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小标题)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小标题)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10 10:48:49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疫情期间感人事迹的作文小标题)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一】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二】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三】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四】

在本周,我阅读了刘大铭的感人事迹,感触颇深。

刘大铭,1994年4月10日生于甘肃省兰州,祖籍山东单县。现为西北师大附中20xx届北辰人文实验班学生。因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19年的生命历程中,11次接受大型手术,两次与亡擦肩而过,全身上下骨折10余次,躯干中装载着各式螺钉,肌肤之上见证着各个年代的手术刀痕。在这常人无法想象的遭遇下,他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更加坚强怀着超然的生命情怀努力学习,坚持创作,利用每日的空隙,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

刘大铭,这位不幸的少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用自己极强的毅力,打败了病魔的束缚,展开自己的`羽翼,傲然飞翔在了梦想的天空上,他虽然没有健康的身体,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坚强,如同一名勇敢地战士,与坎坷的命运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决斗,他对生活的热爱,他耀眼的才华与坚强的意志,让健康人都觉得惭愧。

刘大铭曾说:“生命如同烛光,多少次将要熄灭,多少次又拼命燃烧,直至身躯化为燃灰,生命才是真正的结束。”刘大铭与命运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热爱感动了无数的人。他用丰富的文字和弱小的身躯谱写出了一张生命的华章,磅礴伟大的正能量,在他身上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这种顽强不屈、乐观自信、不懈努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将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而永远留传在我们的心里

刘大铭拥有一颗乐观阳光的心,拥有常人无法比拟的强大力量,他是生活的强者,传递给我们的感动幻化成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震撼。

刘大铭的事迹,令我为之敬佩,我一定会学习他坚强不屈,屹立不倒的精神,努力也成为一名乐观自信。执着追求世间美好万物的人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五】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6月13日,益农镇荣盛中心幼儿园分工会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感动杭城十佳教师——谢文琴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微电影,聆听了谢文琴老师的感人事迹报告。

活动开始,幼儿园分工会主席苗懿萍向全体老师们介绍了衙前农村小学谢文琴老师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谢文琴老师爱岗敬业、教育育人、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谢文琴,衙前农村小学一位极普通的农村老师,从教18年,一直“坚守岗位,用生命铸就教师之魂”。谢老师身患重病,当被确诊为脑肿瘤时,她第一刻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学生。第一次手术后,羸弱的她坚强的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站到了讲台上,想方设法利用双休看病、配药,利用假期住院、治疗,做到了治疗、工作两不误;当她再次手术后,首先想着的是“我还可以教书吗”, 在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她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细心地呵护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用热灌注教师之魂。

通过视频学习,老师们对于谢老师的`事迹有了一定的了解,深深为谢老师的事迹而感动,一些老师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一个身患重病的老师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奋斗在教育一线,心怀大恩,情系讲台,用生命铸就了教师之魂,我们都应该向谢文琴老师学习。

本次活动是“师爱感召,寻找身边的感动”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活动之一,接下来,幼儿园还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寻找身边更多的感动,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增加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正能量,助力G20峰会,以更好地姿态为孩子、为社会服务!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六】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疫情中的感人事迹及作文【七】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