免。刚愎自用、沽名钓誉的项羽就是这样的例子。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三】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0月20日上午,文学院2010级第四团支部走进闽侯县蔗洲小学,带领一年级(1班全体同学诵读《论语》,朗朗的读书声引来老师驻足观看。

此次《论语》诵读以弘扬孝道为主,共分为两个环节:分发《论语》读本、宣讲孝道故事。首先,由团支书蓝晓娟带领全体同学齐声朗诵《论语》,同学们十分活跃,整齐而有力的读书声让在场班主任喜笑颜开。支部成员还就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与同学们交流,鼓励坚持晨起读论语,继承传统文化精神。随后,支部成员轮流上台讲述孝道故事。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引子,教导同学们懂得谦让;通过“游子吟”的讲解分析,进一步让大家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最后在支部成员精心安排的小游戏中,此次蔗洲行圆满结束。

班长邵园春介绍道:“此次团日活动只是开头,将以弘扬国学精髓、关爱农村孩子为目的,到更多农村小学开展活动。”

农村孩子有着质朴、勤奋的美德,父母的辛劳让他们明白要积极进取,孝敬长辈。该支部结合文学院特色,用准教师的责任,走进孩子们,播撒下爱的种子,让爱的教育促进孩子们茁壮成长。同时弘扬国学经典,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生命中。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暖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同时也是最清闲、最轻松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规》细细品读,感触良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道当中。

《弟子规》的首篇总序告诉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那么他便丧失做人的根本。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回馈社会。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弟子规》以朴实、精炼、易懂的语言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五】

人们总说,万物是平衡的。春夏秋冬,是四季的平衡;晴雨霜雪,是天气的平衡;日月轮回,是时间的平衡。它象一阵风,发现不了,又随处可见。而我们日复一日地活着,就是为了寻找万物,寻找平衡。

寻找平衡在路上。那或许是有人向你伸出求助之手时,你递给他的一枚含着爱的余温的硬币;或许是一位盲人无法走到马路对面去而陷入窘境时,你伸出传承爱的双手,然后扶他走过一段短短的路程;或许是有人正要坐在正布满灰尘的公共坐椅上时,你阻止了他,然后递上一张洁白的纸巾。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透露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寻找平衡在行动中。那或许是你去郊外野炊时,将生活垃圾随身带走;或许是去餐饮店就餐时,少使用一个塑料饭盒;或许是你无意中发现一只小鸟在窗口无力地拍打着翅膀时,为它疗伤,然后将它放归自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露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寻找平衡在行动中。那或许是你去图书馆是,保护好每一本书,当发现书有破损时,将它带回家补好,默默地为图书馆作一次护书员;或许是在超市购买水果时,正确选择,当发现自己不需要水果时能够及时的返回“水果坊”,并将它及时倒回原处,而不是随意地藏在某个角落;或许是在使用公用电话时,能轻轻地说,而不是乱吼乱叫,大声呼喊,影响他人。一眼一情,一言一行,透露着人与社会的平衡。

当我们在路上去寻找平衡,会发现我们还缺少平衡;当我们在行动中去寻找平衡,会发现我们仍忽视平衡;当我们在行动中寻找平衡,会发现我们必须要从自己作起。而在寻找平衡的过程中,我们会不会发现人性本身的缺点呢?私心、贪婪、霸气、自大,正是这些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失衡。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而我想说,当我们能反思并重新找回平衡点是,能撬起的不仅仅只是我们地球!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六】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七】

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弟子规》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假,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不浪费,戒奢以俭,方累万贯家财。

为人清白,不收非仁不义之财。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两袖清风,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应该被金钱蒙蔽双眼。取之有道,生财有方,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改善,摒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社会,国家不丧失原本的内涵并且稳步发展,继续流传着千年炎黄华夏文明。

家风与传统踏过历史长河,走过时空的烟尘,带着古老的意志,来到现在。 

经典与文化的作文【八】

从上小学三年级认了几个字开始,父母就开始让我读少儿版的《诗经》、《大学》等等,当时真是一头雾水,读一页还要老老实实翻半天词典。直到现在已学了不少,虽然只是大略上的,却觉得自己已“满腹经纶”了,倒真有了顿悟的感觉。

这顿悟一,便是传统文化–她的躯干、她的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她就来源于社会,存在于自然,孔孟的功劳就是智慧的发掘,让我们这些后辈可以用手捧着读。而且绵延几千年的几件事,诸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以及它们代表的国民级文化也诞生于春秋战国,我们的国家民族也诞生在战国末期。

这顿悟二,正是照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她的载体–典籍,我的态度与大多数人有细微的差别。文化经典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代一代地赋予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想,才得以看见现在书上浩如烟海的注释。我们可以想象到孔孟以及以后千千万万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在经历了千年浩荡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正确认识到这文章中的原意?其实,我们都不是圣人,也只能断章取义从中取来我们能利用的零件,装进脑子里,待日久天长,它们在那里自然发酵,酿成各自的美酒。

现在,我们的文化经典已经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我们把她当成通往更高经济水平的精神跳板;我们把她当成唯一文化加以再次推崇,如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现代翻版。甚至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传统文化仍然被用以抵抗诸如美国腐化和拜金主义的入侵。只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已经不堪重负了,这是伟大的孔子孟子所没有想到的吧。我想,这局势倒真象生物课上学的蛋白质翻译–从DNA上截一小段,再送到核外去加工一下,人见人爱的蛋白质就诞生了。读了这么多的文化经典,放下书本,也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信念是自己总结的,拾先人之牙慧也绝非信念。

圣贤说过:敏于行讷于言。不错,读到这句话就应该抬起头,拨开书林去眺望天地了。在那里一定要保持认知的敏感和自知之明的沉默。这就是我读中国文化经典所感、所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