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民族风俗作文有哪些)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民族风俗作文有哪些)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02-14 02:37:26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民族风俗作文有哪些)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一】

那是一个扎着两个小辫、穿着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那时,我5岁。隔壁的阳阳跟我约好,今天在树林里一起玩儿。我早早地就在这儿等了,用小树枝在地上画着、写着。

“点点,我来了!”哟,是阳阳!他急匆匆地向我跑过来。我急忙站起来,向他招手。

“今天玩儿什么呀?”我问。阳阳说:“我想好了。我当老师,你来当学生,我们玩上课。好不好?”“好呀好呀!”我点点头。“这个地就当黑板,拿什么当粉笔呢?”“这个呀!”我把小树枝递给阳阳,“小树枝嘛!”阳阳恍然大悟:“对呀!我怎么没想起来呢?”

上课了。阳阳在地上写了一个算式:2+2。阳阳指着说:“点点,你说等于几?”我思索了一会儿,说:“嗯……等于2!”“不对!”阳阳一脸否定装。我不解地问:“那等于几呀?”“当然是等于1喽!”阳阳说。

“不对,就是等于2!”我大声喊道,“你瞧嘛!两堆谷子上再放两堆谷子,还是两堆谷子嘛!”阳阳摇摇头,说:“就是1,就是1!两堆谷子堆在一起,再把两堆谷子堆在一起,然后把这两堆堆在一起,不就是1堆嘛!”“2!”“1!”“2!”“1!”“2!”“1!”我们吵来吵去,也没有正确的结果。“要不,我们找石头来算一下吧!”我提议说。“嗯,好主意。我去找石头。”

过了一会,阳阳捡了两个石头回来,我从身边拿了两个石头,放在一起。然后,我就开始数:“1,2,3,4。一共是四块石头!”“怎么可能呢?明明就是1个嘛!”阳阳叫道。我眼珠子一转,说:“我们换个问题吧!再纠缠下去,我就饿了。”阳阳想了一会儿,说:“那就……1+1吧。”我笑了笑:“嘿嘿,等于2!”“你怎么知道的?”阳阳惊奇地叫了起来,“我都不知道呢!这是妈妈告诉我的。”一颗汗珠从我的头上流了下来……

我和阳阳玩得好累,坐下来休息。我左顾右盼,说:“我给你弄个吃的。”阳阳说:“这里有吃的`吗?”“你就看我的吧!”我蹦蹦跳跳地往树林深处跑去。在哪里,有我需要的材料。呵呵,阳阳,你就等着吃大餐吧!

过了几分钟,我把一些沙子和几块石头放在了阳阳的面前。阳阳问道:“沙子?”“对。这些沙子是盐、糖、味精等,石头是猪肉。我们来做饭吧!”我先把石头堆在一起,把一些沙子撒在上面,这是“盐”。阳阳把石头打乱,是“铲子炒猪肉”。之后,我又撒了些沙子在上面,是“味精”。看到这儿,阳阳说:“现在不能放味精!”“能放!”“不能!会有毒的!”“就是可以放!”

我们一直吵到中午吃饭。“我回家喽!明天在这里继续玩儿!”我说。“好的!吃饭喽。”“吃饭喽!”说完,我们俩人往不同方向奔去,一转眼就只剩下影子了。今天发生的事,让人很难忘。童年趣事记录簿又过去了两页。

童年真的是很有趣。上课、做饭随时都会发生争吵,但是争吵中都能看出我们小时的天真和幼稚。每当想起这一天时,我总会感觉自己那是是多么的幼稚。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二】

妈妈:

您好。今天写这封信是为了向您表达我心里的感激之情。感谢您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时候简直是宠爱了,无论我要什么总会尽量满足我,对我物质上的要求总是很宽容。

每天清晨,您总是第一个起床在厨房里忙碌着,精心为我搭配营养的早餐,并且在我起床后为我准备干净的衣服。我吃着您为我准备的早餐,心里别提有多暖和了。每天放学后,您总是在家门口迎接我,并帮我拿下重重的书包,亲切地问:“儿子,饿不饿,想吃什么?”听了这句话,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晚上,台灯下,您帮我检查作业,预习课文,温习功课,让我在学习上无所畏惧,所以我的老师马老师也说我好像在享受学习一般。

有时考差了,您虽然非常生气,但总是克制自己不发脾气,而是温柔地对我说:“儿子,这次没考好,要找出问题所在,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现在努力还不晚。”亡羊补牢的道理您给我讲得最多。妈妈,您放心吧,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更加努力。

