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校园防踩踏作文五年级)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校园防踩踏作文五年级)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2-09-04 12:32:14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校园防踩踏作文五年级)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一】

踩踏事件今天我们集会到操场的时候,校长跟我们说了让人引起注意的两件踩踏事件。

新疆的这起事故发生在前天。新疆的一所学校因为有紧急集合的事情要说,才发生了踩踏事件。新疆的40余多位学生和几位老师因为俯下身子,而被后面慌张逃跑的几百位学生踩在身上,有些窒息而,有些被踩得特别严重,他们都住院了。第二起事件也是因为同学们的慌张而使3位学生亡,好几十个同学受严重的伤,现也住在医院,据说他们每天要打好几枚针。听到这里我想起我住院时的情景:每天刚起来就要打1枚针,晚上每隔15分钟要来量一次体温,真让人难堪啊!

这虽来听起来是件小事,生活中不可能会发生,但如果发生了,你也会觉得这次校长讲的目的是让我们防备防备啊!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二】

俗话说水火无情。刚进入夏季,大中小学学生溺水事件又频现报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一个又一个淋淋的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防溺水安全的警钟。

防溺水安全重于泰山。溺水事件的频发也值得我们深思。纵观第一次溺水事件的发生,我们不难发现,这里面既有防溺水设施的缺位、漏位,也有遇溺大中小学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缺泛。特别是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和救生手段的缺失。防患于未燃。防溺水安全重在一个防字,重在提高大中小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提升大中小学学生的防溺水技能。学校应加强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要通过观看幻灯片,参观图片展,以事实说话,以个案示人,让广大大中小学学生对防溺水有一种直观和形象的认识,从而牢记在脑,铭记在心。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防溺水安全演练,模拟涨水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现场指导,教会学生防溺水的基本技能和救生要点。当然,防溺水安全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防溺水机制。积极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对湖、泊、河、塘、坝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实现全覆盖,并加大巡查力度,做到全天候。学校应发挥防溺水安全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防涨水安全的意识和技能。家庭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学生除在校学生外,很多业余时间都在家渡过,而溺水事件集中发生时段也是在节假日和暑假之中。究其原因是家长的监管不到位,等到事情发生,后悔晚已。家长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加强对自己子女的监管,时时教育和提醒他们远离水患。疏大于堵。目前由于溺水事件的频发,让学生家长谈水色变,禁止游泳于是乎也就成了共识。禁止游泳不亚于堵源截流。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疏导,要教会孩子学会游泳,掌握一些游泳的基本技能,不至成为旱鸭子和称砣,从而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溺水猛于虎。但当我们面对频发的溺水事件时,我们不应该只扼腕叹息,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构建起一道防溺水安全的生命屏障,让溺水远离孩子,让溺水事件不再重演……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三】

(1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3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弯腰捡鞋子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再迅速离开现场。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

人群开始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动时,脚下要注意些,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10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为此,专家特别提醒:当发现前方有人突然摔倒后,旁边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尽快让后面的人群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后面的人群继续向前拥挤,就非常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如果此时你正带着孩子,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因为儿童身体矮小,力气小,面对拥挤混乱的人群,极易出现危险。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争取做到遇事不慌,否则大家都争先恐后往外逃的话,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惨剧。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四】

为加强生命教育,努力提升全校教师和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救与安全防范意识,创建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并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精神我校于2013年9月18日下午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防震防踩踏安全演练。

一、各班级学习疏散相关要领。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反复进行应急练习,班主任帮助学生在教室内熟悉,熟悉应急的正确的方式,在学生演练过程中,班主任不断巡视,帮助学生纠正不当措施和姿势,学校领导按分工对各班演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二、应急演练结束后,班主任不断告诉学生在发生疫情时不要慌张,不要推挤,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统一指挥下维护有序。

演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生演练认真。演练结束后,所有教师在疏散撤离负责人的组织下对演练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班主任也针对班级问题进行了再教育。通过这次演练活动,大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知识,大大提高了师生逃生、自救、自护意识,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五】

喜庆的元旦假期,因为上海的踩踏事故和哈尔滨的火灾事故,让老师们的心中蒙上一层阴霾,学校是人多聚集的场所,安全工作又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树立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学习自救的方法,成为老师们工作中、生活中思考的问题。近日,丹江口市浪河小学每个班在学校整体安排下,利用每个教室班班通设备,给孩子们又上了一节防踩踏安全警示课。

“小朋友,安全过马路,行人应该看什么信号?走什么地方最安全呢?”一(3班的教室里,任珊珊老师正带领孩子通过游戏观看学习看红绿灯信号、观察斑马线的位置,并请孩子扮演小司机和行人,根据信号提示安全通过。一

(1班孩子看到老师播放踩踏事故的图片,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有小朋友开始模仿新闻中的游客开始喊“后退!后退!”,班主任周玉荣老师因势利导,教小朋友学习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学会自救:左手握拳,右手抓左手腕,用肘部护住胸腔;双手交叉保护颈椎躺在地上团起身体,随着老师的示范,孩子们认真的跟着老师开始练习。低年级课堂已经开展过很多形式的安全教育。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一人倒地,为什么会有更多的人也会倒地?王燕老师用“多米诺积木”玩具展示了“骨牌”效应,感受力的传递带来的破坏,小朋友们也纷纷取过玩具,自己动手或与好朋友合作,用玩具模仿场景来感受踩踏事故发生瞬间的力量。

浪河小学每天的大课间操及上下午放学,孩子们都要离开教学楼,为了防止孩子们蜂拥而出,造成下楼时不可想象的后果,该校要求每层楼每班学生排队,由当堂任课教师带队依次下楼。“树立安全意识,学习自救方法”,这是浪

河小学安全课程每学期都要进行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的“避险逃生演练”、“安全自救演练”、“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安全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保证孩子们的生命安全,浪河小学将开展各种设施设备的安全排查工作,让孩子们在校园生活更有保障。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六】

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

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在行进中,发现慌乱人群向自己方向涌来,应快速躲到一旁,或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再离开。

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双脚站稳,抓住身边一件牢固物体(栏杆或柱子,但要远离店铺和柜台的玻璃窗。

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手肘撑开,平放于胸前,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空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旦被人挤倒在地,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保护好头、颈、胸、腹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次碰撞,一次摔跤都可能给人的脆弱的生命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所以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需要大家遵守最起码,最简单的规则和秩序。让我们切记:人命关天,安全第一

防拥挤踩踏教育作文【七】

水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但是每年有好多人因为不注意安全而被淹,像今年暑假就有这样的事发生。

7月5日,有三位小学生认为自己游泳水平很高,三个人就约好一起去河里游泳。当他们游得正高兴时,其中的一位同学不知怎么的突然游不动了,他在水中挣扎了许久,接着溅起一片水花就不见了。游在前面的同学吓得目瞪口呆,赶紧跑上岸大喊救命。大人们赶到河边捞上孩子,就把他送到医院,但还是抢救无效而亡。

游泳虽然好玩,但是安全是最重要的,无论你多厉害,如果一个不小心就会出事的',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同学们想去游泳的话一定要跟家长一起去。

我还想提醒大家:一、最好不要去山塘水库游泳;二、当发现有人淹没时,要冷静,尽量想办法救人;三、有人救上来时,用双手相扣按住病人的胸口,往下按15下……

珍爱生命,就要注意安全,不要被那些表面没有危险的事物所迷惑、所吸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