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陪陪我作文)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陪陪我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1-20 13:26:37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陪陪我作文)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一】

“放下手机,放下手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听我来分析。”一串清脆的音乐从耳边响起,在脑中回荡,想必大家一定知道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放下手机!

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上,我和爸爸准备到新街口的新华书店买书。坐在爸爸的电瓶车后面,“1、2、3、4、5.....”我一路数着,不知不觉中到了书店,竟然达到了200余人,他们在干嘛?原来是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去学而思上课的路上,我看见几人蹲在没开门的“华为客户服务中心”前,一动不动,在干嘛?原来是在聚精会神地打着“王者荣耀”。来到兰州拉面馆,在等餐的过程中,居然有人在公众场所放大声音,旁若无人地打着枪战游戏。哦,我的天哪!哎,现在的人真是“机不可失”啊!手机已经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说到这,有人就要问了:看手机有什么危害呢?别急,我们一起慢慢地讨论:

1、对身体的伤害。频繁使用手机,首先最直接的是对眼睛的伤害,容易造成近视,损害角膜。长时间玩手机还容易导致颈椎问题,使颈椎的压力增大,导致变形。

2、安全问题。走路看手机可能会发生踩空,从而会撞到人、物等,导致身体受伤。妈妈的同事因为下楼时看手机,一脚踩空,身体受到伤害,住院好久,还留下了疤痕。

3、亲情友情的损失。如果你在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产生对话的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会造成亲情和友情的缺失。

4、沉迷于手机容易造成“手机依赖综合症”。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二】

今天,我在练习册上看到了一幅漫画,让我感触很深。

漫画中:一男一女跪坐在地上,脑袋伸进了一部硕大的手机中。手机也有了人的样子——他面目狰狞,眉毛往两边高高挑起,嘴角划过一抹阴狠的`笑容。旁边有一个坐在地上放声大哭的小男孩,他一边哭一边大喊着:“手机,你还我爸爸妈妈!”可却没有一个人回应他的哭喊……

看了这幅漫画,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解,于是就去找妈妈帮忙。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游戏界面,头也没抬地回了一句:“我不会,去问你爸。”我只好去找爸爸来教我。但爸爸这边的情况和妈妈差不多,他也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手机上那密密麻麻的小说,随手在身边摸索了一番,丢给我一个平板,说:“上面有百度,自己查去,我正忙着呢。”我有些失望,只能默默地离开了。现在想想,我的爸爸妈妈不也是被手机吸进网络里面去了吗?我也是欲哭无泪啊。

想想这网络的确害人:大人玩多了,容易沉迷,影响工作,对家人不理不睬;老人玩多了,也容易被各种虚假信息迷惑,上当受骗;小孩子玩多了,容易近视,耽误学习,甚至影响健康。

记得看过这样一则新闻:福建有一个中学生在家中突然晕倒,被父母送到医院,医院诊断为脑瘤。经他父母回忆,这个中学生一直沉迷于手机网络,连睡觉时手机也是一刻不离的放在枕边。医生通过病人家属的回忆,确定这位中学生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的电磁波对脑细胞产生影响,导致脑细胞恶变,促使了脑瘤的生成。多可怕呀!

再看看这幅漫画,内容虽然十分简单,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放下手机,亲情常在。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三】

我妈妈经常玩手机。每次送我去上学时,妈妈总要先玩一阵手机,吃饭、睡觉时都玩,谁说也不听。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妈妈改掉这个坏毛病。我找了一个空闲时间,跟妈妈说了一下我的想法。妈妈顿时露出一副不高兴的模样。妈妈拉着脸说:"如果这样,万一有重要的事情怎么办?"我解释道:"吃饭睡觉时把手机放到一边,有信息不就听到了吗?"怎么解释都不行,唉!怎么办呢?

我开始监视着妈妈。吃饭时,妈妈一玩手机,我就动他一下。晚上睡觉时,妈妈刚拿过手机,我就让她给我讲故事、出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让妈妈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在我这几天的监视下,妈妈的坏毛病开始慢慢地改掉了。

不是玩的那么勤了,还轻微的玩,我又开始监视了。一个月以后,便见效果了,妈妈不玩手机了,睡眠也充足了。妈妈以前说睡不好,就是玩手机玩得。

妈妈不玩手机了,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四】

“躺在床上玩手机”这个场景对很多人来说极其熟悉,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睡前刷微博、看资讯,第二天睁眼第一件事还是看手机。借用孙思邈的养生观:懒事亦称“瘾”,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瘾。对此, 英国科学家也指出,这种手机心理依赖,也是一种网瘾。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国际照明研究中心(LRC“光与健康”项目带头人马里亚纳·费格罗教授介绍,晚上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的手机、平板电脑或其他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使睡眠发动机的褪黑激素减少22%。

影响不止如此,长此以往形成了心理依赖,和网瘾、烟瘾的本质差不多,一晚上不玩手机,就会感到焦虑烦躁、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错过电话或信息。同时也会危害到眼睛、颈椎和腰椎的健康。

“这是一种心理缺乏安全感的体现,要靠手机提供的信息来达到价值感的认同,依赖手机中存在的社交网络。”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彭旭医生这样解释,如不用手机产生了上述的难以控制的“戒断反应”,心理时常处于纠结状态,不妨就像戒烟一样,戒掉这个习惯。

