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改变作文(选择与改变作文)

追寻与改变作文(选择与改变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12 20:52:03
追寻与改变作文(选择与改变作文)

追寻与改变作文【一】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追寻与改变作文【二】

现在的.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浓郁的味儿。

“从今天起,我国正式进入了春运高峰,今年乘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广播里、电视上,都在传播这样的消息。年味开始酝酿起来了。

会有亲朋好友来我家拜年,热闹增添了一点儿“年味”,但奇怪的是,来的人不少,送的礼不少,待的时间很短,说的话很少,好好像礼到任务就完成了,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还个礼走个过场罢了。

我们也会去亲朋好友家串门,好多次我们刚坐下甚至还没坐下,主人好像是有很多事情要办一样的,我们茶杯还没捧上就离去了。刘少棠在《本命年的回想》中写过年的情景是人们从腊八开始就酝酿年味,炒瓜子磕花生串门聊天,热闹得不亦乐乎,尽管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贫乏。而现在,送礼几乎成了串门的唯一目的。

唯一比过去更有“年味”的就是大量购置年货。人们刷着贵宾卡、会员卡,把一推车一推车的年货搬回家。超市里的人们洋溢着物质满足后的笑容,却因失去了精神的依傍而显得僵硬没有感染力。

大年夜一直到年初五,酒店的座位早就被定完了,大家去饭店吃所谓的年夜饭,看似“年味”很浓,但在情感还没来得及充分沟通就该散了,各回各家,依然冷冷清清,第二天又得跑几家亲戚,送礼呢。

“年味”发展至此基本算是到高潮了,但它好像一只未熟透的苹果,吃起来酸涩涩的。还是以前小时候的过年过瘾呢。虽没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也没有饭店里的美味佳肴,但兄弟姐妹们一块儿放两元钱一包的小烟花能够玩得痛痛快快,拿上个小电筒就可以去幽暗处探险,一副残缺的扑克牌可以打到凌晨,一瓶可乐就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个小红包就让我们对新的一年憧憬无限……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好像有讲不完的话……那种心心相通毫无防备其乐融融的氛围里才有真正的“年味”。

现如今,很多过年时的仪式都开始简化甚至省去了,贴春联、迎灶神、祭祖宗、喝腊八粥的习俗都少见了,人们认为这些太形式化了,那么请问,实实在在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

当外国为中国春运规模之大而感慨,连纽约帝国大厦都为中国年而亮起喜庆的红灯时,他们是否知道,中国年的“年味“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了呢?

追寻与改变作文【三】

小时候,每到冬天,尤其是进入农历腊月以后,随着过年脚步的日益临近,我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盼着父母亲早点把家里为过年所准备的快整整养了一年的那头年猪给了。因为只有把那头年猪了,我才能吃到那时我日思夜想的美食“初麻”(指用猪的大小肠灌成的肠和面肠)了。每当父母亲订下猪的日子后,在头一天晚上,父亲就亲自去请猪的师傅(我们当地叫猪匠),而让我和弟弟挨家挨户地去通知家务的男人们(主要指父亲在本村的兄弟们)明天帮着来猪,并邀请他们一家其他人到明天后晌(下午三四点左右)来我家吃“初麻”时,那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我的愿望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一路上,我和弟弟心高彩烈,蹦蹦跳跳、相互打闹着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家务们。但由于太兴奋了,其结果往往是一晚上睡不着觉,急切地盼望着天亮。

第二天一大早,父母亲还在睡觉,可我就起来了,在我的带领下,全家人不得不起了个大早。于是,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用不着特别交代,大家的分工都很明确。我和哥哥、弟弟帮着父亲把村里的那口专门用来烫猪毛的大锅,小心翼翼地抬到家门上,并找上几块大石头稳稳地把大锅支起来。同时在大锅的四周围上些土,把土用脚踩实了,其主要目的是夯实锅底,以防止锅翻到。另外还要把猪用的刀、斧头、梯子、塑料细绳、草绳、脸盆、碎砖头、簸箕等工具一一准备就绪。而母亲和姐姐的任务,则是在厨房里的一大一小两口锅里,满满地烧一锅开水,并准备好一顿比较丰盛的早餐。

