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家乡节日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家乡节日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25 11:27:02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家乡节日的风俗作文六年级)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一】

游岳麓山时,乌云在刹那间笼罩啦天空——要下雨啦。我加快啦脚步,赶紧去爱晚亭避雨。

“沙沙,沙沙”,刚走进爱晚亭,雨便倾盆而下。这时,山间的'绿被雨水冲淡啦,变得更浅啦。在山涧流动的雨水汇集成一条“雨水溪”,犹如在这幅本来美丽的山水画上添啦几丝墨迹,这几笔拿捏得恰到好处,使水更清啦,使山更绿啦,让这幅画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啦。

雨落下来,落在爱晚亭上。雨水随着亭檐滴落在地面。“丁冬丁冬”,声音是那么清脆、响亮,让人神迷心醉。眼前本来平静的湖面,被春雨一折腾,变得波光粼粼啦。很明显,春雨是个调皮的孩子,那本来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她踩碎的吗?

绿油油的树叶上,有着几滴小水珠。小水珠顺着低垂的叶片缓缓滑下,但在叶尖上停住啦。小水珠似乎在努力挣扎,试图不让自己掉落。但是,它还是无法再坚持下去,终于掉落在湖面上,融入啦那片碧蓝。雨拍打着树叶“哒哒”作响,树枝则随着春雨拍打出的节奏跳起啦欢快的舞蹈。我被这迷人的景象吸引啦,不顾时间的存在,好像心也随着它们舞蹈着。

人们陆续来到爱晚亭,而我却不顾一切来到雨中,投入春雨的怀抱。也许,这就是春雨的迷人所在。我踩着地面上的水,“啪、啪”,溅起啦一片片水花。我仰起头,雨水流进我的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人们在爱晚亭中避雨,而我却在雨中穿梭,在雨中玩耍,在雨中奔跑,在雨中嬉戏。

人们喜爱雨,孩子们在雨中嬉戏,农民伯伯用雨水灌溉农田。雨的价值在这里得到升华。

渐渐地,雨停啦。“滴答、滴答”,仿佛是春雨越来越远的脚步声。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二】

一天,我坐在沙发上没事做,而老妈却在忙里忙外地坐着家务。看着老妈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中闪出一个念头――帮老妈做家务活。

开始,老妈硬是不让我做,她说:“你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的,还想帮我做家务,别帮倒忙就行了!”我撒娇地对老妈说:“就是娇生惯养才要锻炼嘛,您就让我做,您去歇着吧!”老妈被我缠得无可奈何,最后还是答应了。

首先要做的是擦地,老妈叫我不要用拖把拖,要用抹布擦,这对我来说可是高难度的呀!我先从外面打了一桶水提到屋里里,有从桌上拿来抹布。我把抹布丢在水桶里浸湿,在拧干,然后学着老妈的样子,挽起袖子,把抹布紧紧地攥在手里,接着半蹲在地上,使劲的擦着,地上的灰尘全都被我擦掉了。有时候,腿蹲得酸了,我干脆跪在地上擦。我从角落里往外擦,从房间擦到门口。等我把地擦好后,我已是汗流浃背,两边膝盖也跪得红红的,但看到一尘不染的地面,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干完了第一件家务后,我来到房间里,看见床上有几件脏衣服,我便把这些衣服拿到洗衣机里,准备开始洗衣服。我先往洗衣机里放水,在把脏衣服全部放到洗衣机里,再往里面加入适量的洗衣粉,搅拌均匀,我就开开了开关。一不小心白沫溅到了我的脸上,我看到镜子里面的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第一遍洗完了,我又把一件件脏衣服拿了出来,放到一个盆子里,又把洗衣机里的脏水全放了,又重放了清水。我把衣服全部倒进洗衣机里,开了开关。洗干净后,我就把洗衣机里的水放掉。把衣服放进了甩桶里,甩干,甩的差不多了,我才准备把衣服拿去晾干。我又把我的几件小衣服放到盆里洗了洗,洗完了,我刚要直起身,“哎哟!”我的腰疼得不得了,我都站不起来了。

晾完衣服后,我又帮老妈做了许多家务事。一天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我终于体会到了老妈平时做家务的辛苦了!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三】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四】

元旦长假本该是快乐的吧,但对我来说,不仅是煎熬,还是乐趣。

放假了,坐着悠闲的我硬是被老妈叫去做饭,说是要锻炼我的自理能力,饿了自己可以做饭。其实做饭对我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啊,又好在老妈的强势下我投降了。

第一天,我首先掏米煮饭,来以为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洗得到处都是,米洒了一大半,水加少了,或加太多了都影响了饭煮出来的效果。接着是切菜,右手握着刀,左手按着菜,就霹叭啦地切,洒也洒了,不小心手指就破切了小块皮,流了,使得我对饭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就失去了继续下去的精力,之后也就马马虎虎的了,开火,倒油,油不未热就将残损不堪的菜倒入锅中,油点四处浅起,吓得我惊慌失措了。就伸长一只手去搅伴,连眼睛都不敢睁开,全不知菜被我搅掉了一大半,而过了会闻到一股焦味,睁开才发现锅中正冒着烟,都烧干了,我慌忙地关了火,看着那乌黑的菜,我再次被击败了,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可看到大家在为这一片狼藉的惨象摇头时,我心中最后的一丝火苗被点燃了,这是最后的信心了。

为了能够真正做上一餐饭,我是真正的将做为一件要认真去做的事,当作一个目标了,不再认为无足轻重。

经过几天的不断摸萦,做饭对我来说已经很轻松了。煮饭时,可以用手来测测火量的多少,炒菜时在油熟了之后倒入,盐依菜量放等。都成了我做饭的,我也不再厌恶做饭了,因为我发现做饭是种乐趣。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六百字【五】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比热闹的龙舟赛呢?没错,只有端午节,一个伟大的节日,一个神圣的节日。说起端午节,还得从屈原的故事说起。

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荐能,富国强兵,力主联秦抗齐,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使屈原被谗免去职位,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报国无望,便含恨投江自尽。屈原后,出国的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些渔夫则驾起船只,把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扑通扑通地往江里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咬屈原的尸身。流传至今,便有了吃粽子的习惯。所以过端午节的这天,满街都是卖粽子的小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样包的吗?哈,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地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一千米的水道上,队员们憋红了脸,咬紧了牙,拼命地划。太好了,我们村的龙舟领先了,因为我们村的队员配合默契,所以龙舟就特别听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了一条条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如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的龙舟,不紧不慢地跟着,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地敲,这锣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力。别的龙舟也不甘落后,一边划船,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往前冲,那口令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河面上热闹极了,口令声、锣鼓声、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的气氛。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