彭医生建议,不妨把玩手机的时间提前到睡前两小时,告诉自己手机、电脑、电视一天只能选一个,玩完了将大脑腾空几分钟,发呆后就可以踏踏实实地睡觉了。

戒掉任何的“瘾症”都是需要强有力的克制力的,戒手机也一样。如躺在床上实在管不住去拿手机的手,那么就把手机放得远远的。当如此做法做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睡前不看手机,没有时时刷微博,生活也没有缺少什么。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五】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故事令我们受到启示。而一幅简短漫画,却让我们受益匪浅。

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小刚和小丽一起放学回家。走出校园的大门,他们走着走着,突然小丽看到一个垃圾桶旁边有许多垃圾。小丽非常生气的说:现在的大人都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一点都没有道德观呀!小刚回答道:是啊!现在有些人的素质很差,不知道尊老爱幼不说。爱护环境这点小事都做不到。真是让人可气呀。突然,小丽对小刚说:不如我们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吧?小刚回答道:好的小丽。此时,小刚想知道,如果我们捡一次垃圾,他们就丢一次。这样的话,我们是永远捡不完的。突然,小刚零悸动,放下了书包,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工工整整地写下几个大字:文明只差一步。

就在这时,小美也已经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啦。正当小美还不知小刚要干什么的时候,小刚将那张写着大字的纸小心翼翼地贴在了垃圾桶上。小美看到了之后,出起大拇指照的都合不拢嘴,夸到小哥,你真聪明!

就这样,一幅短短的漫画,令我终身受益,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只有劳动了,就会有收获。

希望爸爸妈妈放下手机作文【六】

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带着父母的希望诞生的,父母给孩子设定了很多规划,很多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也需要孩子去实现。孩子要学习这个,孩子要学习那个。父母决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并且要求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一代有一代的梦,一代有一代的理想。现在的孩子们则成了一台机、一台成人梦的复印机、一张钢琴凳、一双红舞鞋、一只小青蛙、一支油画笔,反正想让孩子是什么,孩子就得变成什么。惟独不是父母自己。

现在的家长过去是由父母带大的,现在的孩子则是在幼儿园和学校里长大,孩子过早挂上月票或骑上山地车,奔波在城区街道上,从一个封闭的圈子再钻入另一个集中的圈子,繁重的功课就像狼在追羊,不仅使他们没有玩的时间,也减少了与成年人交往的机会。而传媒、电视给孩子的信息,明星对他们的影响,却远远超过父母。孩子基本上与父母的工作和生活隔离了,爹妈在干什么他们并不清楚,也不了解父母的甘苦。只是出于好奇,父母才偶尔带他们参观一下自己的工作场所,只是出于礼节,才去见见祖父母。正是周边环境的封闭,造就了“大公主”和“小皇帝”的习气。

当年父辈们80%都是自己去上学,现在只有7%的孩子是自己去上学。为了让孩子能遂父母的愿,家长对孩子是百依百顺,为子女付出多少本都在所不惜。家庭在消费和支出的意向上,为孩子的开销或孩子的选择意向竟占家庭比重的22%~40%。父母们由于“出了”,一不如意就冲孩子大吼大叫:竞争,竞争,否则扫马路去!孩子们则根本不当回事,心里在嘀咕:你也没混出息。两代人的冲突,好像他们面对的不是同一个时空,也不是同一个社会。与上代人相比,今天的孩子简直太不幸了,孩子从小就进入一个太紧张的时代。大人们只是想着孩子小学要择校,中学要重点,大学要名牌,一路过去,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可人们似乎忘了,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要玩,要欢乐,还要听故事。

在一项对上海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平均作业量超过国家规定的一倍以上。一般小学生除了上6节课之外,还要完成教师、家长布置的作业,加上参加学校夜托班、提高班、家教辅导班等,共计454小时,人均每天学习时间总计为1054小时,大大超出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6小时的规定。

家长不管自己是什么职业,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点儿书。学生家长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闲着做其他事,不如让他们多做功课……孩子做其他事,家长不放心,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

时下,许多家长对自己没那么多的紧迫感,对孩子倒是忧心忡忡。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孩子身上,制订了庞大的五年或十年“规划”,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可他们照样强行实施他们的教育计划。我们把这种家长叫做“教育狂”妈妈和“教育狂”爸爸。结果导致中小学出现了“三过”现象。

1、过度竞争。现行教育体制具有明显的精英教育特征。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天才儿童以一定比例存在于自然人群中,从而整个学校制度被发动起来,儿童从入学起就被用“天才儿童”的标准进行层层筛选,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被层层下放以期提高教学要求的水准。整个课程体制也表现出单纯面向升学的特征:片面注重“尖子率”、“竞赛得奖率”、“升学率”等等。于是,学生的学业竞争异化为考试分数的竞争,各个学校以升学考分争高低,毕业班由精兵把守,中低年级加强“备战”,大小测验、考试过于频繁,致使学生苦不堪言,造成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人际关系的淡漠、环境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孩子们在享受父辈们幼时从未享受过的丰富的物质及精神产品的同时,也正在承受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精神压力。

他们从踏入小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已站在了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而学校、家长传统而片面的教育观念,以分数高低论英雄、以升学率高低论优劣的不适当教育观念,严重妨碍了教育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这种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实际上是剥夺了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正常的生长环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