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写一篇作文(作文写一写过节的感受)

过节写一篇作文(作文写一写过节的感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2-26 13:32:12
过节写一篇作文(作文写一写过节的感受)

过节写一篇作文【一】

今天是冬至,是冬眠的动物要回家睡觉,一直要到明年春天才睡醒,冬至也吃饺子的日子。

今天回到家,看见姥姥在包饺子,我看着一个个小饺子在姥姥的手里诞生了,于是我跑过来说:“姥姥,你教我包饺子吧。”姥姥说:“好呀,你学会了就去写作业,”我连忙点点头。姥姥先让我把手洗干净,我看姥姥把一个饺子皮平放在手心里,然后再把一些馅放入饺子皮里,再把饺子皮的张口捏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感觉饺子好像一条小鱼哦。我学着姥姥的样子包了一个,可一点也不像小鱼。于是我多捏了几个,捏的越来越像。姥姥说:“捏的差不多了,你写作业吧。”我洗了洗手就去写作业了。

我正在写作业时,姥姥喊了一声:“吃饺子喽。”我一蹦一跳跑过去,闻着饺子散发出的香气口水都出来了。这是姥姥把一个小碗递给我说:“这是你包的饺子,尝尝吧。”我吃了一个还不错,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过节写一篇作文【二】

“儿子,开饭了,过节喽!”哇,真丰盛啊!有魔芋烧鸭子 、红烧排骨 、青椒炒肉 、西红柿炒鸡蛋,当然少不了今天的`主角——粽子。真是大快朵颐啊!我吧唧吧唧地吃得正香,忽然发现妈妈怎么老挑西红柿炒鸡蛋呢?“妈妈,怎么不吃肉啊?”我好奇地问。妈妈苦着脸说:“最近有长胖了不少,必须减下来啊!”

爷爷接着说:“哼,现在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我们以前天天盼着打‘ 牙祭’吃顿好的。现在呢?天天吃好的又怕长胖了,还减肥!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快看,快看,” 我指着电视大叫,真热闹啊!数十位龙舟健儿和着节奏强劲的鼓点奋力地划动船浆,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鼓点声和号子声响起;所有看客都当起了“拉拉队员 ”大家疯狂地舞动彩旗,比选手还买力,“加油”“雄起”,节日的气氛推想高潮。接下来还有“ 抢鸭子 ” 、千人“包粽子” 、“啤酒争霸赛

爷爷感慨地说:“现在生活真是好啊!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看的。地震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地抗灾,重建一个比画还美的家园;瘟疫来了,国家出钱出力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好过了,共产党好啊!象这样的日子,天天都是过节啊

听了爷爷的话,我由衷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幸福,我想:如果屈原在天有灵,也该瞑目了吧!

过节写一篇作文【三】

对于逝去的亲人,每个人都会有由心地产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逝者已失,再多的痛苦都无以挽回,唯有生者坚强才是逝者的最大之慰。

每年冬至,我们全家准会组织扫墓活动。扫墓原为清明之举,而清明恰是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时候。在我看来,清明扫墓适合一些对于亲人逝去已经全然接受且不太过于伤心之人进行。而冬至,伴随寒冷的天气,人感到全身寒冷的同时,进行扫墓更加能够释放内心对于亲人逝世的悲哀。

就在去年我的爷爷因为多年的严重胃病而去世,我们全家乃至乡镇政府里的很多同志都无法承受这个事实。我的爷爷是一名乡镇官员,从33岁当选上我们乡镇的镇长,一直以来就认真为乡镇办事,为乡镇百姓谋福祉,做贡献。到了爷爷晚年退休以后依旧尽其所能地为乡镇办事,为本村办事。

这个冬至,我们一家老小数十人,组织进行了上山祭扫爷爷墓的活动,我们通过冬至扫墓共同追悼我的爷爷。

过节写一篇作文【四】

在冬至那天,我们烹饪一班举办了迎冬至的活动。

同学们对这次包汤圆活动的兴致都很高,来到

经过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和老师在一旁的教导,同学们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互助能力,也增进了我们对专业课实践学习的兴趣。

过节写一篇作文【五】

春节

在每个崭新的日子里,快乐的呐喊着。

不经意间。

猛的抬头发现世界变了。

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绚丽和热闹。

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摇动这发福的身躯;还有那一泻千里闪着这金灿的亮光的,在各自比拼着这看谁更有才??不经意间,春节却踏着轻盈的脚步到来。

逛庙会

拖着沉重的步子终于来到这美丽山村的小镇上。

老远就听到了叫卖声。

走近一看,傻眼了,眼前满是姹紫嫣红穿着艳丽服饰的人们在窄小的街道上移动着。

既然来了,当然是冲啊。

“老板,这中国结怎么卖啊”“这个,这个好看着咧,买个挂在家可以保一生平安,很便宜,五块一个。

姑娘买几个吧!”“便宜点吧,老板四块一个怎样,我买四个,大家都发财吗!”“好了,卖你,下次再来!”??“老板,来几串冰糖葫芦!”“好咧,冰糖葫芦好看,红似火,来年一定红红火火!”“小哥,夹几片臭豆腐试试!”“欧可,臭豆腐,十里飘香??”

