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传承传统手艺的作文800字)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传承传统手艺的作文8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03-26 05:46:59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传承传统手艺的作文800字)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一】

古巷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漫步走过岁月和风雨的老墙,雕花的屋檐,青石路上,传来阵阵甜香。

我快步走上前,只见雕花的屋檐下,摆放着一张大理石桌子,许是经过了岁月和风雨,已在大理石上留下来时间的印迹。

只见一位戴着黑色圆框眼镜的老爷爷,身着黑色大褂,手上不知在捣鼓一些什么。走上前,问:“老爷爷,这是什么呀?”老爷爷答道:“这个是糖画呀!用糖做画。”“那可以吃吗?”“可以呀。小孩子,你没见过吗?”“大城市都没有这个。”老爷爷望了望远方说:“也是啊,现在做糖画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笑了笑说:“老爷爷,可以帮我各做一只龙和凤吗?”“当然可以呀。”随后,他眼神沉着,凝望着大理石板,闭上眼,又睁开,似乎是在构思糖画的形状。

他拿起铜勺,紧握着上面木棒,许是岁月已久,木棒已经被磨得光滑透亮。老爷爷用铜勺舀起铜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带动勺子运行,挥洒在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顿,或放,或收。行云流水,真叫人敬佩。每一个动作都速度飞快,一气呵成,没有半点停顿。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仿佛一眨眼间,威风凛凛的游龙和绚丽多彩的凤凰呈现在眼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老爷爷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嘴角微微上扬,眼底拂过笑意。

老爷爷把糖画递给我,我举着腾云驾雾的飞龙和展翅欲飞的凤凰,对着阳光凝望。它们是那么晶莹剔透,活灵活现,又散发着甜香,再一看,它们仿佛已经不仅仅是糖画,而是一份童年悠长的回忆,蕴含着老人的坚持与自信,更是这份传统手艺代代相承的信念。

我不禁为之叹服。糖画甜而不腻,老人的手艺,甜了他人,甜了自己,也甜了心。

阳光洒落,古巷温暖如初。而我手中的糖画,在光影中熠熠夺目。

走在青石路上,古巷的风带着微甜,雕花的屋檐下站着一位手艺人。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二】

马路边上,偶尔会听到一阵阵爆炸声,那是爆米花的艺人在街边忙活。

以前的爆米花算是大街上一种较为普遍的食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孩子都去超市买爆米花了,传统的爆米花由“富豪”沦落为街边“乞丐”了。

我专程采访了街边的爆米花艺人。他们说:爆米花已沦落为一种很少人吃的零食了,而爆米花这个工作又很容易伤到人。“开炮”时(他们的行内术语之一)不小心的话,会让耳朵受到重创,导致听力下降,更严重的话可能会使耳朵失去听力。这个职业只能赚一点点辛苦钱,顾客还要砍价,都要看顾客的脸色,现在这个职业真是高风险、低利润啊。

我发现他的工具算比较复杂的了:一个架子,一个火盆,一个爆米花烧制容器和一个大长袋子。他很会做生意,采访完了要我也买一份爆米花。他工作起来很是厉害,有一点儿表演的劲道——娴熟地操起容器,架在架子上,架子下是火盆,容器一圈一圈地绕起来,一点儿也不含糊。接下来只听随着一声“让开!”,“嘭——”的一声,烟雾突地窜出来,大堆的爆米花顺着大长袋,涌到铺好的垫子上。我付钱取货,他道了声谢谢。但我转身后,却听见他在独自嘀咕:“这个社会真是太不公平了,我们卖爆米花的还只能在晚上出来,哼!”

