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的习惯作文(以熬夜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写)

熬夜的习惯作文(以熬夜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写)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4-04-27 00:04:44
熬夜的习惯作文(以熬夜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写)

熬夜的习惯作文【一】

昨晚看完了《习惯的力量》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个人喜欢的成因,习惯不能消除,而只能改变。

文章通过对猴子看到图像,拉杆子,得到梅汁这一习惯做出分析,图像是“暗示”,拉杆子是“惯常动作”,从而得到梅汁这一“奖赏”。最后得出结论,习惯的养成必须有“暗示”,和“奖赏”两部分。

后来又通过例子,解释了,只有这两个部分还不够,要想养成习惯,还需要“渴求”这一愿望来达成。

作者用戒烟的人在遇到特殊事情后会继续吸烟,戒酒的人在压力来临的时候会继续饮酒这一习惯,告诉大家,习惯是不能完全被消除的,而只能通过改变的方式来进行。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验和例子,比如减肥,节食,还有运动。我在想,我也想要减肥,想要节食,想要运动,但是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只是一两次的冲动罢了。希望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写一下哪些是对我的暗示,哪些是我的奖赏,从而养成更好的习惯。

熬夜的习惯作文【二】

人的一生其实都由习惯组成,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习惯行为,这本书从个人到公司到社会,向我们展示了习惯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力量。

我每天坐地铁上班,在相同的车门上车,就算我后来发现这个车门到站时离出口更远,我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很多女孩子最后都会找一个和自己父亲很相像的男人,父亲的行为模式已经伴随着她经历了几十年了。我们还会看到很多公司领导在和领导不在,雇员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企业没有培养企业文化,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大家没有习惯去按照价值观去做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搞核心价值观,想要形成习惯。

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习惯都可以被改变,只要你掌握了习惯的黄金法则,是不是听上去挺不科学的,体验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我准备拿自己做个实验。黄金法则告诉我们习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找准暗示和奖赏,替换其中的惯常行为,你可以变成任何你想要的自己。比如我玩游戏,玩游戏是惯常行为,获得胜利是奖赏,那什么是暗示呢,找准自己的暗示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有太多的信息围绕着我们,从中找出暗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书中提了一个科学的办法,所有的暗示都可以归为五大类中的一类: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进一步的分析自己,我喜欢那种对抗的感觉,渴望胜利。我想了想从小到大我玩游戏从来不喜欢和电脑玩,总喜欢和人玩,赢了别人很爽,输了很懊悔,触发了我想要赢更多的渴望。生活中并不总是赢的,甚至说赢少输多,就会寄情于游戏。玩游戏的时间过得飞快,我不想沉浸在虚拟的现实中,我想改变自己。正如我们刚才所说,书中介绍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我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惯常行为。它可以给我胜利,对抗的感觉,又是在家可以放松的项目。我发现我找不到,可能没有这样的项目,那怎么办,难道就要一直玩下去。我进一步思考,我能不能分开来。

第一、家,可能就不是个学习的地方,我在家很放松,那第一点少待在家,我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咖啡厅,总之不要待在家里学习。

第二、如何去获取对抗的感觉,渴望胜利,去参加比赛吧,去运动对抗吧,去工作上和别人竞争,有很多可以比一比的项目,竭尽全力获取胜利,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把短期的胜利换成人生中长期的胜利。

第三、还可以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培养自己在家学习的习惯,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后面我可能会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获取到的东西,如果你感到困惑,如果想要改变下自己的习惯,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收获。

熬夜的习惯作文【三】

但是,这样的回路仍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面临压力的时候。比如我们已经戒酒很多年了,一旦碰到了诸如失恋、离婚、破产等重大打击而产生极大的压力时,“酗酒”的坏习惯就很容易再冒出来占据上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习惯是很强大,也很难根除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增加一个“催化剂”——信仰。这种信仰不是要我们去信佛或者信上帝信耶稣,而是自己要有一种“改变自己改变生活”的信仰,或者说是信念。

不要小看了心理因素,它也是很强大的,而且在关键时候可以拉自己一把。试想,如果一个天天被逼着去减肥,总觉得自己减不了、减不下去的人,能够一直坚持下去吗?对他而言,减肥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痛苦,还是一种心理上的痛苦。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入社群来强化这种信仰。当自己想要偷懒的时候,与他人多交流交流,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能够更好地激励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社群都用类似打卡的程序来鼓励大家的行为,一来打卡是一种心理上的奖励,二来也是一种社群活动,有效地增加了坚持的耐力和持久力。

熬夜的习惯作文【四】

这是我第一次陪着同学熬夜,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感受熬夜的清晨。

开学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了C520寝室。原本以为宿舍生活枯燥乏味的我,却在这一天彻底改变了想法。

一个寝室住八个人,说宽也不宽,说挤也不挤。夜晚,准备睡觉了,宿管阿姨关掉了走廊和所有寝室的照明灯,顿时,四周变得黑漆漆的一片,就犹如掉进了煤堆一般。我本以为即将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度过这个宁静的夜晚,但随着一缕刺眼的手电筒光,这份宁静被打破了。

