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长大了作文)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长大了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05-31 15:36:18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小时候妈妈牵着我的手长大了作文)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一】

最近,感觉部分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脾气越来暴躁,行为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该书是美国畅销的教子经典,彻底改变父母、老师与孩子沟通方式,里面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给出不同的沟通方式所带来不同的效果。

书中提倡的沟通技巧帮助成年人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教给成人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对其做出反应。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以更关心、更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作者希望父母能够学会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问题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说了为什么孩子不听,还伴有强烈的反应,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和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形成对立的关系,使事情继续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吉诺特教授均强调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具体的行为、具体的事件,而不是针对孩子的人格和人品,而在具体的行为、事件的指导中,来形成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和人品。可以表扬吗?可以,但应表扬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可以惩罚吗?可以,但应惩罚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因此,吉诺特教授告诉每一个父母,你不应该抽象地夸奖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你更不应该恐吓、贿赂、嘲笑和挖苦孩子,因为这直接针对着孩子的人格和人品,你会在无意中过分夸大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无论是夸大还是伤害,对孩子的发展和影响都是负面和消极的。甚至在培养孩子“纪律”的观念时,吉诺特教授依然强调: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二】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手,胖乎乎的小手,粗糙的手等,然而,我最喜欢妈妈那做事很快、又很勤劳的手。

我母亲的\'手是细细的、长长的、白皙纤细的手,手指如葱,真美丽。可是妈妈由于长时间劳动,手上有了一些茧皮。

记得那年冬天,妈妈在家洗衣服,那刺骨的水把母亲的手冻得很凉,搓衣服时皮都搓破了。我看见了,心里很心痛,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母亲的手是一双做事很快的手,一次,我们的邻居张阿姨家帮别人织毛衣,可是要在半个月内织完。妈妈知道了,帮张阿姨织,妈妈不到半个月就把毛衣织完了。还有一次张阿姨家里请客,来不及包饺子了,就请妈妈来包,这算请对人了,不一会儿,饺子就包完了。

我爱妈妈这双手,她的手给我创造了幸福和温暖。妈妈我爱您!

妈妈,我爱您,是您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幸福!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三】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一个怒气冲冲的男孩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天气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为什么冲我发火?”今天父亲打算用新的方法,他想:儿子今天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达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可该的下雨了。”“是的,正是这样。”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四】

入睡前,我在被子里拉起妈妈的手,感受到的不是像牛奶般丝滑也不是纤细的双手。 如年轮般有规律的老茧硌着我的手也深深硌着我那强烈的自尊心。想起来妈妈每天要做的家务,我想,这一定是妈妈那双令我伤心的手的源泉。

第二天,我悄悄的把衣服洗了,地扫了拖了。我想,这很快就能让妈妈的手变得漂亮了吧。后来我发现,我洗过的衣服没有洗干净,白色的泡泡还残留在上面;地板上想象中的一尘不染也不存在,头发丝、藏在角落的尘埃,都被我粗心的略过。看着这被我折腾得狼藉的家务,妈妈一言不发,像是知道我心里所想,只是默默从阳台上取下衣服,重新漂净,地板也重新拖过,望着阳台上迎风飘扬的衣服,淡淡洗衣粉的清香引来清风的青睐,地板焕然一新如同打了腊一般,我羞愧的回头,看见妈妈正在捞米水,白色的米水中,妈妈的手就像一条鱼一样自在灵活的游着,往日令我刺痛的老茧也犹如鱼身上美丽的鱼鳞。我幡然醒悟,我终于明白,小美妈妈的手好看只是好看,而我妈妈的手看似平凡普通,内里却妙趣横生。在她手下一团复杂的毛线球如同赋予了生命一般,听话、井然有序的变成了一条温暖精致的毛衣。

布满老茧又何妨,那是岁月偏爱的模样。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五】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多么温馨的一句话啊!这里面从充满着宽容、信任和爱。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怎样让孩子信任我们,怎样让孩子主动把自己成长的手放与我们心间。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撰写的,他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本书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后一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处于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识。此书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样获得这种有效的技巧呢?带着此问题我快速的阅读着。

在引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件事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所以爱上她的课堂。即使老师无意讲错了一个地方,我也会满心欢喜的原谅她。在她的课堂上我全神贯注的听讲,在她布置的习题中我次次全对,本科成绩更是遥遥领先。数年后,我也成为了现在的老师,这一职责我也深深的记得,并认真的执行着,我努力让班里每个孩子爱上我,也能像小时候的我爱上我所教学的这一科。我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同的教学手法等等使这群孩子们爱上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的听课,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感觉时间过得那么的快。由此可见,“这个学习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书共十二章来讲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所应用的技巧,其中我对《最佳状态的老师》和《家庭作业》这两章印象最深。