庙会上,你不仅可以购物,品尝小吃,各取所需,热闹非凡。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欣赏到独具民间风情的说书和皮影戏。

说书先生穿着大红棉袄,绘声绘色的将古典名着给你娓娓道来。

时喜时悲,时紧时松,引得观众满是喝彩。

皮影戏我还是见头回,挺有趣的。

几个小人儿互相叫嚣着,时踢腿,时鞠躬,像是在给予观众们道祝福一般?? 庙会上的一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吃年饭

一波未来,一波又起。

大年三十没有一秒是平静的,五点未到,炮声四起。

开饭了,在满桌的佳肴中,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

其一,年年有鱼-—鱼;预示着全家富贵吉祥有余。

其二,是合家团圆的汤圆;预示着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

特制的大团桌上,父母兄弟围着坐。

我和几个小鬼则草草的吃过饭,便冲出去放烟火去了;而那些好久不见的大人们,倒杯酒互相道唱着“兄弟,来,干杯,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好,我也祝你恭喜发财,干杯”。

“爹,我敬您一杯,祝您老身子骨越来越结实”!“我祝你事业有成,年年有余”??团桌上,干脆响亮的酒杯声预示着来年的兴旺。

大人们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祝福预示着来年的灿烂。

饭间,家家户户又是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成了连绵的一片,这一刻,过年的气氛也就更浓了。

拜年

吃完饭,七点一过大人小孩便又全出动了,三五个大人一桌麻将,一桌牌到凌晨。

而小孩则二三十人一起结伴而行,家家户户去拜年,从那桥的.小道的开端一路走过穿梭在丛

林的小屋中间,打着自制的小灯笼,走过一家,一个接着一个的道来“恭喜发财”,“恭喜发财”那么这一家便会拿来大袋的糖果,依次发给每个小孩,顿时,他们脸上就洋溢着像阳光般灿烂温暖的笑容。

偶尔,坐进去,女主人便会拿出自己家里的果盘请不知名的小客人吃。

泡茶,极尽地主之宜的热情招待新年送祝福的小财神们。

拜年的小朋友一路上吃着,玩着,叫着,闹着,笑着,幸福的声响一直延续到午饭。

许愿

点燃一个个烟花,让它们冲上云霄。

累了一天的我们静静的躺在草坪上看着烟花响彻大江南北。

烟火色彩是美丽的,好像来年的日子美得让人不及顾遐。

过节写一篇作文【六】

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

由活人联想到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

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

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

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

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

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去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

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晋北地区多插柳条。

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

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

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

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

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

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

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

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

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

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

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

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

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

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

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

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

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

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

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

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

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

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类、糕饼等。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

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

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

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扫墓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

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

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

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

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此外,旧定海民间还有一个习俗,清明节这一天,城郊及渔农村居民妇女头插菜花、青蒿,门插柳,俗话云:“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

过节写一篇作文【七】

今天,我们学校非常热闹。灿烂的阳光把校园照耀得格外美丽。树枝上的小鸟唱着欢快的歌儿为我们祝贺。因为今天学校里要举行“回归传统,喜迎冬至”的活动。

今天的活动有冬至节目表演和做汤圆比赛。我们班还代表二年级上台表演了冬至诗歌串联呢!最有趣的还是做汤圆了。温璐奶奶帮我们和好面粉,然后把面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给我们。我把一小块面团放在手心里压扁,然后拿一颗麻芯放在当中,再像包饺子一样把它包起来后轻轻地揉圆。最后把成功的汤圆放在米筛上,一个接一个,真好玩呀!做好的汤圆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米筛上,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白珍珠”,漂亮极了!

今天,我们不但看了精彩的节目表演,还吃了自己亲手做的汤圆,真开心呀!

过节写一篇作文【八】

虽然冬至没有元宵节欢乐自在,没有春节喜庆快活,但冬至在我眼中十分快乐,是我十分喜欢的节日。

在冬至这一天,除了弟弟和懒人爸爸,我们都会在茶几上一起包美味的饺子,首先先擀面皮,先将大面团底下撒一些面粉,让面团不沾板,再把面团切成小块小块的,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状,面皮就做好了,再做馅,先把韭菜切成许许多多的小段,再把炒好的鸡蛋切成小块,和韭菜混在一起,馅也做好了,最后再包饺子。先用小勺舀几勺放到面皮中,再将没有放馅的部分压成半圆的形状,一个元宝似的可爱的小饺子就包好了。

奶奶妈妈包的个个都很标准,唯独我的不像元宝,而像一只只贪睡的白色的小呆猪,把大家都逗笑了,然后将我们包好的几层饺子放到锅里一煮就可以开始吃了。

我吃着美味的饺子,妈妈笑着考起我来:“你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这可难不倒我,我边吃饺子便回答:“因为不吃饺子就会冻耳朵。”

我们家的冬至年年这样过,你们家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