等这一切都准备妥当时,家务的男人们开始陆续到我们家吃早饭来了。大家边吃早饭,边唠嗑,并不时地端杯酒杯,小酌上几杯青稞散酒,主要是起到热热肚子、抵御风寒的作用。然后,大家开始到猪圈里去抓猪。因为要猪,所以一般是前天晚上就断了猪的口粮了,所以正在饱受着饥肠辘辘的猪,脾气正处于火爆之际,稍不注意,就会冲出猪圈的。为了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所以抓猪的时候,家务的男人们一般都是分成两帮,一帮下到猪圈里,一帮堵在猪圈外边,等里头的人抓住猪以后,外边的才跳下去,抓耳朵的抓耳朵,抓尾巴的.抓尾巴,还有的干脆骑在猪身上,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便把猪从猪圈里一点点地拉出来了,随后又用草绳紧紧的拴住猪的四条腿,并用塑料细绳扎紧猪的嘴巴,然后把猪放倒在一块门扇上,稳稳地控制着。

这时,操刀的猪匠就上场了,开始他表演“技”的时候了。只见他用左手轻轻地在猪的脖子上摸索着,等摸准了位置之后,用右手将一把一尺多长的锋利的尖刀就一下子戳进了猪的脖子里,并慢慢地一点点地顺着猪脖子往心脏里捅去,直到那把尖一尺多长的尖刀只剩下刀把在外面,于是一股殷红的鲜立时喷涌而出,顺着刀把流进了放在猪脖子前面的和着面粉的脸盆里(接猪的目的是为了灌肠)。此时,那头年猪发出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四条腿在剧烈地抖动着,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随之全身剧烈地抽搐起来,但抓猪的男人们丝毫不敢懈怠,也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地控制着猪。但最后终因是流尽了,猪的叫声一点点地减弱直至彻底消失,四条腿的抖动力度也就慢慢地减弱直至一动不动,心脏也从剧烈的上下起伏直至慢慢地停止了跳动。此时,猪匠找来一根短木棒,用斧头把一头削尖后,把这根短木棒塞进了猪脖子上的刀口里(以防止未流尽的猪流淌)。直到这时,男人们才松一口气,点燃了一支烟,并在抽烟的间隙,大家开始估计起猪的斤数来,这个说是至少在100斤以上,那个说至少在120斤以上。有时候,为了衡量谁估计的斤数准确些,男人们开始打起赌来,以击掌为凭,赌注是一瓶酒。也就是说,以一瓶酒的代价来检验谁的估算能力准些。

母亲和姐姐也在忙碌着自己份内的事,她们已经在那口大锅里点起了一堆麦草,正在紧张地用一根长木棒用力地搅动着麦草,以便使麦草尽快地燃烧起来。等麦草燃尽之后,拿起一把大笤帚,将麦草灰全部扫了出来(点燃一堆麦草是为了起到预热大锅的作用),并提来一桶桶的滚烫的白开水,倒进了大锅里。大锅里立马热气腾腾,一股股白雾冒了出来。这时,男人们把那头猪抬起来,轻轻地放进了盛有一锅开水的大锅里,并不断地把猪拉出来,翻个身后又推进去,就这样忙碌了大概二十几分钟的时间,猪毛开始烫脱落了。于是,男人们将猪从大锅里面抬出来,放在平地上,又在猪的身上洒下几铁锨干白土,然后一人手拿一块碎砖头开始使劲地搓起猪毛来,一面搓的差不多了,再翻个身,继续搓另一面,不大一会儿,满身的猪毛全都被搓了下来。

趁男人们搓猪毛的功夫,母亲和姐姐已将父亲早上卸下来的大门的门扇横放在那口大锅上。接着,男人们又将已搓完猪毛的猪抬上了门扇,用大锅里的热水在猪身上进行反复冲洗,同时把没搓尽的猪毛再用猪刀轻轻地刮一遍,此时一个白白净净的年猪就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然后猪匠用猪刀挑开猪的两条后退的大劲,找两个小木棒穿进去,两头栓上草绳,吆喝着众人将猪倒挂在搭在庄廓墙上的上房的梯子上,开始开膛挖肚了。只见猪匠将塞在猪脖子刀口里的那根短木棒取出来了,然后瞅准位置,把猪头和槽头肉给割下来了,将槽头肉用清水洗干净之后,吩咐父亲下到锅里。接着用猪刀在猪的肚皮上轻轻地直直地往下划开了一条口子,顿时猪的五脏六腑全都从划开的口子里钻出来了,这时父亲立刻拿着簸粮食用的簸箕接住了那些五脏六腑,这些五脏六腑在猪匠用猪刀的轻轻拨弄下,一一跟猪分开了,全都跑到了簸箕里。最后,猪匠用刀割斧砍的方法,把整头猪从脊背出一分为二,一扇一扇地搬进了我家的厨房里。此时,猪匠的工作全部完成,大功告成,为了表示谢意,猪匠被父亲陪着到堂屋里去喝茶抽烟去了。