《最佳状态的老师》:本章用实例说明了最佳状态的老师所具有的技巧。“一张安慰的便条”——文中记录的是一个9岁孩子对发到最后一本书引起自己的不满,把自己最后得到书归结为自己姓氏是z,于是恨自己的姓、恨学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处理这样事情呢?我也许会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姓的原因,每个人都可能会最后拿这本书,还有讲一些道理给他听。而书中的孩子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给孩子写了一张充满温暖的一张便条“亲爱的保罗: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伤心。你热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新书,但是,突然——真让人失望。每个人都拿到了书,除了你。我要亲自去看看,让你得到你的新书。你的真诚的老师”这张便条的内容让我想到看过的另一本书《怎样与孩子沟通》,里面也讲述过类似的内容,就是当孩子遇到沮丧伤心的事情时,先要帮孩子承认接受他的一切,让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视,感到你的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记得有一次六一儿童节学部里选节目,我们班几个爱跳舞的孩子们非常积极,打三月份就开始学节目、练节目,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连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也会向老师请假加班加点的练习。因为一心想着一定要被选入这一梦想,使他们如此坚持,如此执着!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结果令孩子们抱头痛苦起来。看到这场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们揽入怀中,就像保护受伤的孩子一样。当时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任他们在我怀中哭泣。之后,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很伤心。对自己的节目真心的付出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别班的节目选中,我们的落选了。而你们的节目在老师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最棒的!”在孩子们平静下来时,看到这些话语,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师的友善和爱的情况下我也慢声细语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别人的优点。孩子们有了这一经历和鼓励,没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节目,照样精心的去准备!但心态不一样了: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读到《家庭作业》这一章时让我想到那些总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孩子的名字。家庭作业一般是老师针对白天所讲的课布置的运用、巩固的习题,但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完不成,作为班主任经常有任课老师向我反映此问题。文章中讲到“尊重孩子的自主”:当父母过于热心的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孩子可能就会反叛。如果唠叨和检查作业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不及格就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象征。还真是,每每完不成作业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家长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写作业的,原来原因在于此啊,回头一定要和这部分家长好好交流,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的责任”,还要和家长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妈妈不要为作业而争吵,威胁。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可以放学后马上做作业,也可以在晚饭后、看电视前写作业。你自己决定”我把自己读到的这些经验与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结果我们班的翔同学从以前做家庭作业需要3、4个小时,到1个小时即可完成的很好!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这一章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记做家庭作业了,孩子要妈妈给他编一个借口,妈妈拒绝了,而是建议孩子把真相写下来,并且签上妈妈的名字。目的让老师明白,作为家长会理解人有时候会忘记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条,满意的上学了,这位妈妈明白: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做好给予帮助,而不是说教。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周末作业他忘记了一项,我很生气,严厉的批评了他,并且一生气,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去上学了,跟老师沟通,才知道,他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自己撒谎了,说是因为自己感冒了没有做。如果,我早读到此书,就不会发生如此的事情了。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自己错误的方法导致不知所措的儿子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撒谎了。事后,我找儿子谈了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保证以后不会这样去做,儿子看到我诚恳的态度,他也对自撒谎的表示悔恨,要彻底改掉。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反思的经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此轻松,也如此沉重!领悟技巧,孩子才会主动地把手交给你,让你带他领略四季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轻松自如……

母亲牵着孩子的手作文【六】

冬日的一个下午,母亲搬了一张藤椅放在门口,坐在门口晒太阳,母亲闭着眼睛,惬意极了。因为已经是寒冬了,田里的活都忙完了,所以母亲才有这样一个放松的机会。

我踮起脚尖,做贼似的悄悄走到母亲身旁,母亲的头侧靠在椅子上,双手自然地放在肚子上面,随着呼吸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我的目光落在母亲的手上,母亲的手指很短,指节突出,很不好看,我轻轻地碰了一下母亲的手臂,母亲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哦!她睡着了。

我“偷偷地”拿起母亲的手,仔细地端详:啊!这……母亲的手,似乎是一个地球模型,有高山也有河流,一双手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指甲秃得不能再秃,我把母亲的.手往我脸上蹭了一下,好痛。脸被手割得生疼,但是心更痛……这时候我才知道,母亲为了家有多辛苦,我的脑子里出现一个画面:一个妇人戴着草帽,在火炉般的田野里,弯着腰,用双手拔除庄稼地里的杂草,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裳……

我的视线由清晰逐渐变得模糊,泪水终于决堤而出,我把母亲的手紧紧的握住,似乎这样就可以抚平她手上的伤口,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我思绪万千……

母亲为我们操劳了大半辈子,她老了。我们在她用双手营造出的爱的滋润下也渐渐长大,我们该为她分担一点苦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是为子女担忧,为子女着想,唉!儿女怎么报答得完母亲那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