唉,虽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但这爆米花手艺人生活也真是难啊。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三】

在我家对面的小吃店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在忙忙碌碌---他,是一个手艺人,更是城市里最美的风景。他今年40年左右,是外地人,以卖煎饼谋生。每天,我总要在回家路上捎一个,细细品味。

今天,我又迫不及待地进了店。还没坐定,就喊到:“大叔,来个煎饼,不要辣!”“好勒!”,大叔放下报纸,乐呵呵地朝我点点头,立刻忙活开了。只见大叔抓起大勺子在面糊中一匀,右手一摆,面糊飞快地擦过炉面,不多不少正好够,其余的被他回手一捞,不偏不倚正好落进桶里。别看大叔眼睛不好,做起事可不含糊。他右手执个鸡蛋,轻轻一咯,在饼是轻轻一洒,鸡蛋就铺在饼上了。随后他又拿起一根香肠,在肠衣上一划,大拇指一挺,肉就出来了。“嚓嚓——”几下,香肠片已落在了饼上。最后,大叔拿起刷子在饼上刷上甜面酱,就完成了。

我迫不及待地吃着,没几秒,大叔已来到身边,我已找好,正朝我笑呢!

望着大叔那古铜色的皮肤,我不禁感叹,大叔,你真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四】

记得是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饭,爸爸说:“这附近来了个皮影戏剧团,吃完饭我们一起去瞧瞧。“那时的我觉得十分新鲜,不知是啥样。我吃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妈妈老远就听见锣鼓喧天,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屋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了一个一米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接着又表演了《西游记》《哪吒闹海》《葫芦娃》……精彩绝伦,让人流连忘返。节目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旁,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爸爸走过来说:“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就立刻变得非常精致。”这皮影大部分是仿照人的关节制成的,让我越发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我爱皮影戏。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五】

我不爱出来走动,今日却难得有致到外面逛逛。夜里下过雨,早晨仍是阴云缭绕。这才半晌,太阳开始显示出它的威力,路上的行人逐渐少了。

“当!”我转身望去,几米选有一老大爷,似乎是他的'不锈钢盆脱手了。走进去,老人头发一半近白坐在一个石板上,身着灰色马褂,裤子也是灰色的,不过颜色更深点。左臂上戴着蓝色塑料套袖,右臂上却是白色的,深黄色的皮鞋稍微带了些泥土,总体却是干净的。

他的左右手各戴一只白色的手套,右手拿了一个铁柄的刷子,或许是磨刀石;左手呢,是一个红棕色的内圆外尖的正多边形,上面充满了铁锈。不一会儿,老人的左手套便变得棕红了。只见他左手拿起那东西,右手拿着刷子,稍沾些水,便开始“唰唰”起来,时而前后,时而左右,时而又斜着刷,但铁锈却未少多少。他又放在盛有水的盆,仅刷几下,便又拿出来,仍像刚才一样,“唰唰”。

我站在他前方2米处,看着他重复看上去都一样的动作将近5分钟,却始终没有发现铁锈除去太多,我似乎感觉这情景在哪儿见过,却始终记不起来。向前走了一米多点,问他:“大爷,您这还要多长时间才好?”他仰起头:“不急!”果然,不两分钟,盆里的水便浑了,他手上的东西也银光闪耀了。

忽而忆起家乡的那位磨刀老人。他总是带一块磨刀石,蹬一辆自行车。身披蓝马褂,下缀黑色长裤。一边蹬,一边喊:“磨剪子咧,锵菜刀!”这时,各家各户都拿出剪子,菜刀,这十几把刀,够他忙活,一下午他才能全部整好。那时总不明白他一边磨一边加水,现在觉得似乎那样可以磨得更光滑。我曾问他:“大爷,为何您磨的刀可以用上个把月,仍然不钝呢?”她笑了,慢慢说:“磨刀不需要多么高技术,关键看性子急不急,这需要慢慢来,所以我才能磨好。”那时,只是拍拍脑瓜,想不透,是呀,一个八岁的小孩怎么会懂呢?

可现在这小孩已十六,终于明白了,磨刀如此,为人处事亦一样。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六】

《汉字与传统,矢志不渝的根》

汉字,偏居人人所不及处,终有一日,汉字的幽灵,将且仅将在庸人心头回荡,却不屑悲悯叹息。

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会,预料之中地暴露出汉字书写的严重问题,有如虚假繁荣的当头一棒,让人们从被社会导向宣扬捧到的云雾里摔下,警醒,然后意识到当代文化的颓唐,荒芜。

