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题词)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题词)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4-03-07 18:49:08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题词)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一】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理念为:基于核心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余文森教授根据三大教学基本理念,详细阐述了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1、徐州市的“学讲计划”

江苏省徐州市的“学讲计划”立足现实问题,用“学进去,讲出来”这种最简单、最质朴的表达方式概括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做了独特的根性的解读。它抓住课堂,抓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抓住师生关系和学生主体等核心问题,回归到教学的本意。

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开始从做“加减法”开始逐步推进。第一、减一点老师的包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第二,减一点无效的灌输,加一点有效的实践;第三,减一点老师的霸权,加一点学生的表现;第四,减一点刻板的说教,加一点情感的交流。“学讲三年”,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再次出现。

2、张学新的“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它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吸收讲授内容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

对分课堂重新分配了教学中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利,让学生承担应尽的责任,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氛围,也因此使课堂变得和谐、舒畅,充满了乐趣,生机勃勃。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共读两遍。第一遍,我带着问题“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等等粗略阅读。第二遍,我按照目录和章节标题慢慢品读。读完书,我写了18页读书笔记。套用书中的专业术语,我此次读书的过程是“原生态学习”,直接面向文本,没有老师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但效果甚好,收获很大。

读书过程中,我体验了核心素养导向课堂的“通用式”,即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时,我与文本对话,将书中的内容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碰撞;思考时,我与自我对话,常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今日表达,我将读书笔记反复查看,细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一种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核心素养之于我,和学科知识之于学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二】

1。hereby

该词意为by means of , by reason of this, by this agreement,“特此”,“因此”,“兹”,“在此”。此词常用作法律、经贸文件、合同、协议书等正式文件的开头语,在合同条款中需特别强调时也可用,表示当事人借此合约,要宣示某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如保证、同意、放弃权利等,一般放于主语后,紧邻主语。如:The Company hereby covenants and warrants that…… 意为:By this agreement the Company covenants and warrants that……即:公司在此保证……再如:Both parties hereby agree that……意为:By this agreement both parties agree that……即:双方当事人在此同意……

2。hereof

该词意为:of this agreement,“关于此点”;“在本文件中”,表示上文已提及的“本合同的、本文件的……”,一般置于要修饰的名词的后面,与之紧邻。如:to take effect on the date hereof 意为:to take effect on the date of this agreement 即:于本合约之日期生效。再如:the headings of the sections hereof 意为:the headings of the sections of this agreement 即:本合约各条款之标题。

3。hereto

该词意为:to this agreement,“至此”,“在此”,表示上文已提及的“本合同的……本文件的……”,一般置于要修饰的`名词的后面,与之紧邻。如:both parties hereto 意为both parties to this agreement,即本合约之当事人双方;items specified in Attachment I and hereto 意为:items specified in Attachment I to this agreement 即:本合约之附件I所列之各项。

4。herein

该词意为:in this agreement,“此中”,“于此”,表示上文已提及的“本合同(中)的……,本法(中)的……”等,一般置于所修饰词后,紧邻所修饰词。如:to file a suit in the court agreed to herein 意为:to file a suit in the court agreed to in this agreement 即:向当事人于本合约中同意管辖的法院提起诉讼;再如:to follow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herein 意为:to follow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in this agreement,即:遵守本合约所规定的条件。

5。hereinafter

该词意为:later in the same Contract,“以下”,“在下文”,一般与to be referred to as, referred to as, called 等词组连用,以避免重复。

6。hereunder

该词意为:under this agreement,“在本合约内”、“依据本合约”。如:obligations hereunder,意为obligations under this agreement,即“本合约内的义务”。再如:rights granted hereunder,意为rights granted under this agreement,即“依本合约所赋予的权利”。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三】

学校组织阅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四】

教育部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关系变革提高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这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教学相长,这就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是关键的抓手。

1、“完整的学习”。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

①阅读环节。在以听取代阅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成了给学生“喂”老师消化好了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与原生知识、真实现象之间直接会面,发生挑战的机会被取缔,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新知识的消化能力,对新现象的透视能力,教学活动沦为接受与识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是课堂教学最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②思考环节。学生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明白疑难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的问题;不仅要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要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传统课堂是回避问题因而也无需思考的课堂。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堵塞学生新思维的涌现,这样的教学,只剩下所谓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入深度思考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③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可以使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知的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或基本范式,又称为“通用式”。

2、“原生态学习”。从学习对象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直接面向文本和事物的学习,不需要过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环节和教师过多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从学生主体来说,原生态学习指的是学生积极运用原始的、思维、情感的学习,即个性化解读的学习。

①直接面向文本(教材)的学习。

②面向事物本身的学习。

③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和常识开始的学习。

④学生原生态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

⑤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五】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成了现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特别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六】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七】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

拿到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本书包括三个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第一个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系统梳理并深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规律。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方向和基石。

第二个主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集中阐述了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必须确立的新型教学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新开始。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关键和先导。

第三个主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培养数学素养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核心素养更是重中之重。课标明确提出数感、空间观念等十个核心素养,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聚焦核心素养,追寻数学本质,科学、放手、创意地教,真实、自主、个性地学,让数学课更“有味”。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儿童立场,把握学习生长点。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质疑、争论、多元化解读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均反应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善于发现,把握学习生长点,因势利导,感悟提升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若能借助数学发展历史挖掘知识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曲折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更富启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现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待解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自主尝试用各种方法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探究乐趣和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2024考研英语二作文一核心词【八】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