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我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故事怎么写)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我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故事怎么写)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06-08 04:57:19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我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故事怎么写)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一】

有些老师容易对优生更好、对差生态度更差,但其实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这时,教师要意识到“马太效应”的存在,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而学生自己也要坚定信心,努力拼搏。

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这是“互悦机制”的作用。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自己人”策略,多列举自己与学生的共同点。

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可以多用“互惠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学生早恋,教师要注意疏导。

此书提到管理学著名的霍桑效应,即“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之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适度的关心,让学生以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教育机构则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时,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学生先尝到小成功的甜头,进而有动力争取更大的目标。相应的,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下门槛技术”,先给优等生设立较高的目标,帮他们戒除骄傲的情绪,然后再将难度调到合理水平,并适当给予鼓励。

要激发学生努力前进,教师要适当引入竞争,利用“鲶鱼效应”。教师平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用形象健康的名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任务繁重。教师要适当教授学生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症,甚至适当使用“最后通牒效应”。

在课堂管理中,有一个“80-15-5”现象,即80%的.学生会配合教学,而15%的学生会偶然性地干扰教学,5%的学生则长期干扰教学。因此教师要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待不同学生,先满足80%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预防15%的偶然事件,再用爱感化5%的蓄意捣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最好保持前后一致,以免造成学生或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同一个对象不能用两套管理体系,即“两个手表效应”。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从众心理”,引导少量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受周边爱学习的同学的积极影响,也投身学习。如果个体喜欢群体,那么群体会对个体活动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反之则是“社会干扰作用”。如果个体很容易受群体影响,尤其是思想观点等领域,那么称为“群体极化效应”。

如果学生犯了小错误,教师不妨利用“群体去个性化”原理,给学生一个匿名的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学生也会心存感激。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二】

1、交通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文明走路,文明乘车,争做守法好公民。

2、生活安全:安全使用煤气、电器,注意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3、活动安全:不玩危险的游戏,不在危险的地方玩耍。不玩火,不玩烟花爆竹。

4、网络安全:正确利用网络学习,不痴迷上网、游戏!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网络危险!

5、自我保护:不随便与陌生人接触,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去营业性的娱乐场所玩耍。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部分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部分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每一部分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对一些极其平常的生活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效应有了一个恰当的形象的解释,我感觉受益匪浅。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四】

1、请您和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生活时间表。

2、督促孩子每天早起早睡,并坚持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

3、每天收看电视节目、玩电脑总量不得超过2小时,注意读写姿势,注意保护视力。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五】

孩子具有依恋心理,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晕轮效应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类似。

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出错,有时会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智慧的老师则会以自己为案例,老师也会犯错,让学生们明白“人无完人”,更不应该嘲笑答错问题的同学。

在帮孩子设定学习目标时,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往“更好”努力,而不是强求“最好”,这有利于造就高成就动机的孩子。细小的进步也可能积累成巨大的进步,即“蝴蝶效应”。这也能避免让孩子因多次达不到高目标而感到“习得性无助”。

多正面鼓励孩子,多说“你能行”,有助于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造成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六】

一节课40分钟,如何利用学生U型记忆的特点即首尾效率高进行教学安排呢?《脑与学习》的作者认为前20分钟是第一个高效期,适合讲授新信息;第25至40分钟是第二个高效期,适合总结;从第20至25分钟是一个低沉期,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讲练结合,张弛有度。作为辅导教师,我想,2小时的课外辅导,也许可以拆分成3个40分钟。其中教师不要讲得太多,而是允许学生提问,带着问题学习,发挥“齐加尼客效应”。

短时记忆的7+/-2法则,决定了教师在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时,尽量不要超过7个。如果确实任务多,则教师应该进行拆分,再进行组合。这个记忆法则与专家记忆优势类似。象棋大师常以拆分成组块的方式记住棋局。

首次课往往为后续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但这样的基础未必靠谱,因为存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心理效应,使学生信服;也要在评价学生时避免产生偏见。

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不少学习内容,从单词到历史事实、数理化公式等。如果善用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我常遇到一些抱怨单词记不住的学生,但事实上他们花在单词上的时间既少也不科学。那些好的学生,往往愿意接受辅导老师的方法指点,并贯彻执行。

教师在教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时要注意“度”,过犹不及,也能避免高原现象。

人往往用先验知识推断未知领域,这有时灵验,有时也会成为思维定势。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先梳理大局观,了解整体,不要落入局部。我在教授阅读理解时,也常提醒学生不要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要不带偏见地看别人的文章。这与“沉锚“效应类似。教师可以善用这种方式,例如学生解不出难题时,教师先演示一些相关、相近题目的解法,以此启发学生。

学生成绩差,教师和家长必然会思考原因。如果轻易地归咎于学生不努力,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果轻易地归咎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则容易挫伤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也会形成重大影响,家长不能回避责任。此时,正确归因尤为重要。

帮助学生提升成绩、改善行为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不妨使用“连锁塑造”效应,引导孩子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再制定下一个更高一点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

有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考优秀,大考砸锅。这被称为“詹森“效应。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孩子树立平常心,平时多做策略训练,降低考试焦虑。也可以巧用情境效应,多联想自己曾经考好的场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回家后不愿意先做作业,那么家长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则,即先让孩子做完不太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然后再奖励他喜欢的事物或允许他做喜欢的事情。这种强化物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同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奖励可能有德西效应,即作用下降,因此要逐渐减少奖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本身。奖励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太频繁的奖励容易让奖励失去吸引力,因此最好保持间隔。表扬太多会产生“边际递减效应”。

有些学生因为过去失败的学习经历,产生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多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让学生逐渐摆脱消极情绪,或纠正认知失调(例如自以为聪明,不谦虚踏实)。

心理健康教育事例作文【七】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沙发上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 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个主题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孩子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吧?”孩子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这正是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孝为德之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要想成就别样的人生,就要点亮自信的明灯,对自身的力量怀抱坚定的信念。

看完讲座,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