汉字在中华文明中,从来领衔主演,策划着时代的发展。汉字,是野蛮与文化的边界,是左祍与开化的差别,由汉字开创的早起国家直接衍生出“天下共主”的思想,莫不赋予中华民族强烈的精神认同和整体意识,其后演变为唐宋的普世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依托汉字得以体现,舒展,最终使整个亚洲为其先进的文化,文明折服,让中国一时万国来朝。

纵览千年华夏文明史,汉字,是作为一个民族,一群拥有者同样经历,记忆,价值观的人所最珍重的内核与底蕴出现的,然而,反观今日,尚文化之风不似古之盛行,尽管科技的发展难辞其咎,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冷淡,以及中国重理轻文的教育模式,无一不动摇着汉字的根基,动荡的十年,信仰伦理,公序良俗的沦丧,无一不导致着人心的浮躁,此消彼长之下,自然为外来文化造就了可乘之机,悠远宁静,恬淡自如的汉字,又怎么会有立身之地呢?然而古今对比之下,扪心自问,是从何时起,我们自己拔下了我们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的根,使我们慢慢枯萎,成为一株无根的,枯黄的,垂老的,毫无灵气的野草?

可以说是千年间文化的积淀,时间的冲刷,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出无数闪耀的群星,积累出千年的时间,空间,积累出我大中华,然而,身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坚信,能让我们在世界面前,引以为傲的,并非是科技,而是我们的文化底蕴,那是深浸在骨髓里,经时间发酵,可于一言一行间投射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的灵魂素养,这种人文情怀,绝不是任何尖端技术在一朝一夕间可模拟的,贪图多与快,却背弃了对自我行为道德的约束,或许会飞黄一时,但代价,却是整个民族的永久倒退。

每个汉字,都封存了多少尘封的历史,往事,回望书写大会,唯愿人人警觉自醒,倘若某日汉字消亡,中华民族定当不负在存。

评语:好一篇宏论!作者思考深入,鞭辟入里,深入文化内核,与民族之基,字里行间散发出浓郁的忧思情怀与爱国热忱,文章引题后细数汉字发展历史以饱蘸情感之笔抒写保护汉字与文化的意义价值,剖析弃掷汉字的危害与后果,引人深思,给人警醒。

传统手艺的作文素材【七】

在外婆家,有一张精美的竹席,光滑的竹席两头有各有一个大大的“喜”字,像一件珍藏品,每逢见到这张竹席,我都会想到村里远近闻名的”竹席人“——老蒋头。

老蒋头皮肤黝黑,瘦小的脸上一双明亮的小眼睛格外突出。高挺的鼻梁,宽大的嘴巴,看上去与干巴巴的脸不怎么相称,一双饱经风霜的手上满是老茧,是他编织席子的证明,也是他引以为豪的象征,更是他“竹席人”的徽章。

在平时,编织竹席可是项大活儿,只见他扛着把斧头,去竹林砍竹子,在村上,他砍的最快,不一会儿,他就手提几根竹子气定神闲地走回来,开始了他那独一无二的手艺——编竹席。

他先用蔑刀把竹子轻轻的砍成两半,再一次又一次的对半砍开,只见蔑刀在他手上闪来闪去,神奇极了,接着他仔细的又刮又掏,把每一处竹心都刮了个干净,然后不断的砍、削、刮,越砍越细,竹子在他手中听话的翻来折去。被他轻轻一划,便成了两半,最后成了细细的有韧性的竹篾,接着,就可以开始编了。

他轻松地把竹蔑翻来覆去,快速的编织着,从里往外,一圈又一圈的环绕着,像飞舞的彩蝶,一张席子的雏形很快就形成了。尤其编织最外层时,他屏息凝神,用手聚精会神地挑起,折,再挑起,再折……有时还会涂上颜色,编上图案,打结,这样,一张完美的竹席就完成了。

有一次,一户人家的竹席破了个洞,扔了又可惜,家里人都没有辙,正着急呢。老蒋头见了,接过竹席,看了又看,娴熟地抽出一根竹蔑,手执竹篾在席子上飞快的飞舞着,时而这儿剪剪,那儿编编,不一会儿,竹席就修好了。呵,竹席层次分明,完全就像新的一样,别人接过竹席,啧啧赞叹。

老蒋头他手艺高超,技艺娴熟,是当之无愧的“竹席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