“五号床,快把门关紧!”二号床的舍友朝五号床的舍友小声喊道。

“没问题。”五号床回应,很快便下床跑去关门了。

我呆呆地望着手持手电筒的二号舍友,心里疑惑着:“咦,有什么事吗?为什么要开手电筒?为什么要关紧寝室门?”种种疑问浮现在脑海,几秒后才反应过来。

对哦,今天中午好像听他们说晚上要熬夜,难道……他们真的要这么做吗?我默默地想。不一会儿,三号、四号、六号、七号、八号都起来了,他们陆陆续续下了床,坐到了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

我也下意识地下了床,和他们七个坐在一起。

四号床首先发话:“同志们,这是我们C520第一次集结,为了表示庆祝,我们今天晚上不睡觉了!”

“好!”其他六个人喊了起来,我也附和着弱弱地应了一声。

说罢,除了我以外的七个人便开始聊了起来。夜聊对于我来说那么新奇。

我勉强地钻进了他们所聊的话题中去,同他们一齐聊了起来。

在大家的聊天中我慢慢知道了,二号床姓缪,是一个富家公子,家里开着皮革厂。五号呢,姓章,来自我所住小镇旁边的一个村子,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四号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只不过,我们两家住得比较远,所以之前没有机会认识。

其他的人,我也草草地认识了。就这样,我们越聊越起劲,越聊越入迷,从家人到小学母校到兴趣爱好……最后,竟到了凌晨2点钟,因为实在太疲倦才各自上床睡觉。

这次的夜聊,给了我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真的非常有趣,非常新奇。不仅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些舍友,也给我留下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

熬夜的习惯作文【五】

清明节放假一直忙于聚会,因此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顾名思义,本书讲的就是习惯,全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眼。习惯就像宏,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运行,这样看来习惯是人类节省脑力的自利性选择,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它往往只去处理新情况,而熟悉的场景则扔给习惯来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没有沦为一本热青年励志指南,无论是框架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分析的方法还是案例的编排、行文的风格,都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实实的功夫。

本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讲了习惯的三个层次: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其中,个人习惯的剖析是基础,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认为习惯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用习惯回路来概括,而一个习惯回路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惯性行为和奖励。就像早上起来刷牙,早上起来是触发条件,刷牙是惯性行为,而满口清爽则是奖励。时间、地点、情绪、人物、上一个动作或者某个符号都可能构成触发条件;奖励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说白了就是目的的达成或者需要的满足;而惯性行为则是连接触发条件和奖励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练构成一个行动组块。另外,习惯回路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本身对于奖励存在渴求,或者说人们本身存在某种需求,而习惯则是将人们的渴求前置于触发条件之后,即一旦触发条件出现,渴求就会出现,进而惯性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而奖励则不过是对渴求的确认和强化。所以说,渴求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你形成期待时,表示你已经落入了网彀之中。

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就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创建一个新的习惯。大部分习惯的触发条件和奖励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自主设置的,如果减少触发条件到惯性行为的阻力,那么,当触发条件出现时,人们就更倾向于作出设定的动作。即,惯性行为越便于发生,则越容易发生。而奖励有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大小长短之分,往往坏习惯都源于奖励来的直接且快捷,而好习惯则往往遥远而周折。这是客观现实,要不哪来好逸恶劳之说呢?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奖励设置的更加直接、具体和易于达成。另外,新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制力。团队能够增强这种信念,我们往往选择跟着群体行为而动,在群体行为中,一种信念更容易得到强化。这是一种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仿佛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他们都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好像不太好;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旧习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辨认出这一习惯背后的习惯回路,惯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触发条件和奖励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够将其剥离出来。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去除触发条件和奖励来中断习惯回路,但是这种硬生生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旧有的习惯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潜伏在意识深处,一旦触发条件再次出现,它依然会灰复燃。另外,一个人的旧有习惯若是被强行打断,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弹。有时候,当人们遭受重大变故后,会更易于改变旧有的习惯,但这种改变如果是属于心理强制性所致的话,也很容易故态萌发。所以,作者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换,而替换的诀窍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说旧瓶装新酒,即保留住旧有的触发条件和奖励,然后用新的惯性行为来替代旧的惯性行为。最后,就是将新的惯性行为转换为真正的习惯,这有赖于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而计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计划之外,就是不懈的坚持。另外,团队或者群体活动也有助于改变旧有习惯,其机理上面已经提及,不予赘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如何改变所有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的坏习惯,明智也科学的办法是从核心习惯开始改变。核心习惯是那些一旦其改变也会带动其他的习惯加以改变的习惯,这一方面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使人去改变更多的坏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好习惯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时,坏习惯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再者,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和某些坏习惯产生冲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说,习惯是脆弱的,就如风中烛火,只有善加护持,才能不至于湮灭。

其实这样看来,习惯回路的形式与巴甫洛夫实验所讲的条件反射机理差相仿佛,但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出这一个习惯回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将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讲的精细透彻。

