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作文100字)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作文100字)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3-03-05 01:34:19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作文100字)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主人公,乐广,是一个很友好的人。他有很多朋友,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这天下午,乐广在街上散步。忽然间,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朋友。好久没见的朋友,乐广当然要去打个招呼啦!乐广追上那位朋友,朋友看上去像是生了病,整个人都苍白了许多。乐广很想知道原因,于是朋友就告诉了他。

几个星期前,乐广曾邀请他去做客,他答应了,并约好第二天傍晚到乐广家去。

第二天,乐广刚准备好酒菜,朋友就来了。两人谈得很高兴。正要喝酒,问题来了——细心的朋友发现,酒杯中竟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朋友当时感到很恶心。就想着,不喝吧,乐广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他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又聊了几句,匆匆忙忙离开了乐广的家。从此以后,朋友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直到现在。

乐广终于明白了原因。随之,新的问题又来了——杯中怎么会有小蛇呢?乐广回到家中,在那天喝酒的屋内踱步,思考原因。不经意间,乐广一抬头,发现墙上贴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一条蛇。乐广猜想:“酒杯中的小蛇会不会只是这张画的影子呢?”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乐广决定再次邀请朋友。

还是傍晚时候,还是那个房间,还是那个位子,乐广请朋友坐下,倒了杯酒,递给朋友。乐广看到,朋友的脸色有了些许变化。

乐广问朋友:“您是否又看到杯中有什么东西?”朋友告诉他,还是那条小蛇,上次的一样。乐广笑了。他指着墙上的画说:“那您看,那是什么?”

朋友抬头看看画,又低头看看杯中的“小蛇”,笑了。不久,朋友的病全好了。

这天夜晚,很静。一轮明月镶嵌在黑沉沉的夜空上,月光倾洒地面,黑色的世界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轻纱。只有那间屋子,还有灯光。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二】

清晨,刚下过一阵细雨,路边的尘土被雨水洗淡 了,柳树好像跟新长出来的一样,显得十分鲜艳。宿舍里,王维焦急地等待着元二的到来,突然,门 开了,元二进来了, 王维连忙起身,说道;元兄,快请坐。元二回应道:王兄,朋友之间何必如此客气!王维又 道:元兄,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聚了。元二笑道:俗话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兄何必那么认真俗话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兄何必那么认真,于是他们又开始又开始叙旧了。

时间不等人,一转眼就过了。元二要西行了,王维赶 紧递上酒杯,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元二接了酒杯,一饮而尽,依依不舍的走了。元二走了不久, 王维挥笔写道;《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此表达自己与元二的深厚友情。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三】

就在庆历四年的时候,我的好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滕子京很伤心也很悲愤,可这又什么办法呢?他只能拿出经历治理这里。到了第二年,原来贫穷落后的郡竟然变成了繁华的城市,用八个字来说,那就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既然滕子京功劳这么大,他怎么不犒劳一下自己的功力呢?于是,他就重新修建岳阳楼,并在岳阳楼的上面刻上从唐朝到现在诗人的诗文。建好了以后,人们欢呼,而他却说:“建好了又怎么样,我只想大哭一场。”并且,他叫我写篇关于岳阳楼的文章给他。

我看了看他给我的岳阳楼的画像,只有洞庭湖与他相称。洞庭湖啊!与远处的山衔接,与长江交融,水势浩浩荡荡的,没有边际,而且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呀!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奇光吗?呵呵,前人的叙述详细了呀!在画中看了看,有许多与我一样被贬的人和诗人在这里,看到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应该有所不同吧?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

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四】

生活,是一种种五彩斑斓的色调,丰富而不单一。就因为有了色彩的搭配,才越发越觉得美好。

我爱那火热的红色,就好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激情,充满着活力,充满着生气勃勃的风采。在雨天中漫步,在烈日下暴晒,在风中呐喊,在峭壁歌唱。的确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疯狂的`表现,免不了驻足观看,饶有兴趣的高谈阔论。然而,这就是活力,是与生俱来,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他们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也提炼了自身的勇气。

生活,有时真让人无奈,平平常常,庸庸碌碌,毫无一丝新意。像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懒洋洋,无精打采。灰蒙蒙的天气,灰蒙蒙的心情……一切都让人阴郁,这就是灰色。

紧张的生活方式使人感到巨大的压力:五分钟从家里走到学校;两分钟一定要到班上;十五分钟做完一张提纲。无限的压力让人紧张的简直要窒息,好个不一般的黑色!

