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陪我们长大的父母作文)

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陪我们长大的父母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8-11 22:53:27
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陪我们长大的父母作文)

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一】

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话成长

说起成长,我们正在一步一步的成长。作为我们这一代的少年,作为祖国大花园里即将绽放的鲜花,作为一只将要展翅高飞的雏鹰,作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主人,我们必须要去面对成长,接受成长。今天让我们在这片湛蓝的蓝天之下,共同聊一聊我们的成长。

说起成长,我们不禁要回想一下过去。过去的儿童,在穷苦的条件下,在战火的硝烟中,他们如何成长。在那些日子里,还未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他们,未拂过他们贫瘠的土地上上的时候,成长,对于他们,就如烟雾中的一点亮光,是那么的亲切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在战争的痛苦中他们又是多么的渴望在和平的天底下幸福快乐的成长,而那只是梦想而已,只是幻想而已,只是痴心妄想而已。他们的成长是多么的艰苦啊!

过去只是过去,再回头来看我们,我们的成长比起他们的`成长又是怎样的幸福。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多是整日浸泡在蜜罐当中,有父母的爱护,有朋友的关心,由爷爷奶奶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比起过去的儿童,要幸福多少,快了多少。在如此的环境下,我们有何不可听父母的话,茁壮的成长长城参天大树呢?所以,我们现在的成长,是幸福的。

我们在想一下未来,我们成长的明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成长后的世界,我们将是如何去改造,去建设呢?所以,我们更要在学习的影响下成长,不仅要长城参天大树还要长成有用的栋梁。我们要回报社会,把社会建设的更好。

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话成长,这不仅是一句话,一句口号,还是一件我们每个小学生值得思考一下的问题,值得探究的问题。让我们再这片灿烂美好的蓝天下,共同茁壮成长!

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二】

亲爱的儿子:

明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妈妈将和你一起在学校见证你10岁的成长礼。10年弹指一挥间,虽然妈妈现在记性不好,很多事都记不住了,但关于你的点点滴滴仍能清晰的印在脑海里。

记得第一次听到你哇哇大哭,手术医师告诉我是儿子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儿子,我们终于见面了!记得你6个月大时,在小推车里,因我假装要离开,你急切地伸出手臂,冲着我开口叫“妈妈”的样子。那一刻,我激动极了,这是你第一次有意识的去叫“妈妈”。儿子,妈妈爱你,在你需要的时候,妈妈一定会陪伴在你的身旁;记得妈妈在美国,通过电话告诉你数100下就回来看你时,你说:“妈妈,我数,1,2,3,4,5,100!你该回来了!”那时你才3岁,妈妈至今都记得当时内心的甜蜜和想象中你小鬼精灵的样子。儿子,10年间,妈妈打过你,也骂过你,可是记忆中最多的是你给妈妈讲笑话后我们一起哈哈大笑的样子。宝贝,你是上帝赐予妈妈最好的礼物,是妈妈的开心果。生活因为有你而变得生动、精彩!

儿子,妈妈在你出生前就希望你将来是个善良、宽容的人,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是个身体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妈妈很高兴看到你善良和豁达的本性,爱看书也已经成为了你的一个好习惯。遗憾的是你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妈妈因此而担心,并会常常叨叨你。妈妈知道你有时候会嫌妈妈烦。在这点上妈妈会尽量改正。希望你活动的时候能把控好节奏和力度,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子,你已经10岁了,是个大孩子了。男孩子就应该自立而有担当。所以,从现在起,妈妈会放手让你自己去做事。自己安排学习,安排自己的课余活动;自己去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自己去面对困难并做出相应的回应。当然,妈妈会一直在你的身旁,妈妈愿意当你的知心朋友,一起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妈妈希望你长大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10年一晃即逝。有欢乐,有生气,甚至是咬牙切齿。但是儿子,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无论是欢乐还是生气,妈妈永远爱你!

