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咸鸭蛋作文(腌鸭蛋的作文初二800字)

煮咸鸭蛋作文(腌鸭蛋的作文初二800字)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3-12-16 20:57:26
煮咸鸭蛋作文(腌鸭蛋的作文初二800字)

煮咸鸭蛋作文【一】

9月15日,也就是星期三。这天晚上,小主人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在我和我的那些鸭蛋兄弟中东挑西选。最后选中了我――一只又大又story的'蛋,他笑着对我说:“你就是我的重点保护对象了,不过你可不能调皮哦!”就这样,我开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旅途。

第二天一早,小主人把我放在一个尼龙袋里,并挂在了自行车的车把上,他就骑着车去上学。刚开始,由于小主人骑得太快,害得我好几次撞到了车柄,真是疼我了。我大声呼救:“小主人别骑那么快,我快受不了了”。他好像听到了我的呼救声,把我从车把上解救了下来,放在了手心里,我就在小主人温暖的手掌里睡着了。

突然,我被吵醒了,原来小主人正把一张漂亮的胶带贴在我身上,把我打扮得可漂亮了。他还拿着我与别的同学的鸭蛋比较,觉得我是他的骄傲。我正陶醉着呢,没想到……小主人竟高兴得把我抛到了空中,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还好他稳稳地接住了我,不然,我可要跟他说“拜拜”喽。

不久,上课铃响了,渐渐地,我在小主人的口袋里有些呆不住了。我也探着脑袋听老师讲课。“同学们,大家的蛋都带来了吗?”“带来了!”小主人和他的那些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好,大家可要好好保护好你的蛋,千万不要让他受到一点损伤。”听了老半天后,我才明白小主人今天为什么会带上我,原来他们班正在进行一个名为“护蛋行动”的活动,就是让同学们随身带着一个蛋并保护一天。

天啊!刚才听老师说话太认真,我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半个身体伸出了口袋外面。小主人快来救我啊!可是,小主人现在正专心地听课呢。我低头看看下方,整洁的水泥地面离我整整有一尺多高,看得我头脑直发晕。对我来说,我就是在悬崖边上,一有风吹草动,我就……

还好,在下课铃响完后,小主人马上想到了我,并把我从“悬崖”上解救了下来。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小主人把我看得更紧了,我也学乖了。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小主人的努力下,当然也在我的大力配合下,小主人顺利完成了任务。晚上,我也回到了我的鸭蛋兄弟当中。

煮咸鸭蛋作文【二】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许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能够感觉到,在作者小的时候,过端午节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挂在帐钩上,贴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放黄烟子熏五毒,用黄烟子写草书的“一笔虎”,午饭吃“十二红”的菜,特别是从煮熟的鸭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挂“鸭蛋络子”,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掉,再用洗净的鸭蛋壳,在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里面玩。可惜我没有过过这样好玩的端午节。我们过端午节时好像和平时星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粽子,街上有一些卖东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类的,但是爸爸妈妈从来也没有给我买过。

从《端午的鸭蛋》里,我还知道了高邮有名的特产——咸鸭蛋,还有成批输出的双黄蛋。作者介绍说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都冒出来了”。奶奶经常从老家带咸鸭蛋过来,蛋黄都是淡黄色的,但是我不喜欢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绍,我倒是觉得高邮咸鸭蛋一定非常好吃。什么时候我一定让爸爸妈妈带我到高邮去,顺便好好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

煮咸鸭蛋作文【三】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