想要轻松,其实很简单。呆呆坐在窗前1个小时,和家人吃个晚饭,看看电视,利用闲暇时间写篇小诗、写首歌词。放松心情,调整情绪,一天的疲劳烟消云散。豪爽的快乐!你要问我这是什么颜色?告诉你,这是鲜艳的黄色,永远那么舒服。

要说活泼,非粉红色莫属!整天都跳跃着的色彩,只有童真的孩子才能拥有。他们永远开心,永远顽皮。被老师骂了,笑呵呵转眼就忘,东西不见了再买呗,考试砸了继续努力,他们没什么烦恼。今天捡了个弹珠,做梦都偷着乐!明天和小伙伴玩游戏赢了,不知道会告诉多少人呢!好甜,好天真,好可爱的粉红色!

多姿多彩的生活,赋予我们希望,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有酸也有甜,是苦也是辣,这就是生活!我感谢生活的挫折锻炼了我的意志,我感谢生活的欢乐让我更好的迎接明天。粉色给了我活泼;黑色给了我压抑;黄色给了我轻松;灰色给了我阴郁;红色给了我活力;感谢生活,我由衷感谢生活的一切!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五】

如今的朝廷遍布奸臣!他王维。如何能完成自己的雄情壮志呢?

你带着愉悦之情进入了这朝廷之中,原以为自己的心愿将在此实现尽心尽力的努力拼搏,

你有得到了什么?曾经风光的你,又如次悲惨的出使边塞,望着那的大漠,那巨大的,滚烫的烈日,你文将怀着何心情!

在城门口,待着几辆旧车与几个用人。仔细一看,原来是杜甫你要轻车出使边疆了吧。相比那些奸臣在朝廷中捧腹大笑吧。你轻车简行,途中经过了居廷,途中的老树瘦的像一根针一般,露出了恶魔般的笑容,那停息在书上的乌鸦对天呜呜大叫,这不禁令人流泪满面。

你将那豪情壮志之情寄托于蓬草与归雁之上,可蓬草飘离了它的故园,归雁却飞到了湖人的天地。而你,只能如蓬草与归雁一般,离开故国,走向边疆。

从大漠的一头远远望去,只有一粒粒人影,与一点点马车,远有那一丝孤烟袅袅升起,一轮落日从天际缓缓落下,可你的信却始终沉不下去,此情此景,如次之壮观,不禁令你也沉沦其中。

孤独的你难以寻觅到知音,磁石的孤独之情又从你的心底上升,但你却难以去派遣。你明白了,忍心的`罪恶与恐怖在朝廷中显露无遗,刺客的你的艰难的前往边塞,去安慰那些将士们。

当你走到了边关,恰好遇到了侯骑得知了将士们在为国家而战。你的心也静不下来,于是《使至塞上》出生了,这是你的得意之作。你那悲壮之情何以解脱,如今的你啊!沉沦于初始边塞的孤寂之情,你有何时能走出来呢?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六】

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之后,我们要从原文的整体着眼,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找出原文不明确、不生动、不具体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从这些地方入手,确定扩写的内容。

编写关于琥珀形成过程的作文【七】

《城市的形成》一书是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斯皮罗·科斯托夫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普遍现象——即城市如何及为何成为目前的样子。作者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并反复强调指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一书由斯皮罗·科斯托夫(1936—1991年)所写,在本书中作者试图探索城市建造的根本问题——即城市如何及为何成为目前的样子。作者重点讨论了有机模式、网格、图形式城市、壮丽风格以及城市天际线等一些主题——从中解释城市模式蕴藏的秩序,并反复强调指出自己的观点,即城市是社会共同体的象征。本书共包含352幅图片,其中39幅为彩图。原书由英国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本次所读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译本,全书约50万字,由单皓所译。

按照本书封底的描述,斯皮罗·科斯托夫生前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历史学教授,他也曾经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赖斯大学任教。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他写这本书是想以一位建筑史学家的身份,通过阐述城市的形式和城市的进程,尤其是从历史的视点观察到的城市形式的某些模式和某些元素,给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以及公众提供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一般经验。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是,城市如何及为什么会形成它们各自的相貌。也就是说,他研究的不是抽象的形式或者是从行为学可能性角度解释的形式,他关注的是作为“意义载体的形式”,而建筑的意义总是存在于历史和文化关系当中的。因此本篇读书笔记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他通过列举的大量实例所叙述的历史,而更为侧重于他提出的几种城市模式与意义。