这时,家务的男人们纷纷动手收拾起那些五脏六腑来。首先将猪肝、猪心、猪肺用清水洗净之后,拿到厨房里等着下锅。此时,我和弟弟就守在大人们身边,催着大人们赶紧把猪尿泡早点分割出来给我们,可大人们可真有耐心,任凭我和弟弟磨破了嘴皮子,也不给我们分隔出猪尿泡,好像故意跟我们过不去。同时也不让我们闲着,我和弟弟被大人们一会使唤着用铝壶去提水,一会安排到堂屋里去取纸烟,一会又帮他们准备灌肠用的酒瓶和筷子,等这一切都完成了,开始灌起肠的时候,大人们才把猪尿泡分割出来给我们。我和弟弟拿着粘糊糊的,还有点尿臊味的猪尿泡,赶紧跑到家门口的白土堆里去,把猪尿泡在白土里进行揉搓,等揉着差不多了,就用嘴对着口子,使劲地往里面吹气,等吹大了,再找上半截细绳,扎住口子,然后当成皮球,我一脚弟弟一脚的踢来踢去,高兴极了,真的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等肠和面肠灌完下锅以后,男人们就围坐在炕桌上吃中午,边吃中午边喝起青稞散酒来,此时我和弟弟就会被安排去请本家(同一庄子上的人)里年长的人,到家里来吃“初麻”。等我和弟弟火急火燎地请人回来后,“初麻”已经煮熟了。于是吃“初麻”大会就开始了。首先端上来的是切成薄片的鲜嫩鲜嫩的猪肝和猪肺,那猪肝上还流着水,但大家吃的就是这个鲜,津津有味地吃着,要不猪肝煮久了,会变老的,口感就会差很多。然后是流着肥水的槽头肉,轻轻地夹起一片,放进嘴里,一口咬下去,满嘴的都是油水,一不小心,油水就会从嘴角两边流出来。最后才是肠和面肠,同样让人禁不住流下口水来。那时候,我最喜欢吃肠和面肠,因为肠不肥,面肠是用包谷面(指玉米面)做的,嚼起来有味道。

如今,只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童年过年时的情景,首先在脑海里闪现的就是家里年猪的情形,我的舌尖上立马就感受到那诱人的“初麻“的香味,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追寻与改变作文【四】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追寻与改变作文【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我披着大红新衣,围着大红围巾,以崭新的一面出现在大家面前,我就是20xx年。

我带着一个好心情,来到了大街小巷里。一对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的春联,一副副独具一格、生动有趣的窗花,还有那一张张色彩艳丽、画工精美,充满民族风情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许多欢乐气氛,也早已让我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市集上,赶集之人屈指可数,大多却是走亲访友的,左手一箱牛奶,右手一个大礼包。我悄悄地跟了过去,只见那送礼之人随手掏出了几百元钱,递给一个孩子,想必这孩子就是那送礼之人朋友的儿女吧!我思索道:这金钱、物质终究是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亲情和友谊的。所谓的压岁钱也许是勉励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能更高更快地成长,也许是人们之间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友谊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高尚美德。夜晚,一轮皎月从日落之处升起,随之,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色彩绚烂的烟花腾空而起,热闹非凡,在一旁的我也是眼花缭乱。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身居宝岛台湾的“团团”和“圆圆”,它们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呢?我默默祈祷,祈祷祖国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使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又想到了那些站岗放哨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战士,寒风呼啸的日子里,他们不畏寒冷,威武地坚守在祖国的边疆。他们总是过着有家不能归的生活。这漫长的一夜,他们又在做些什么呢?或许也好像这里一样,玩着击鼓传花,瞎子点蜡的娱乐游戏;或许还在边疆山坡上站岗;或许正挤在一起吃

水饺;看联欢会,或许正忙着写家书;或许……

文明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节日的风俗必然要改变。但是不管如何发展变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不会改变的,五千年形成的文化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是根深蒂固的,对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来说,它意味着永恒,改变的只可能是形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