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08-05 17:36:05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一】

就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学会了洗衣服,这看上去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我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我可以帮妈妈减少家务活的工作量。

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妈妈办完事到兴国图书社接我回家,一路上我们热的满头大汗。回到家里,妈妈也顾不上休息,就让我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她要洗。我看见妈妈的脸颊上有大颗大颗的汗珠在滴落,整个人像是刚从大海里游完泳出来,很是疲惫,但妈妈没有半句抱怨,每天这么劳累的为了我而奔波着。可我却一天到晚的坐在凉爽的空调屋里,宅在家里,不出去,根本没有意识到妈妈的辛苦。我为此感到惭愧,于是便对妈妈说:“妈妈,这次就让我来帮您洗衣服行吗?”“心心长大了,懂事了,好吧我就让你试一次”妈妈摸摸我的脑袋宽慰的笑着说。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700字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接了一盆水,舀了两勺洗衣粉,搅匀,再把衣服放在水里面浸泡着,过了一会,我便开始搓衣服,我越是卖力,泡沫就越多,最后泡沫把整个水盆的填满了,但令我失望的是当我把衣服从盆里捞出来的时候,衣服上的污渍依然顽固的粘在上面,我觉的这不应该啊!难道是因为洗衣粉放得太少?于是我又往盆里放了两大勺洗衣粉,使劲的搓了起来,尽管更卖力,我还是没有把污垢洗下来,倒是泡泡在盆旁堆成了一座小山丘,泡沫满屋子乱飘,卫生间里到处滑溜溜的。

“心心,洗好了吗”传来了妈妈温柔的声音。

我一惊,好像做错事了一样,不敢做声,妈妈开门走进来,环顾四周,又看了盆子里的衣服,笑着说:“洗衣服只要把衣服最容易脏的地方——衣服前面,后面,袖头好好的搓一搓,这样衣服就差不多干净了。”

我按照妈妈的指点洗了洗,果然衣服干净了好多,我又把其他的地方搓了搓,衣服就变得干干净净了,好像新的一样。我把衣服冲了冲,然后挂在衣架上晾在阳台上,哇!我看见衣服在灿烂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父爱如山,母爱如雨。我今后一定要多做家务,为妈妈赢得更多休息的时间。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二】

最近,我校举行了一个活动让毽子飞起来。

自从有了这个活动,我每天都离不开毽子。早上,我只要一起床,就会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来联系踢毽子。中午,我经常把毽子带回家,有时,我连饭都没吃上,一个劲的踢毽子。下午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我的作业一写完,其余的时间都是用来踢毽子的。总之,我一有时间,毽子就会在我身边飞舞。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次最多能踢十几个了。

通过这几天练习踢毽子,我彻底明白了,只要我们努力、坚持、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本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

再有将近一个月就要举行踢毽子比赛了,我还要加紧练习,争取为班级赢个高分!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三】

寒假作业让写一篇作文《我学会了什么》,我思潮起伏。是呀,在生活中,我学会了许多事情啊:打电脑、骑自行车、打扫卫生、煮汤圆------然而,最使我难忘的是学会了煮汤圆。我羡慕我们班同学尚泽一非常会做饭,还照顾生病的妈妈。我也要学一手,这样才能不饿肚子呀!我想,做什么好呢?煮汤圆吧!

我按照妈妈的样子,把电磁炉插上电源,小锅里接上水,等着水烧开。我看见水中在打滚,像一串串烟花一样,然后我小心翼翼的把汤圆一个一个放到水中。等了一会,哇!我看见白花花的汤圆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浮在水面上,并不是的在开水中打滚。记得妈妈说过:只要看到汤圆浮起来,渐渐变大、变软,就说明汤圆煮好了。我发现汤圆完全飘上来了,我关掉电源,拿起小碗盛了一个,用手摸了摸,汤圆确实变软了,快要破开似的。我尝了一下,哇!真甜呀,比妈妈做的还要甜。我赶紧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今天自已煮的汤圆,可好吃了!妈妈说:是吗?你长大了,真是一个勤劳懂事能干的孩子,以后不用饿肚子啦!

我高兴地笑了,手舞足蹈地蹦了起来。因为我今天很有成就感,品尝了自已的劳动成果,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名话劳动最有滋味。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四】

自从我从电视上看到了一次滑旱冰比赛以后,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还想当一名旱冰运动员。我把自己的愿望同爸爸说了以后,爸爸说滑旱冰是大孩子玩的,等长大了以后再说。可是在我的一再央求下,爸爸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给我买了一双旱冰鞋。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兴致勃勃地向冰场奔去。

来到首师大运动场,我急忙穿上了冰鞋,迫不及待地向操场中间走去。可是,还没走几步路呢,我就觉得脚下的鞋子不听使唤了,我想往左转,可是鞋子却偏偏往右边跑,我的重心无法调整过来,就一下子摔倒在地上了。这个跟头摔得不轻,手掌蹭在地上,摩掉了一层皮,火烧火燎地疼。这一跤也摔灭了我学滑旱冰的热情,我不想再练下去了,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小女孩子,她正飞速地在操场上滑行,看着她那熟练的姿势,轻松的步伐,飘逸的身影,我心里很是羡慕,她也一定是从不会到会的,她也一定会摔跤,她一个小女孩儿都能这样,我有什么苦不能吃呢?想到这里我又鼓起勇气继续练习下去。

我先学习一步步往前走,再借助惯性向前溜几步。当身体的平衡就要失去的时候,我就伸出双臂找平衡。慢慢地,我的脚步稳定多了,滑行的距离也长了许多,我的心里感到了一丝轻松。正当我感觉不错的时候,前面有一个人晃了我一下,我不会躲人,一下子爬到了地上,这下摔得更惨了,下巴也蹭破了,肚子被拍得又麻又疼,好不容易才慢慢爬了起来。当我拍打着衣服上的.灰尘的时候,我发现我穿的结实的牛仔裤也被摔了一个大洞。

还继续下去吗?我正在犹豫的时候,那个小女孩儿恰好滑到了我的身边:“大哥,你摔得一点都不厉害,你看我。”我注意到她额头上的一道伤疤,上面缝合的针眼还依稀可见呢。她停在我的身边,鼓励我继续前进。

我有一点不好意思,便仍然向前滑行而去。

在我的不断的努力下,我的滑冰技术大有长进。现在,我已经在冰场上能轻松自如地前行、转弯、急停,有时还能表演一个小小的转圈、跳跃的花样呢。

通过学习滑旱冰,我变得勇敢了,面对困难时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了,我越来越坚强了。

找优点谈:

小作者抓住学习滑冰中遇到的重心不稳、不会躲人的困难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写出了自己摔倒时摔伤的伤势,自己的痛苦、心中的犹豫;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与后一段自己的滑冰技艺的提高,共同展示了自己学习的过程,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学习的艰苦。

上课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五】

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