本书并不是像是一本通常的以历史时间顺序或是城市类型分类阐述的书,而更像是由对实例的理解开始,从城市设计而非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角度出发,探讨我们能从历史城市中学到什么的书。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却并没有采取编年史的写法,只在书中某些个别之处偶尔采用,作者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如果按照设计者的角度来写,也许会对设计者本身的理论更为关注而并非城市本身,而且会过多涉及到一些理想城市即从未实现的城市等等,这并不属于作者在本书中要重点讨论的范畴,因为比起这些,作者更为关注的是真正已经形成了的城市。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设计师只是城市形成的参与者,但并不是唯一的创造者,众多的其他因素会改变城市的面貌,并让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这也就是作者在书中所不断强调的城市是个综合体的概念,是由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而成。在这诸多力量当中,作者与传统历史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他把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等这些对整体城市形式产生影响的因素上面,而对于其他的方面很少涉及。

本书包括绪论在内一共六章。绪论中作者首先明确告知读者自己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城市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并非自然形成。只有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解读,地图史册的翻阅,文化背景的了解,并把各种资料汇聚在一起才能充分了解一个城市形成如今样貌的原因。而当开始了解城市起因问题时需要避免的是过分强调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因为各种元素的作用是交互的,并不是单一性地发挥作用。对于城市,作者给予了这样一个解释,也可以算作是接下来分章节进行详细论述的一个总括:城市是由建筑与人组成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中人们积极的发生着聚集行动,而城市具有的某种物质上的,或象征意义上的形态界限,使得城市性与非城市性结构区分开来。在城市里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和相对应的收益的获得。城市与乡村有着紧密的联系,互相提供着必要的服务与生活资料。城市必须依靠文字记录,同时带有某种形式的纪念寓意。

在绪论中作者已把最基本的问题交代清楚,让读者充分了解到了他的立场和观点,于是在接下来的五个章节中,作者的论述得以顺利地展开。

作者首先提到的是城市“有机”模式 的问题,在探讨有机模式之前,他首先对城市形式被归纳为规划与未经规划两个类别表示不赞同,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城市是仅仅由上述某种力量而来,两者是相互依存,之间的联系是紧密而复杂的。从而可以得出的是,没有经过规划的城市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城市形式的演变体现了一个不断协调变化的过程,所以几乎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作者在这里提到有机这个概念,是要借此对城市模式的形成做出论述,科斯托夫反对将“有机”城市形式比拟为一种所谓的生物体的说法,而更愿意将其归纳为对城市结构的一种方便的解释。这也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特点之一,将某个观点否定之后再树立自己的论点,并会做好相应的一系列陈述与铺垫工作。

既然城市模式并非自然生成,那必然会有它相应的形成因素,对于城市模式的演变原因,土地是首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划分,村镇聚合等等。城市的选址与扩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土地的决定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城市的形状。除了对自然景观的利用,对其的改造也是相当普遍。为了创造一个壮丽的城市形象,人们会对山体,水流,及其平原进行改造,为的是造就按照人的意志而成的城市模式。这种规划不一定是严谨而规整的,会因不同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所有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都是城市形式在物质方面的决定因素。另外法律与社会秩序,属于社会结构方面的决定因素。这里作者以传统的伊斯兰城市为例,由于其以种族为基础的邻里结构相当牢固,因此会在城市秩序中表现出明显的私有化倾向。而这可以解释为“有机”模式的两个阶段,一是有意识的占据土地,二是体现出某种社会等级或者精神。到了设计的层面,作者对于花园式的有机城市表现得更为青睐,城市是建筑与人的集合,针对于街道布局的各种条例而形成的那种单调、笔直的城市大道,简短、宁静的花园式的邻里关系更具有特色,那是个丰富的,田园般的环境。而对于后来出现的现代主义的狂热浪潮,作者也明显表现出了反对,但并不是强烈憎恨的态度,也并不想就此找回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因为城市形式是历史的事件,我们建造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P91],只要考虑历史条件、地理因素和新时代的要求,并且承认“有机”是一种持久的思想原则,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谈论城市形式。

