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描写橘子的作文(描写橘子外貌和味道的作文)

高三描写橘子的作文(描写橘子外貌和味道的作文)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3-10-20 15:40:29
高三描写橘子的作文(描写橘子外貌和味道的作文)

高三描写橘子的作文【一】

我爱吃橘子,你知道它的好处吗?不知到吧,就让我告诉你。

橘子俗称“桔子”,是扁圆形的,像我的拳头一样大小,橘子皮是橘黄色的。皮有疙瘩,远看就像一盏小灯笼。剥开橘子皮,一股橘子特有的清香味扑鼻而来。橘子皮里是白色的筋络,像给橘子瓣披上了白色的纱衣。橘子瓣是月牙形的,像弯弯的月亮,许多橘子瓣像几个好兄弟围坐在一起。掰一瓣放进嘴里,果汁四溢,滋润了喉咙,流进肚子里,甜透了心窝,叫人越吃越爱吃。一边吃橘子,一边看电视,可是我最美的享受啦。

橘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橘子的营养丰富,每百克橘子肉中,含蛋白质0.9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2.8克,粗纤维0.4克,钙56毫克,磷15毫克,铁0.2毫克,胡萝卜素0.55毫克,维生素B0.08毫克,维生素B20.3毫克,烟酸0.3毫克,维生素c34毫克以及柠檬酸、苹果酸、等营养物质。橘子味甘酸,有止咳的作用,有润肺化痰的作用。

橘子肉、皮、络、核、叶都是药。橘子皮,又称陈皮,是重要药物之一。《本草纲目》中说陈皮是“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橘皮是一味理气、除燥、利湿、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要药;刮去白色内层的橘皮表皮称为橘红,具有理肺气、祛痰、止咳的作用;橘瓤上的筋膜称为橘络,具有通经络、消痰积的作用,可治疗胸闷肋痛、肋间神经痛等症;橘子核可治疗腰痛、疝气痛等症;橘叶具有疏肝作用,可治肋痛及乳腺炎初起等症;橘肉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的作用,常吃橘子,对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老年咳嗽气喘、津液不足、消化不良、伤酒烦渴、慢性胃病等有一定的效果。

多吃水果吧,个个都有营养哦!

高三描写橘子的作文【二】

黄绿外衣橙色瓣,十几兄弟团团转。咬一口,酸甜甜,看一看,像花瓣”。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对啦!它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橘子!

橘子树与桂花树差不多高,叶子清香,绿油油的。让人垂涎三尺的当然是它的果实——橘子啦!橘子长得扁圆扁圆的,大小不一。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却小如乒乓球。橘子很爱美,有两套衣服。一件是碧绿碧绿的,还有一件是黄澄澄的。有些橘子更爱美,穿上一件黄绿相间的礼服。

我摘下一个小灯笼似的橘子,剥开她那清凉的衣裳,它的香味立刻扑鼻而来,伴随着绿叶的清香,一瓣瓣月牙般的橘瓣紧紧依偎在一起,就像十几个好久没见的兄弟姐妹团团抱在一起,光看起来就已经令人“口水直下三千尺”了。咦,橘子瓣儿们是去参加化装舞会吗?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其实这叫橘络,因为一条一条的,像脉络一样。橘络具有平喘化痰的功效,取一瓣尝尝,甜中带酸,酸中有甜,真好吃!

橘子全身都是宝。橘子果肉有丰富的营养,富含多种维生素;橘络和橘皮能做中药;用橘子皮泡茶,不仅味道清香,而且具有开胃、提神的效果。因此,我家成员都爱吃橘子。

大家都认识作用多多的橘子了吗?

高三描写橘子的作文【三】

10月正是橘子成熟的季节。

去年中秋连国庆,放假八天,我随父母回了老家。2日下午,阳光明媚,我正坐在家门口惬意的看书。

忽然,几个过去一所小学的好伙伴跑过来问我:乔乔,你去不去摘橘子啊?我连忙点头说:要,要,我要去!我放下书,从家里找来了一个小背篓,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发了。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村里的果园。好多人在摘啊,幸好我们来得及时,再晚一会儿,可能就只有吃的份了。一棵棵橘子树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为身下的小草遮风挡雨。那一个个挂在树上的金灿灿的小太阳则让我们口水长流。

事不宜迟,我们马上抱着树摇,摇了很久都没有摇下来一个。我气冲冲地说:哟!还挺结实的,让你尝尝本小姐的厉害!我放下背篓,爬上树去摘橘子。一个,两个,三个渐渐的我的背篓装满了橘子。我和小伙伴们灵活的在树枝间穿梭,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

忽然,我眼前一亮,一个巨大的火星出现在我的眼前。但是它挂在很细的树枝上。我在那里看了很久,小眼睛一会儿盯着橘子,一会儿又望着树枝。摘吧,怕树枝承受不了我的重量;走吧,又舍不得这巨大的果实。伙伴们看了我这馋样,都哈哈大笑起来。

终于,我做出了决定:我要摘到那个橘子!我小心翼翼地走向那颗火星,树枝摇摇晃晃的把我带到了果实前。我轻轻伸出手去,摘下那个橘子。我捧着它,好像捧着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摘来的橘子毫无保留的送到了照看果园的张爷爷那里,因为这是集体财产,我们可不敢贪污。张爷爷选了十来个最大的橘子给我们吃,其中就有我摘的那颗火星。

我们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把橘子解决掉了。实在是太甜了,粒粒饱满!

我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