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三年级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作文)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三年级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12-09 19:17:59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三年级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作文)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一】

今天我收看了河北电视台公共频道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习惯》,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学会“独立承担”。于丹教授讲的生活中祖母祖父对小孙子的宠爱的故事,我想在我们这些家里的“小太阳”来说太常见了,明明是自己走路摔倒了,祖母为了安慰我,埋怨路的不平,也有时候我明明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事情,就是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次听于丹教授讲课,深深的触动了我,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其次,就是我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在无数次考试过程中,经常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有的题做错了,其实自己认真点是可以作对的,就感觉没什么,不是自己能力问题是马虎,所以心不在焉,不重视,下次还是出现同样的低级错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才知道,那是我的能力有缺陷,但是这种缺陷是可以由自己培养训练之后可以弥补的,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制定学习计划,来锻炼的学习能力,把这种能力缺陷补上来。

我的感想还有很多,总之,愿我们大家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二】

总之,本书是一本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专著,特别对于教师或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三】

1. 受众面广

本书虽然是为师范生教育而著,但是对目前学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就新教师而言,本书伊始,就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介绍了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五个发展水平,简述了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以及对教师的作用。在对目前学校中任教的教师而言,再一次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可能会对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比较迅速的从熟练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起到独特的作用。

2. 深入浅出

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但却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譬如通过“引言”、“教学设疑”、“教学之窗”、“教学经验”等专栏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了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不仅有助新教师尽快融入教师角色,熟悉基本教学工作要求,尽早成为胜任水平的教师;而且对已经成为胜任水平或熟练教师水平的教师,对继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快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 紧跟时代潮流

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呈现纷繁之景象,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在追踪国际教育理论研究,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和拍也是显见的。本书编者力图在这一方面弥补这个不和拍,使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学校教育实践,并针对一线教师的特点,使得教师能够看得懂,能够学着去做,能够帮助教师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推陈出新

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基本都会对动机的定义、各种动机理论及其作用做详尽介绍,但是却忽视了“如何提高学生动机”的系统阐述。这本书在第十二章除了阐述动机的定义、作用与理论这些基本的相关问题后,为了弥补缺憾,还重点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包括学生、学习任务与教师),以及阐述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力求详述如何将动机理论运用与课堂教学。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四】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五】

上午第二节课丁老师告诉我们管理班要查我们背古诗的情况了,背不下来不能走。我一慌,哎呀,我没背熟!谁知道昨天还吭吭吃吃背下来的古诗今天还记得住记不住。这可怎么办呀?下课后,我忙打开书疯狂的'背,可是脑袋就像生了锈,怎么也记不住。看着同学们在外面玩得正欢,我心想:反正也是背不下来了,还不如高兴一会儿,放松放松嘛。

我抬起头来,看见旁边几个同学也在背,不行!我非得背下来不可。哎呀,这首诗怎么这么别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怎么背不下来呢?我不信这个邪,反复念了好几遍,终于通顺了。到了管理班,老师要查了,可是我还是没有完全背下来。在管理班,我充分运用了时间,可是总是背了这首,忘了那首。放学了,老师要查了,没想到的事丁老师根本不查,就问一句:背下来了么?好多同学不背的同学都骗丁老师说自己背下来了,然后就走了。我心想:那么多同学老师都没查,不信老师就查我,今天先溜了吧!回家背完不就好了?可是有一想,不行,这么做不是撒谎吗?妈妈常教育我撒慌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好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今天没完成的事就得今天完成。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学校基本能够背下来了。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六】

浅谈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思考。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关键词】健康心理;美术;心理教育;作用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理教育作用。那么,美术和美术教育又具有怎样的心理教育作用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美术作品及美术构成因素的心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人们家门上贴的门神画儿,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心理。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动感、折线的烦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晕感等等。据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

心理活动描写作文一百字【七】

迈吉认为,在我们脑子里所积累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既可以来自于直接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来自于间接的他人讲述或书本的文字记录。没有必要时时刻刻亲力亲为。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

人的一生,时间上是有限的,你的精力、物力、财力也是有限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你不可以把这些有限的东西无谓地、无知地消耗掉。“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如果事事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那么我们的一生能够得到多少真知呢?我们永远无法超越前人,社会也就无法向前进了。

比如说,我们学习的“勾股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我们只需要在前人已经证明了的条件下学习就可以掌握了。你有必要再去求证一遍吗?比如说,在北半球春播秋收的规律,你还需要自己去重新证明一遍吗?比如说,砒霜是有毒的,你也去自己证明一遍吗?

比如说,30/120交易系统,我已经做过多次证明给大家看它的概率,这就犹如前面提及的学习一样,你只需要认真看着他人的证明是否符合逻辑就可以了,这就是学习,快速掌握他人发明的东西,日本人很擅长这样的学习,所以尽管日本人没有什么科学的大家出现,但是他们善于应用别人的研究成果,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就是“偷”的积极含义。

我自己的交易学习过程中,也是“偷这偷那”。如果事事亲力亲为,就不会有当下的我。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而是想告诉大家,直接的实践和间接的学习同样的重要,要均衡,不要有失偏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