尽管作者表现出了对有机模式相当的偏好,但不可否认的是网格是至今为止城市规划中最常用的模式,因此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作者就论述了关于网格的问题。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土地划分的方式,网格是一种极具可塑性,多变的规划系统,没有其他办法优于网格。网格能满足当权者的象征需求,作者列举了中国唐代长安来说明这个问题,它是最严格的网格式城市之一。从历史上来看,作者把网格功能归纳为两种,一是帮助建立有秩序的城市形式,二是改造已有的不够条理的现状。科斯托夫认为正交是建立城市秩序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简单的城市设计模式,针对于不同的地形特点,它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平地上,网格也许是一种理性的土地划分方式,但是在山地上,或者是河流边,网格会有相应的顺应自然的妥协。另外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结构等非自然因素的影响,网格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的可适应性,最适合的是中等尺度的城市,对大都市的街区也可以承受。

除了网格,图形也是城市模式的一种,前面作者谈到的有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合乎情理的,适应地形、适应人们生活规律的秩序,而在网格中,我们了解到的是一种能够适应多样性的一种简单的几何模式。相比之下,这一部分要讨论的城市形式,则是由某个理想的运作方式形成的一种绝对独立的构想。因此这些城市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常常需要借助完整的几何形式,如圆形,方形等等,并且严格遵守着向心的原则。但作者在这里要研究的是理想城市而并非乌托邦,因为一个乌托邦并不一定是一座城市,过于空幻。这种理想城市往往作为权力的形象代表,被统治者用来塑造某种视觉上的首要地位,最有力的表现手法就是轴线和圆。轴线的出现往往有两种前提,一是宇宙观,二是文化表征。前者科斯托夫认为中国是最具探索的例子,在中国的宇宙观中,地是立方体,而天是圆形。空间被认为是一系列有规律重叠的方形,而这些方形的正中间是严格按照星象方位布置的都城。而另一种标记政治秩序的手法,是按重要性递减的趋势从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而不是让一条主轴线主导,包括向心和放射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理想城市都不可能完全如它们所希望的那样被建造,现实往往会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干扰。

无论采取的是哪种形式,只要最终能形成风格辉煌而壮丽的城市,就会或多或少地跟政治集权联系在一起,巴洛克风格就是壮丽城市风格的代表,作者认为它的兴盛一方面是展现了现代性的城市意象,一方面又是展现了传统的国家成就。历史上在壮丽风格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是一些纪念性的物体的使用:如喷泉、方尖碑、凯旋门、纪功柱、雕像等等。它们都从某种意义上非常生动的展示着权力,在壮丽风格包装下的城市,权力会通过适当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

最后一章节,作者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城市形式——城市天际线进行了论述。在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天际线是天空与地面交接的线。在天际线这个概念出现之前首先出现的是摩天楼这个词汇,摩天楼从某种意义上主宰了城市的主要形象,摄影与绘画描述了这种城市形象,并使其更具有魅力,而高层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则是这其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天际线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宣传,给到访该城市的人们的第一印象,也是当权者最喜爱向人民展示的城市形象。一个城市天际线的形成过程是漫长而谨慎的,当一个地区旧的建筑被拆除,而新的高楼则在原位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城市形象的出场与退场顺序,城市的中心最终会高楼林立,城市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服从于权势者的自我宣传,在不断的妥协与交涉中,城市的天际线逐渐形成。但是天际线并非是绝对的需要,很多城市模式中至今仍维持的是一种平和的轮廓。

综观全书,虽然科斯托夫强调了自己撰写本书并不是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来进行,但在谈到各种模式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时候还是遵循了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中世纪的一个基本的历史过程。从全书结构来看,前三章即有机模式,网格及图形式城市,是对城市模式的探讨,而后两章节壮丽风格与城市天际线更像是对在前三种模式下产生的城市某种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此外,作者并没有采用新的理论或视角,他所做的更多的工作是证明或者说是论述发生的机制与原因——即城市是经由什么样的过程而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类似于一种总结分析式的撰写,这也许可以算作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抛开内容不谈,单凭图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说服力,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图片才使得作者尽量没有采用过于华丽的文字处理,只是平实地分析着和反映着这样的历史城市。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