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小鸡作文评析(关于养小鸡的作文二年级的)

养小鸡作文评析(关于养小鸡的作文二年级的)

首页日记更新时间:2024-06-03 14:46:54
养小鸡作文评析(关于养小鸡的作文二年级的)

养小鸡作文评析【一】

雨后,我忽然看见一只只小蜗牛在大树上爬来爬去,便疑惑地想:蜗牛为什么会在雨后大批出行呢?我跑去问妈妈,妈妈说:“因为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特别是夏天的雨后,蜗牛就成队出来了。”原来是这样,我悄悄地走过去,将蜗牛轻轻一拎,它朝我伸着脑袋,好像在仔细打量着我,是在猜测我要干吗吗?我轻轻碰碰它的触须,它就连忙把触须收了回去。我觉得它挺好玩,便把它捧在手里,又顺带在大树上抓了好几只蜗牛,带回了家。第二天晚上,做数学作业时,我把蜗牛放在书桌上,正当我在思考一道数学题时,忽然感觉手上凉凉的。我低头一看:呀,一只蜗牛爬到我手上来了。难道它也想做数学作业,又或许它原本就是昆虫界的数学发烧友?其他蜗牛见它出来溜达,也都爬了出来。我赶紧把小调皮们送回了“家”,生怕它们摔到桌子下面去了。第三天早上,我发现有一只蜗牛失踪了,便着急地四处寻找,结果在洗衣粉盒子里找到了它。难道它饿了,饥不择食地连洗衣粉都吃?于是,我连忙采来一片菜叶喂它,刚放下去不久,我就发现菜叶上出现了一个小洞。

看来,蜗牛个头儿虽小,吃起菜叶来速度还挺快的。哎呀!那是什么?原来是蜗牛屎。蜗牛们边吃边拉,一个个黑条条从壳里掉了下来,真是不讲卫生啊,但我舍不得丢掉它们。自从有了它们,每天上学前我总要和它们说“再见”,放学回家也总会把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告诉给它们。如果你也试着养蜗牛的话,一定也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快乐!

点评:

养蜗牛,对于大多数小朋友来讲还是很新鲜的。小作者通过写蜗牛“想做作业”、饥不择食吃洗衣粉、边吃边拉等小事情,将饲养蜗牛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养小鸡作文评析【二】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养小鸡作文评析【三】

那是二年级第一学期自然课上,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二只蜗牛,我高兴极了!到家以后赶紧为它们在鞋盒里安了家。

蜗牛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就像两根通信带,用来互相交流。不仅这样,它那随身携带的房子——贝壳更是有趣,它就像一面盾牌,一直保护着蜗牛,不让它受一点点伤。

起初,它们在“院子”里仇恨地盯着我。我用手去轻轻地碰了一下它们的贝壳,它们赶紧把身子缩进贝壳里,瞅也不瞅我!

过了几天,它们的胆子大了。每当我把盒盖掀开的时候,它们都探出了头,看了看外面的世界。我见了自言自语道:“啊,它们终于肯动了!”接着,急忙把角落里的白菜放到它们面前,它们就大口大口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突然我把白菜换成了一堆泥土,放在了它们面前。它们的“眼睛”还真灵,转过头,慢悠悠地爬到别处去了。我又把那些白菜放回它们的面前,它们又大口大口悠闲自得地吃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它们的胆子越发大了。有时都敢爬上“墙壁”,准备“顶”开盒盖,去外面的世界玩一玩。突然,我发现它们爬过的地方总会留下一条亮晶晶的轨迹。我问了自然老师才知道,原来这是蜗牛分泌出来的一种液体,有助于它们的爬行,不让它们的皮肤磨伤。更有趣的是,它们的大便会变色。如果你给它们吃白菜的话,大便就会变成绿色;如果给它们吃胡萝卜的话,大便就会变成红色了!

我觉得养蜗牛是一件有趣的事,更是一件能让我懂得更多自然道理的事!

养小鸡作文评析【四】

(最后一句话看起来是在写花,但实际上不是,那么是写谁呢?)