您的儿子:韩喆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三】

那些树,把所有的叶子都给秋天带走了;把所有的花都给秋天带走了;也把所有的果实都给秋天带走了,惟有那一身清瘦的枝干还在这片苍凉的原野上耸立着,如刀枪剑戟一般指着天空……这就是冬天的树!不会为黎明意外飞临的一群鸽子而狂喜,也再不会为黄昏离去的落日而伤悲了。他们守着那片脚下的土地,无论肥沃还是贫瘠,无论深厚还是浅薄,一样的从容,一样的豁达,这也像极了那些年届不惑的男人,他们在一次一次经历了人世间的生离别、悲欢离合以后,再也不会因为任何人世间的大起大落而大悲大喜,大忧大患了。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头顶上那片属于自己天空里的阳光;也可以完全承受得起属于自己那片天空里的腥风苦雨。

树的骨感犹如拔剑出鞘,犹如图穷见匕,犹如苍鹰展翅……感的是一种气势,感的是一种力量,感的是一种侠情义胆;而女人的骨感犹如风摆杨柳,犹如昭君出塞,犹如黄莺轻啼……感的是一种柔弱,感的是一种忧郁,感的是一种千娇百媚。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四】

万圣节的习俗:不给糖果就捣乱

万圣节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节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中国的盂兰节(也就是每年的七月半类似。万圣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以及与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通常与万圣夜扯上关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尸鬼、巫婆、蝙蝠、黑猫、猫头鹰、精灵、僵尸、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鬼和科学怪人。所以说把万圣节这一天称为“鬼节”一点也不为过。

万圣节的习俗:群鬼游行在10月31日万圣节前夕这天,美国的大街上到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到了晚上,便赶紧将蜘蛛丝架起来,再帮负责吓人的演员上妆。鬼屋的内容,则大多与电影主题有关,如:神鬼传奇、星际传奇、鬼故事。这些场景的布置、化妆技术和戏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惊声尖叫。

万圣节习俗:人鬼嘉年华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万圣节习俗:“咬苹果”游戏

万圣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最为流行的“咬苹果”游戏。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参与者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五】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在民间,老百姓劳动了一年,立冬这一天要好好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冬泳

如今,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会用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六】

万圣节起源于公元前古代克尔特人的山姆汉节。山姆汗是位神,也称黑暗王子。克尔特人都相信,10月31日那天,他要把一年中亡者的灵魂都聚集在一起献给克尔特人的上帝。太阳神也把那天视为节日,并接受人们对他的感激,感谢他给人们带来了一年的丰收。

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英国时,把纪念果树女神帕莫娜的果树节习俗溶入庆丰收的活动中。克尔特人的新年为11月1日,它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和神统治的开始。克尔特人中的巫师召来魔力降妖。现在万圣节前夜出现鬼怪、妖精、巫婆、骷髅、黑猫、面具、篝火等均出自自这一习俗。

在万圣节前夜,人们还讲鬼故事,这一习俗也出自古代克尔特人的巫师之术。他们在高山上燃起大堆大堆的篝火,以感谢太阳神,同时也为了吓跑恶魔。他们坐在篝火旁,边观看通红的火苗,边讲述自己可怕的经历。巫婆们也占卦算命。黑猫被认为是巫婆带来的吉祥物,也有的认为是巫婆的化身。

现在的万圣节前夜习俗虽然欢快热闹而不枯燥无味,但却与古代的祭鬼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孩子们穿鬼怪的服装,戴假而具,戴巫婆帽,咬悬挂的苹果,吃玉米糖,手提南瓜灯笼,边走边说:“不给糖,要倒霉”等,这些习俗都是早已消失的古代习俗的继续。

南瓜灯笼是万圣节前夜的最重要标志,它起源于爱尔兰。传说是这样的:有个叫杰克的人很是吝啬,被上帝赶出了天堂,但他又由于捉弄撤旦而被驱逐出地狱,罚他手提灯笼照路,永远行走在人间。在爱尔兰,灯笼是挖空了的大土豆和萝卜制成的,中间点燃极细的蜡烛。同样,“不给糖,要倒霉”的用语也出身爱尔兰。那时,孩子们以Muck Olla的名义挨家挨户乞讨食品,以供万圣节前夜的庆祝活动中食用。英格兰儿童则在万圣节前夜穿着别人的衣服,头戴面具,乞讨“鬼魂糕”。

中国习俗的作文有哪些【七】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