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自己小时候英语作文

对比自己小时候英语作文

首页看图更新时间:2024-02-20 07:15:01
对比自己小时候英语作文

对比自己小时候英语作文【一】

亲爱的自己:

你好!当我提起笔,静静地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距离毕业分配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未来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样的未知。

此刻的你,读着这封信,是否又看到了军校时代的自己:刚进入海工大的茫然与新奇;纷扬的白雪里,踩下的歪歪扭扭的足迹。在海工大这片智慧的沃土上,你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向成熟,到现在成为一名军官。我相信,军校五年的时光,它珍藏在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更流淌在你的液里。

经过部队多年的洗礼,或许你已经没有了青春年少的容颜;没有了异想天开的天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沉浸在梦的世界里。但是,你应该拥有成熟稳重的气质;拥有沉稳豁达的思想;拥有更多的能力去影响身边形形色色的人。

未来的你,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就是一个圆,长途跋涉后还是要回到起点,很多的时候在做相同的事就是寻找目标。当青春年少的那份激情减退,未来的你,一定还要像以前一样执着于追求,哪怕没有坚硬的翅膀,哪怕没有人为自己鼓掌,依然要为了目标而奋力前行。

未来的你,要坚持学习的习惯。不一定要博览群书,不一定每天要去看一本书,但至少仍像过去的你一样或多或少的去阅读,去学习。在部队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与他人攀比事业上所拥有的成就,珍惜你自己的生活,做好你自己。

未来的你,要懂得人生是一种尝试,不要轻易的服输,轻易的说“我不行”,而是要坚定的说“我行”!没有挫折的人生其实并不完美,只有真正尝试到了失败的痛,才能彻底的领悟到成功的甜。拥有了酸、甜、苦、辣的交汇,你的人生才会更刺激,更深刻,更值的回味。

未来的你,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阅历逐渐丰富,应该已经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再让它们在每个日日夜夜左右着你,让你无法喘息。一定要摒弃那些坏脾气,不要让它们毁了你。

未来的你,要常怀着感恩之心,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感恩家人,给了你奋进的动力;感恩对手,使你变的更加强大;感恩磨难,教会了你坚强;感恩兄弟和战友,给了你许多无法衡量的感动。

未来的你,要微笑的面对生活。不管部队生活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要学会用微笑的力量去化解一切,纵使生活中充满不如意,都不要去抱怨。因为一路走来的风景,感动是属于你自己的,横冲直撞、遍体鳞伤的遭遇,只是推动你走向成功的力量。

即将奔赴基层部队,虽然有一些忧虑,但对未来的你充满信心,我相信,那颗满载梦想的心会有释放的一天,不要让它在负重之下萎缩,也不要因此有太多压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会更努力,更快乐的微笑着去和未来的你相逢。加油!

此致

敬礼!

曾经的你

20xx年6月10日

对比自己小时候英语作文【二】

引言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综合驾驭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做到所学为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去适应未知的工作环境。[1]

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对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以及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之间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借此帮助学习者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英语的学习和交流。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别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中外学生课堂表现的差别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经验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结论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况上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学习驱动力、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上。总之,国外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强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现存的知识,而国外学生看重的是有没有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国应该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完善和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在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妙丽:《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2期,第46-47页。

[2]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价值工程》20xx年第5期,第184-185页。

[3]王寿斌:《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美德澳的经验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xx年第12期,第106-107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