2.第二天,我起得特别早,推开窗户,听见一阵“哗…哗…”的扫地声。“是王阿姨在扫地。”我忍不住说了一句。只见她低着头,用一只大口罩捂住了大半个脸,双手挥动着扫帚,认认真真地扫着马路。遇到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想出来的泥土、落叶、沙石、纸屑,她就蹲下身子去,用手一点一点地把它们掏出来。

(写得越细致的地方,越让人难忘,最后一句描写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3.每当落日的余辉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的时候,公园里就显得格外安静。就在这个宁静的公园里,在这绿叶映衬的花丛中,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位略微驼背的老人。他在这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修枝剪叶,时而停在一棵花前仔细观察。他,就是我的隔壁邻居王大爷。

(这段中有两个反复用的叠词,虽然很简单,但却写出王大爷走路的样子,很有味儿。)

4.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弄堂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不时地飘来阵阵面粉的香味。小行叔叔在人群中穿梭似的走着,照前顾后,忙个不停。真不明白,大清早哪来这么多的顾客?这就是小行叔叔的一个“行”字。

(“刚……就”,这样的句式能够形容出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学会了它,以后就能用。)

5.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朝阳菜市场买菜。那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我缩着脖子向前走着。这时,我看见了一位正在卖“心里美”萝卜的老农民。那位农民的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头戴一顶大棉帽子,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式棉袄和一双旧棉鞋。在他面前的那堆萝卜上,摆着两朵雕刻精致的“萝卜花”。那鲜艳的红萝卜花好像是在无视威严的冬天,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棉帽、棉袄和棉鞋,一下子就把卖菜农民的外貌特征写出来了。)

6.一天放学回家,我在大院里遇上了这位修搓板的老人,指导《写人的作文写法》。他头发已经花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给人一种稳重和蔼的感觉。他肩扛一个旧木凳,手提一个竹筐,里面盛满了工具。这时我想起家里正好有一个搓衣板坏了,就赶忙飞快地跑回家去,从床底下取出了搓板又奔回到他的身旁。“小弟弟,快歇着,我这就给你修。”老人不等我开口,就先亲切地招呼我,我递过搓板,他放下凳子和竹筐就干了起来。他干得那么认真,先拿起一个铁打的两头锋利的工具,对着搓板的`一条棱,另一只手握着一个小榔头,一敲,再用力一推,木板上立刻泛起了一个小木花,随即又落在地上。他的动作是那么准确熟练。

(最后部分写修搓板的过程,写得多么细致啊,这全靠小作者当时的细心观察,加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这样生动具体地描绘出老人修搓板的过程。)

7.“同志,你想买些什么?”一位细高个儿、大眼睛的服务员满面笑容地走过来。妈妈连忙说:“我想买几枝塑料花。”妈妈望着货架上五颜六色的花,不知买哪一枝好。女售货员好像猜透了妈妈的心思,微笑着从货架上拿下几枝五彩缤纷、鲜艳美丽的塑料花说:“同志,你看这几枝可以吗?”“行,行!”妈妈连声地称赞着。售货员麻利地用绳子将花束在一起,递给了妈妈。

(这一段的对话写得较好,一个是符合人物的身份,还有一个就是小作者把对话与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结合起来描写,这样就更加生动了。)

8.突然,我听见头顶上传来一阵树木的断裂声,接着一个东西从上面掉了下来,巨大的声音把我从陶醉中惊醒了过来。我定睛一看,啊呀,余莹从树上摔了下来!我赶忙跑过去,看看她怎样了。

(“断裂、巨大”这两个词语用得较准确生动。“啊呀”这个词也用得很生动,让人好像听见了“我”的大叫一样,感到惊讶。)

9.终于到了缝针这一关了,他怕我忍不住伤痛,便不停地和我说话,鼓励我,还用他那蒲扇般的大手在我脸上抚摸着。缝着,缝着。我忽然觉得有些异样,抬头一看,叔叔的额上成片地沁出了汗珠,脸上的肌肉不停地颤动,嘴唇发白,每缝一针,嘴唇便不由自主地抽搐一下,手还紧紧地攥住了我的两只手腕,仿佛缝的不是我,而是他自己一样,我当时还暗笑这位叔叔的胆小:“我都没这样,叔叔怎么这么害怕呀?”殊不知,叔叔是担心我才这样的呀!