作者在组织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利用渴求创造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如何利用关键习惯改变企业文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组织惯例,这些惯例也都是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它们不越雷池、不过红线,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腾挪折转,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种潜规则,而它们也往往足以应对绝大部分一般性状况,甚至显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或者突然变化时,组织惯例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或者绊脚石。

作者在社会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一个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习惯如何掀起一场社会运动,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假设基础之上,并且要求触发条件具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我一向反对直接的群体分析,认为所有的群体分析的起点必须是个体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社会习惯的处理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案例分析从个人行为选择出发,进而推演到群体的行为选择,整个逻辑链条就显得比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书中最后还探讨了习惯的责任承担问题,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予置评。

习惯是自然而为的行为,有些人能坚持每天锻炼,有些人能坚持每天看书,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凡此种种,其他人可能觉得了不起,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样自然。

人啊,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以为记。

熬夜的习惯作文【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多民族之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一只美丽的“花”——傣族。

在傣族的众多的风俗习惯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以竹筒饭为代表。傣族把一节竹子一端挖通后装米。这些米要洗干净泡水后才能装。再用竹叶把竹筒口塞紧,要使米掉不出 来,但同时也要留些空隙,才能使米更柔软。装好以后,放温火上烧烤,待竹筒表面烧焦后饭也就熟了。剖开后是香喷喷的竹筒饭。用酸菜、酸笋配上这带有竹子香 味的米饭,百吃不厌,令人满口留香。

除了主食竹筒饭以外,傣族人的副食酸味儿食品、水产和昆虫菜也是别有风味。

酸味食品是傣族人的最爱,像什么酸笋、酸菜、酸蚂蚁……这些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而水产,如鱼类、青苔、蛙类也是傣族人无法割舍的食品。

最特别的是昆虫菜。这一特色符合傣族人的一句话:“只要是静的都是菜,只要是动的都是肉。”无论是较小的田鳖、蜘蛛、蚂蚁蛋,还是较大的竹虫、蝉、沙蛆、竹蛆只要一加佐料就能立刻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傣族的食品还有苦瓜、苦笋,甜米酒,槟榔、酸肉、狗肉……而且个个美味无比。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那赶快去傣家的竹楼中好好过瘾一番吧!

熬夜的习惯作文【七】

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人都能一边开车一边聊天,丝毫不受影响,就是因为已经把开车中的种种操作植入了潜意识之中。但可能正因为习惯是根植于潜意识之中,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习惯的强大,又或者苦恼于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的艰难。

现在很多讲师都在推崇“21天形成一个习惯,改变你的'一生”等等。实际上这种“21天”的说法纯属谣传,并没有实际的科学依据。

21天可能仅仅是一个起步阶段,真正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更久更久的时间才行。所以,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很难坚持到最后,就是因为没有跨过这个坎。何况,旧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会在不经意间就蹦出来,扰乱你的行为,让你重回舒适区。在《有效学习》里提到一个理念:学习没有舒适区。同样,在习惯养成上也一样。

熬夜的习惯作文【八】

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习惯的力量》,看完后感触很多。

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实行者,空想家有很多很好的想法、理论,整天想着我该如何如何做,有很完美的行动计划,最后却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不见行动;这就是人的性格上或习惯上的缺陷所致,属于更高层次的。

人的修行应该是分层次的,具体分为几个层次至少以我现在的境界还看不清楚,但是至少能确定的是:首先应该是人的品质,然后是人的性格,再是人的习惯,最后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越往高的层次越接近事物的本质,方法和技巧其实只是工具,决定性的东西是人的本性、品格,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习惯,一种习惯播种一粒种子,一粒种子收获一种命运;“先做人后做事”,很多话归结到最后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本质只有一个。

自己目前应该算个空想家,因为我觉得自己也有很多的想法,也应该算比较好,但是却总是不去实行,有时候甚至已经到了边缘了,一转念:如果不去做好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明天做也可以。这是一种可怕的恶疾,即使是再美好的计划,如果不去执行或过了时机,一样会两手空空!这就是人的性格上的缺陷,属于致命的。相反如果我去做了,但是没做好,那就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做了总比空想强,在做的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总结,这是成长的正确渠道和方法!很多事情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果断些,做也就做了,结果会完全不一样,如果瞻前顾后,不去开拓、进取,人就只会在原地踏步,就像现在的状况,如果自己不去尝试改变,那么自己将会永远由别人来主宰,自己就会永远平庸。相当于别人给你划一条道说:跑去吧!然后自己就跑啊跑啊,可能跑的好,也可能跑到沟里去,也就是自己的命运、前途是交在别人手里的!这是消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是自己去规划自己的道路,按自己的计划去完成人生的蓝图。不能等着别人来为你指路!自己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做什么事情,一旦遇到点困难,很容易在心理上退缩,一旦产生了这种念头,如果没有外界的推力来推动,那么整个事情就会陷于停滞不前,自己不会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而是很容易产生懈怠。自己的性格中很大一部分是消极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个人的状态(职业、成就、性格、生活等)是由习惯所决定的,如果不改变自己的习惯(潜意识),那么你的生活状态就很难有根本性的改观!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改变习惯。习惯要一个一个养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