妈妈

20XX年XX月XX日

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三】

初一的军训,让我懂得了父母也需要我们的理解,那天下午,班主任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什么?我没看错吧!明天居然要军训啊!我马上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没看错,明天确实要军训。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怎么办?我不要去军训!我朝四周看了看,同学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喜怒哀乐都有,有的说:“听说军训很好玩哦!”有的甚至高兴地跳起来,欢呼着:“哈哈,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啦,不用上学,还可以玩耍!”有的愁眉苦脸,说:“你们高兴什么啊?听说那里的教官就像魔鬼,严得很,你们就不怕吃苦吗?”“是啊,听我姐说,那里的饭菜特别难吃!”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我呢?则呆若木鸡,不知道回家怎么跟爸妈说?

回到家,我说:“明……明天……要……”“明天怎么了?”妈妈看着我紧张的样子,自己也跟着紧张。“要……要……”“到底要什么?干嘛吞吞吐吐?你闯祸了吗?”爸爸不耐烦地问。“要……军训!”我终于说了出来,“军训?是好事啊!有什么好紧张的?”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是啊是啊,正好让你去锻炼一下自己!”爸爸马上说。“可是我不想去!”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终于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为什么?”“那里的教官很严,我会受苦的!”“不行!你必须去,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你绝对不能放弃!”“不去!”我摇着头。“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爸爸的牛脾气来了,“你们要去就自己去,我是不会去的'!你们真狠心,根本就不理解我!”我哭着跑进卧室。“你就不能少说几句吗?”妈妈责怪爸爸。

到了明天,我被爸爸强拉去学校,上了校车,我几乎都在责怪爸爸,到了基地,同学们都拿着行李下了车,我无精打采地走下车,好朋友小淼安慰我:“你别担心,别听那些谣言,这里的教官人很好的,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会照顾你的。”“真的吗?这里的教官真的不是魔鬼吗?”“当然不是,你相信我吧!”小淼笑着说。可到了第一天晚上,我哭了,我开始想爸爸妈妈了,宿舍里也传来几声抽泣声,她们可能也想父母了吧,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来接我回家啊?在这里真的好苦,衣服自己洗,被子自己叠,早上还得5点起床……接下来的第二天也是这样,到了第三天,我习惯了,我不哭了,相反,我却很开心,在这里,我学到很多东西,我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感谢他们送我来军训!

到了回家那天,一进门,我马上扑进了妈妈的怀里,“爸爸妈妈,我错了,平时我总让你们操心,这次军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是我不理解你们,我错了!”我把憋了五天的话都说了出来,爸爸看着我,满意地笑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他们缺少的,正是我们的理解。

与父母共同成长作文【四】

我喜欢秦腔,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

那时候,农村经济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是,贫苦的乡村人对精神生活却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向往,年关里红红火火唱村戏,春台会上请戏班子唱大戏是一年中必不可少的。每逢年关或春台会,舞台一搭,干鼓铜锣一响,大喇叭中便会有或激越或舒缓或悲愤或欢快的大秦腔吼起来,萦绕在山村,回荡在街道,激荡起庄稼人的希冀和向往。

在流淌着秦腔韵味的村庄里,我耳濡目染接受熏陶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秦腔戏。大喇叭里播放秦腔或在戏台前看戏时,只要演员一出台和亮嗓,我心里就一阵激动,敬慕和艳羡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每场戏,不管是文戏还是武戏我都不会错过,都会竖起耳朵一字一句仔细听睁大眼睛一招一式认真看,然后默默记心中。时间久了,一些折子戏的唱词和腔调我就烂熟于心,武把子文书生的架势也逐渐铭刻于脑,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戏有了一种想在舞台上一展风采的冲动。但由于家庭贫寒无权无势和生来五官丑陋的缘故,我得不到村里剧团的青睐难以粉墨登台,后来因村里一个演员演出前突然出了意外,没办法才让我临时顶替登台演出,终于遂了我唱戏的心愿。这些往事,前几年我写过一篇题为《村戏》的短文,做了细致地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说来,我与秦腔颇有渊源,也该算是一个戏迷。然而,初中毕业三十几年来我几乎没有看过家乡春台会上的大戏,村庄里的村戏也停演了多年,繁重的学业和匆忙的工作,让我错过了好多机会,这么多年来没有真真正正踏踏实实地看过一本戏。

槐花飘香的日子,盐官盐井祠庙会开始,干鼓铜锣声中,一场大戏又开演了。昨晚恰逢周末,我早早吃过晚饭就赶往戏场想重温儿时的记忆。从8点到11点半左右,我终于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看了一本戏——歌颂母爱崇高和伟大的戏!

