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小学生展望2022年作文)

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小学生展望2022年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2-06-08 22:54:53
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小学生展望2022年作文)

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一】

寂,一片寂静,亮大灯的堂屋里,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着年已古稀的身体,数十年在这无鞭炮声的除夕夜里,独自过无味的年。

静坐,思绪却已飞回到那栋老房子,回到那一个,我叫“爷爷”的人身边。记得年到腊七之时,和爷爷一起赶集去。那天总得要起早些,天尚是蒙蒙亮时便出门去,衔着那小竹篮去买豆。早些去时买来的豆新鲜,熬出的腊八粥好喝。买来豆后,便把家里的盘盘罐罐,搬到院子里的水井旁,我摇水,爷爷洗豆。到下午,院子里的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来收成中最好的五谷杂粮,邻里之间相互交换,掺到粥中去,别有一番风味!到晚上,小火温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静。

腊八,是年的前兆。腊八的粥香带来年尾的丝丝幽香,而紧接而来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年的味道。

自廿四始,和爷爷上街去时,总会遇到一些老书生端着台砚,持着狼毫大笔,捋开红纸,为求联者书写一副副大红联。偶尔还会遇上卖树人,拖来一皮卡的常绿松,买来种下以祈求来年鹏程万里,好运常来,健康比树。小年后的每个早上,不待太阳照进屋内,我就会被爷爷和邻居家老人的打纸声给惊醒。曾经爷爷拿着纸月子,念叨着“一拍三个,一张九排”一遍遍地教着我。如今,孙子连祖人都不愿祭拜,何求他学会打纸?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见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写春联,寻不见曾经为千万小朋友追捧的烟花、擦鞭、礼花,也听不见那“笃笃”的温暖的打纸声……它们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继续在记忆中搜索。我偶遇幼时和母亲一齐去看年会的场景,时已久远,记忆却似陈坛佳酿,历久弥新。

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东方的鱼肚白迎来新年的晨曦时,家家户户便燃起那万响长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早早地,我著大红袄,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齐拜邻居家的年,踏在红红的鞭末子上看年会去。手里还啃着小笼包,脚下却不敢有丝毫的停歇,直奔区政府广场,那儿是年会的举行地。广场前,政府大楼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其下挂几个大红灯笼,更是庄严中透出喜庆。没至场开,广场上便围满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热气驱走冬日的寒风,唤来暖阳。“锵”的一声锣响,龙珠先行,神龙后动,珠龙互戏半晌,至高竿夺珠之时,人群中更是掀起一个高潮,紧接的便是民歌贺春,晚稻大户讲,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过年的热闹与喜庆。

年味,还表现在……“老头子,二更天,我来换你”说着,老伴从里屋出来,“唉,这年哪里有年的味道啊!”是啊,年无年味,怕是味已逸散于时光的碎片之中。在这寂而无声的夜里,我回味着,那记忆中的年味……

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二】

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春节等等。这些传统佳节中,最使我难忘的莫过于春节了,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所以人们有了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

每年过年,我们都会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爸爸告诉我,过年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应该多陪陪他们,尽尽孝道,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年春节,除夕那天一大早,我们便忙碌了起来。爷爷打扫房子,妈妈和奶奶烧年夜饭,爸爸和我贴春联,挂灯笼。全家人没有一个闲着。

只见爸爸拿起春联和胶布,熟练地把胶布剪成一截截,粘在自己手背上,以备用。看这情形,我只能打下手了。来到屋外,爸爸仔细地比划着对联应该贴在什么位置,瞄准好之后,才让我用双手按住。而他自己则腾出手来撕下胶布好将对联粘在门上。谁知爸爸的手一松,这对联就跟一个调皮的孩子似的,一会儿往左跑,一会儿往右跑,我慌忙用手去调节,可任凭我怎么努力,它还是不够端正。看到这情景,爸爸连忙伸出援手,好不容易摆正了,这下我可不敢大意了,双手使劲按着,胳膊都酸得发胀了,费了很大劲,第一副对联终于贴好了。有了经验以后,接下来的就顺利多了。

时间很快过去,到了下午五点钟,准备吃年夜饭了。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红烧鱼、羊肉火锅、卤牛肉、山药炒木耳……可丰盛啦!我数了数,一共有八道菜,看得我垂涎三尺,连忙拉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入座,夹起一块鱼,轻轻咀嚼了起来。看到我吃鱼,爸爸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过年要吃鱼吗?”“这不简单,年年有余(鱼)呗”我脱口而出。爷爷奶奶都哈哈大笑起来,快乐的气氛满溢在席间。

吃完年夜饭,我还收到了爷爷给的红包,真是太开心了。多么希望天天过年呀!

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三】

??喜旺的年》续写

听到奶奶的叫声,喜旺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朝着奶奶的方向跑去,扑进她的怀里。

风声很大,却盖不住那心碎的声音。

奶奶也流下了眼泪,她并未说什么,只是摸了摸喜旺的头,好像已经猜透了一切。此时,天空再次飘起了雪花,雪,很美,但也很凉,凉透了雪旺的心。

“叮铃铃”,一阵电话声打破了这片沉寂。“妈,你找到喜旺了吗?”电话接通,另一头传来一阵焦急的男声,奶奶擦了擦眼泪,说道:“找到了,就在村头,你们回来吧”。“好,好,我们马上过来”。

喜旺并未说什么,他擦干眼泪,沮丧,害怕,期待,兴奋种种情绪涌上心头,一时间有点惊慌,不知该如何面对陌生的父母。

不久,一阵脚步声传来,只见两道身影急冲冲朝着村头这边跑来,喜旺看见了十几分钟前擦肩而过的两道身影,100米……80米,近了,更近了。终于,他们走到了喜旺前面,爸爸妈妈,就那么看着喜旺,很惊讶,原来自己的儿子长这么大了;也很愧疚,这么多年都没有陪伴孩子,而且刚才都没有认出儿子来。

喜旺却是笑了笑,刚刚的不知所措飞到九宵云外,十分平静。

“爸爸,妈妈”。

“儿子,儿子”,喜旺的`母亲嗑嗑巴巴的叫道“对,对不起。你看,这是我从城里带回来的给你的礼物……”她从包里一样样地拿出她从城里带给喜旺的礼物:有妈妈买给他的新衣服,还有爸爸买给他的书。

喜旺看到这些,眼睛又湿润了。妈妈猛地抱住了喜旺,生怕他跑了似的,紧紧地抱着,喜旺的父亲也走到他们身边张开双臂抱住了他们母子俩,喜旺又哭了,不过这是喜悦的泪,那一刻,他觉得冰冷的雪一点都不冷,一股暖流流遍了他的身体。

吃过饭后,喜旺和父母放起了鞭炮烟花,那响彻云宵灿烂的烟火照亮了他们开心的笑脸,雪也不知何时停了,一家人团团圆圆过着大年。

欢乐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短暂,年后,喜旺的父母又要去城里了,这一次喜旺并没有像三年前那样大哭大闹,因为父母答应他再等一年就接他去城里生活,他知道分别是为了下一次相见,他也坚信总有一天,他很快会去到城里与父母团聚。

小学写的2050年作文【四】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春节大致流程“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拜年……”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洒扫庭院,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春节,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与未来;春节,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通融天地万物,祈福人生幸福;春节,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春节,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体味生活之乐。春节传统习俗源远流长,了解并传承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这次体验我受益匪浅,春节背后的意义极其深厚,中华民族的文化将永垂不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