(写脸上的肌肉和写嘴唇的抽搐,都很细致,把叔叔关心我而紧张的样子非常具体地写出来了。)

养小鸡作文评析【五】

前些天,我到奶奶家玩,看到叔叔养了许多可食用的蜗牛,我非常好奇,对叔叔说:“能不能给我一点,让我也养一养啊?”叔叔高兴地答应了。他用小瓶子给我盛了十几粒蜗牛的卵,我带回家养起来。

回到家里,我把蜗牛的卵放到了一个大玻璃缸里,仔细地观察着,说是卵其实是些黄豆粒大小的白蛋,蛋皮非常薄,过了几天,孵出了小蜗牛,新孵出来的蜗牛软软的,身体透明,听叔叔说,这时它们不吃不喝,趴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它们长到指甲盖大小,就可以吃东西了。刚开始我给它们吃鸡蛋、肉末、米饭,可它们一天也吃不了多少。后来随着身体长大,饭量也渐长,不但吃得多了,而且连白菜叶、苹果片也能吃了,身上也开始长壳了。又过了一周,蜗牛长得比栗子还大了,土黄色的壳变得又厚又硬,壳上均匀地分布着许多深褐色的条纹。我从缸中拿起一只蜗牛放在手心里,可能它感到了我手的热力,慢慢地从壳里伸出头来。蜗牛的头圆圆的,上面有两只触角,触角的顶端还有两个针尖大小的眼睛,如果你用手碰一碰,它的触角马上就会缩回去,但一会儿又伸出来,在头顶上一摆一摆的,活像电视机上的两根天线。在嘴的两边还有两根短的触角,是帮助蜗牛吃东西的。头的下面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肉垫,这个肉垫一纵一纵地向前移动,蜗牛就会向前爬行。你看,蜗牛是不是挺有趣呢?

野生的蜗牛是不能吃的,而家养的这种可以吃,爸爸说:“等你把这些蜗牛养大了,当我的下酒菜好了。”我不高兴地说:“不能吃它们,它们是我的好朋友,是一辈子的朋友!”妈妈笑了:“别听你爸的,他逗你玩呢,好好养着吧,等写篇养蜗牛的作文,说不定还能发表呢!”

养小鸡作文评析【六】

我今天吃完晚饭,照旧去看我的小蜗。咦?小蜗牛又不见了?拿掉菜叶再找,还是没。难道,它这会真的了?或冬眠?可是蜗牛壳总该在的吧?我检查了纱布网和牛皮筋,都好好的。蜗牛应该没有这么高的“逃亡”手段吧,我迷糊了。

为了确定它到底在哪儿,我拿来一只废勺子,小心翼翼地在土里挖起来。泥土里竟没有!我细细地挖,还换进了新菜叶,可它还是没有动静。我的小蜗,你可千万别跟我玩失踪啊!

我只好向爸爸求助,爸爸看了一下,帮我分析:牛劲弹的好好地,纱布也没有漏洞,蜗牛绝逃不出去的,再找。确定了它没有逃走可能后,爸爸帮我找了一根冰淇淋棍,开始把泥土一点点的挖出来。咦,这里有一个硬硬的东西!爸爸轻轻地把这块硬土放在小碟子里冲洗,从头到脚(确切地说是壳内的腹足)洗了一遍。这团硬泥开始露出花纹。哇噻,是小蜗!我心里瞬间开放了一朵“牵牛花”。我们把它放在水里,但它却没有一点动静。爸爸说小蜗牛正在冬眠,现在这个时候虽然是春天了,可还和冬天一样冷,草地上的土里有地热,所以它习惯性往土里钻。我回想起来,几天前它是钻进了土里,是我把它弄出来的。看起来它的确是在进行着一场“假冬眠”。

现在我把它放在空调边,但愿它能睡个好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