这本戏名为《慈母泪》,以前我从未看过,但演员在不断变幻的舞台背景烘托下在唱腔、架势、表情等方面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剧中主角普通妇女孙淑琳作为一个丈夫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夫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和十八年千里寻亲的坎坷和楚痛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她为了寻找儿子历经艰辛向命运之神发出了凄惨的呼号和控诉,观之动容闻之变色,不觉让人心如刀割潸然泪下。看着这样一位坚韧、善良而伟大的母亲在舞台上顶风冒雪步履蹒跚呼天抢地,有好几次,我的记忆和情感如决堤之水在心头激荡翻滚,最后化作泪水润湿了我的双眼,沾湿了我过往的岁月。

这台戏接近尾声的时候,天下雨了,起初是牛毛细雨,后来越下越大,我的头发上衣都被雨水打湿了。一同看戏的的张老师、马老师要回去,我劝他们坚持看到最后,这么一出悲苦的戏不看到大结局怎么行呢?于是他们便和我一起,一直坚持到剧终。

散场的时候,雨还在下,我们的衣服都已被淋湿。但被淋湿的,应该还有大家的心灵。

从戏场回来,我迫不急待地上网查询,终于更加清楚地知道了《慈母泪》的剧情:《慈母泪》又名《三进士》、《寻儿记》,孙淑琳一家躲避战祸途中,已考中进士的丈夫张闻达被官府抓丁带走,慌乱中孙淑琳与二个儿子走失。十八年后两个儿子都在养父家长大成人,并同榜得中进士,分别官居洛阳知府和通判。孙淑琳历尽艰辛寻夫找子来到洛阳,适逢知府常天保(长子为庆寿雇佣做“八珍汤”之人,买其母为奴。通判周子卿(次子知兄买母为奴,气愤之极过府索母。常天保因利禄所惑,拒不认母,反诬胞弟认奴为母。弟兄争吵不休,纠缠去见巡按,巡按张闻达已认出堂下皆为亲人,乃劝常天保认母悔过,常心塌地不认生身。张闻达伸张正义,严惩了常天保。孙淑琳和丈夫张闻达、次子周子卿相认团圆,常天保悔之晚矣。

看来,善恶终有报,美丑自分明,应该是所有戏剧表达的共同主题。但《慈母泪》较之其他剧本,在人性的本质上以一定的高度和时空彰显了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彰显了人性的至善至美,这在我看过的所有秦腔戏里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让人永远难忘的。

看戏上,比世上,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昨夜,《慈母泪》的第二场,演员在饱含深情的唱腔和富有渲染力的动作中表现了深沉的母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朱砂冠身染风寒咳嗽不止,睡梦中声声唤母。孙淑琳心急如焚向店家赊来汤药,熬好后用口吹凉再用汤匙喂儿子喝药,不料朱砂冠嫌药味苦不喝,孙淑琳只好口含汤药用嘴喂给儿子。儿子服药睡去后,身无分文的孙淑琳为偿还店家的钱,决心剪去青丝卖发换钱救儿性命,回来时利欲熏心的店家已将儿子卖给房客不知所踪。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曾经生病的时候母亲照看我的情景,心海翻滚之余心头一阵刺痛之后,我不觉泪水盈眶。泪眼婆娑中,我隐约看到,那个在风雪中弯着腰趔趄行走老人就是我的母亲,她正走在为我寻医问药的路上。

这一幕,和多年前母亲照顾我的情景是何其相似,怎能不勾起我对那些浸透着母爱的往事的回忆呢?

