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作文框架(我的老师作文并列式结构)

我的老师作文框架(我的老师作文并列式结构)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1-25 10:18:42
我的老师作文框架(我的老师作文并列式结构)

我的老师作文框架【一】

“啊!”一阵猪般的叫声从教室里传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时间倒回三分钟前。

夏日炎炎,燥热的太阳一股脑儿倾泻下来。我们瞌睡连连,全都无精打采地在趴桌子上,仿佛一朵朵凋谢的花朵。恰巧“功夫课”――数学课,被安排在了下午,更加让人受不了。

“叮叮叮……”上课铃如约地打响了。刘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教室,可是一看到我们蔫蔫地趴着,便把课本猛地一砸,伴随着一声“佛山狮子吼”。我们一个激灵,不约而同把头抬了起来,刘老师见状,眉头一皱,问:“怎么样?很刺激吧!”我也模模糊糊地听到了一声巨响,本以为是地震了或打雷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刘老师使用了“绝世神功”,我真想把刘老师也这样震一震,问她刺不刺激?

众人吸取了教训,见识到了刘老师厉害,都拼了命地让自己醒一醒,用力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恨不得用两根牙签把耷拉的眼皮撑开。我也不停地揉眼睛,将小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生怕老师看不见我在认真听课。

哈!你快看!这还不到五分钟,居然又有人想和周公一起牵手了,倒在了桌子上。这一幕正好被刘老师看到了,刘老师用了一招“降龙十八掌”,把那位同学拍醒了,那位同学更好笑,睁着惺忪的眼睛,迷迷糊糊地吐出一句话:“老师再见!”“哈哈……”全班“轰”的一声笑开了。我一边笑一边想:我看你是想说周公再见吧!刘老师咬牙切齿地说道:“如果你们现在不好好听的话……”说完老师做了一个掐人的手势。

我们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猪般的声音,不由得打了个寒战,睡意全消了。

我的老师作文框架【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有的人喜欢画技高超的美术老师;有的人喜欢身体强壮的体育老师;还有的人喜欢说话像放炮一样的语文老师……而我喜欢我的奥数老师。

他有着一张凹凸不平的脸,像极了土豆。一双眼睛水灵灵的,他还有一个高鼻梁和一个跟樱桃差不多大的嘴巴。他还有一个不是很明显的啤酒肚。

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圆圆的,走起路来就像一只圆圆的企鹅。开始上课了,他开始自我介绍:“我姓于,你们可以叫我于老师,如果你们不想叫我于老师,那你们就可以叫我‘土豆’老师,老师的这句话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突然,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叫你‘土豆’老师呢?为什么不叫冬瓜老师、西瓜老师等等。”老师问我们:“那你们说我的脸像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土豆!”“所以就叫土豆老师啊!”老师又问:“那土豆的营养多不多呀?”同学们回答道:“多!”“老师的智慧就和土豆的营养一样多,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老师说:“你们想不想要啊?”同学们笑嘻嘻的说:“想!”老师开心的说:“那你们要赶紧拿走哟!晚了可就没有了。”

我喜欢我的奥数老师一一“土豆”老师。我喜欢“土豆”老师幽默有趣的教学方式,他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

我的老师作文框架【三】

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德国学者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关联性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原交际者的目的和读者(听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与原文相似。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权威尤金·奈达博士也认为:“翻译就是交际。”他指出,信息如果不能被读者接受则丧失其交际作用,而译文如果起不到交际作用,不能为读者所理解,就是不合格的。

原作者和译者都是通过交际意图把信息告诉各自的读者,因此,要做到忠实于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这就需要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并根据关联原则找到各种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最终做出一个最能体现原作者交际意图的译文。成功的译文是使译文读者可以不必花费较多的努力就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并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而翻译过程包含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和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这两个交际过程。因此,译者不仅要有准确理解作者交际意图的能力,还应充分考虑译文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帮助译文读者找到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接受来自原文本的信息,这些信息提供的动态语境与译者的认知语境相结合,产生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推理能力努力达到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接近的理解,从而做到对原文的“忠实”。然而,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依赖于译者对译文读者的了解。如果译者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知识结构,将原文原封不动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只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如果把“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直译为“据说家家户户的壁橱里至少都藏着一具骷髅。”就会使译文读者困惑不解。此译文只是对原文的表面意思做了传达,并未传达原文的真实意义,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就很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将其翻译为“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丑事家家有。”这样,译者就找到了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译文也更易被中国读者所接受,译者就达到了完成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最佳交际的目的。

译者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取各种翻译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因此,译文读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译者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对译文的表达方式做出适合译文读者的选择。如对《红楼梦》中的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霍克斯直接引用英语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撇开原作中的佛教色彩,使译作带上了基督教色彩,从而使原文作者曹雪芹向译文读者靠近。

翻译是语际意义的转换,意义问题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重视语言本身,也要重视在不同的语境中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语境在关联理论中又称为语境假设,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会环境,还包括百科知识和当时感知的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构成一个单一的语境,而是一系列语境。在话语理解中,人们只是选取某一特定语境对信息进行推理。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者能否选择正确的语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动态的语境观。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可能会和话语的字面意思不一致甚至相反,这就要求听话者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百科知识及推理能力找到与说话者的话语信息相关的语境假设,通过推理正确的判断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例如:“She is a fox。”译文有“她是只狐狸”、“她是个狐狸精”或“她是个时尚迷人的女人”在中英文化中,“狐狸”都可以与狡猾、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当“狐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汉语与英语就有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如果译者不了解中英不同的文化语境,按照中国人的认知思维,把fox翻译成“狐狸精”,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指的是时髦迷人的女子。因此,译者应该对原语进行文化推理,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才能得出准确的译文,达到交际的目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