幼年时,生病多少次病吃过多少药母亲如何照顾我,这些我都不记得了。但成年后我生的那一场病以及母亲如同孙淑琳一样为我寻医问药照顾我的情形,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而且会永生难忘。

上高中时,我在校外住宿,由于不大会做饭,经常生一顿熟一顿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营养不良,再加上缺乏锻炼,身体越来越差经常病怏怏的。师专上学的第一学期,我得病了,胸闷气短,多梦盗汗,胸部经常针刺一般疼痛,一出长气和咳嗽肋间就隐隐作痛。好不容易捱到放寒假回家,母亲一看我没精打采面黄肌瘦的样子,既心疼又吃惊,急忙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给我诊断,然后抓药、看着我服药,来来去去忙个不停。

村里的赤脚医生说看我的症候应该是神经衰弱,时间长了,身子很虚,打几天吊针补充些能量,再服几天谷维素之类补脑安神的药物,应该就好了。可几天过去了,我的病情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出现了发烧呕吐现象。母亲见此情状,心急如焚,急忙赶了好几里的山路哀求某村的一个据说不轻易出诊的老中医来给我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诊断一番之后,很自信地得出结论,说我得了肺炎,须清热去火宣肺化痰,说着便大笔一挥开出几副中药。母亲照例给我来回十几里去抓药,然后在泥火炉上生火用树枝树皮给我煎药。柴火不离人,人离开一会儿火就熄灭了,火一熄灭,少不得要鼓起腮帮子吹火,烟熏得睁不开眼不说脸上头上还会落一层灰烬。每一次煎药,母亲的脸上都沾满灰烬活像戏台上的花脸。母亲煎好药,倒在碗里,一边用筷子搅药一边轻轻吹气,待药温热时就和嗽口的温开水一起端给我,看着我鸭子一般伸长脖子喝完药嗽完口,她才放心地离去。

由于长期服药,我的胃口也不甚好,特别是服西药时,药放到嘴里喝一口开水,还没咽下食管胃里就一阵作呕,咽下去的药粒就反了上来,再喝水,又呕吐,如此反复几次,才能勉强把药咽到胃里。西药如此,中药有时也一样难以下咽。每当我如此周折苦痛,母亲都会在一旁焦灼万分六神无主,只能背过身去偷偷地用衣袖抹眼泪。

老中医的中药还是有些效果,服用之后我不再发热发烧,饭量也有所增加,但胸闷胸痛依旧不见好转。母亲多少有些失望,又请来一位邻村在乡卫生院上班的一位大夫,中西并用,既吃西药打吊针又服中药诊治了我好些天。但我的病情还是那样不好不坏,一直拖到了年后开学。

也许有人感到奇怪:有病不去医院,为什么老是请乡村医生来看?究其原因,一则由于那时的医院医疗设施也不甚先进,二则是由于家庭贫困,去医院看病须支付现金,很多庄稼人支付不起,请乡村医生看病药费、出诊费等则可以赊账,先解燃眉之急,待经济宽裕时再去还账。我家经济困顿,当然只能选择请乡村医生看病了。

已换了几个乡村医生,转了几次手,我的病情依然如故,一向坚强地操持着家务的母亲似乎已精力交瘁疲惫不堪,蜡黄的脸上经常愁云密布,见人就唉声叹气揉眼抹泪。村里人听了,有些在私下里说,你看这孩子刚刚考上学校还没吃皇粮就得了这样的病,恐怕是家里土脉浅薄无福受用了。有些好心人拿着鸡蛋、糕点、白糖来看我,百般劝慰母亲帮母亲出主意,有人说:要子娘,你别太上心了,娃的病吃药打针不应,怕是招了晦气,你给他禳解一下看会不会好起来!

乡下人不仅有病乱投医,而且会有病乱求神,通过禳解驱邪祛病是乡村人遇到疾患时惯用的方法。好多天来母亲一直寻医问药抓药煎药,没工夫寻思禳解之事,经人一提,母亲方才记起,焦灼的眼光中似乎闪现出一丝希望的亮光。用这种愚昧落后荒诞不经的方法治病,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母亲觉得,不管有用没用都得试一试。准备好鸡蛋、香裱、冥钱等需要的相关物什后,母亲便开始了禳解。

禳解第一法叫招魂,意为人受了惊吓,丢了魂魄,必须把魂魄找回来。母亲把准备好的三色细线缠绕在鸡蛋蛋壳上,然后手拿鸡蛋从脚面往上沿小腿、大腿、腰部、手臂一直缓缓移动至头部,手开始移动时,母亲嘴里就呼唤,我娃回来了---头魂上身了---二魂上身了---三魂七魄都上身了---,此时我得随声应答,回来了---上身了---上身了---都上身了---,如此来回三遍才算结束。然后把招完魂的缠着三色线的鸡蛋埋在柴火的灰烬里烧。据说,如果三色线在灰烬里烧不断,鸡蛋外壳不破裂剥开鸡蛋后里面的蛋黄有人面形状,就说明招魂成功,否则就是魂魄还没招回来,又得重新招魂。母亲给我招魂第一次就成功了,三色线没断蛋壳没破蛋黄也有人形,但母亲似乎不放心,非得给我多招几次才算踏实。其实我明白,除了寻求心理安慰之外,母亲这样做的真正用意其实就是让我多吃几个鸡蛋,让我的身体尽快好起来。

禳解第二法叫祛晦,即去除人身上的晦气。据说人沾染了晦气,就会印堂黯淡无光,双目呆滞,疾病缠身,这是就必须以毒攻之,除却晦气。具体办法就是得有人用力吮吸患者额头唾弃口水连续几次直至额头出现红印,或者用手使劲猛揪鼻腰若干次直到鼻腰出现红印,额头鼻腰变红即为晦气尽去,阳气升腾。给我祛晦,当然还是离不开母亲,也唯有母亲才愿意吮吸儿子的额头捏揪儿子的鼻腰,给儿子带来温暖和安慰。

求医问药,禳解祛病,经过母亲的奔波和照看,尽管我的并没有根治,但身体慢慢恢复起来气色也好多了。年后开学,母亲要送我去学校,我虽不同意但拗不过母亲,只好和她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我又送她去长途车站坐上了返乡的客车。客车开动时,我看到母亲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她怕我看见把脸转在前面,只是一个劲儿的向我挥手。那一刻,列车在视线中愈去愈远愈远愈小,而母亲的身影在我眼前却愈益高大愈益清晰起来,一种浓浓的母爱汁液迅速流遍我的全身,让我温暖给我幸福。

开学后,我把母亲给我禳解祛病的经历写成《写作概论》课老师布置的一篇命题,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并被推荐发表在了学校文学社的社刊上,给了我不少的写作信心。后来,我又感觉身体不适,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去市中医院进行了透视检查,检查报告显示我得了结核性胸膜炎,坚持在校医室(学生自己只负担百分之十的药费服用了差不多半学期的异烟肼,利福平等西药,到学期末的时候基本根治,到现在一次也没犯过。

以后的日子里,我的身体一直很好,但我并没有好了伤疤忘了疼,那一次生病的情形虽经多年我依然历历在目,无私博大深沉的母爱一直伴随着我的足迹我的成长,给了我勇气给了我力量。昨晚,站在戏场里,看着舞台上迎着风雪趔趄行走的那位母亲孙淑琳,我怎能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看秦腔大戏,念慈母浓情,学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把人间至善至真的亲情铭刻在心上。

由此说来,在夏日的夜晚花三个多小时时间,站在拥挤的人群里踏踏实实地看一台戏,品味戏剧中人生百味,感受秦腔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记忆的河水泛起涟漪让灵魂受到一次洗涤和激荡感受人间真情回味深沉的母爱,是值得的也是应该庆幸的,这比躺在床上打开电视看那些打扮得花里胡哨歇斯底里歪歪唧唧唱歌的流行音乐好多了。看来,传统文化有时候比时尚文化更能给人以震撼和力量,更能感动人塑造人,我们中年人,也希望青年人,应该多接触秦腔传统文化多看秦腔戏,在喧嚣中学会沉淀,在戏剧中感悟人生,充实人生,丰富精神世界。

踏踏实实地看一台大戏,真好!入夜了,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干鼓铜锣声中,一位母亲正在顶风冒雪趔趄前行奔走在寻子的路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