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和春天的相遇作文)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和春天的相遇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2-09 07:48:16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和春天的相遇作文)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一】

爱就象一道解不开的题,更象逃不掉的怪圈。自己从你被圈入我的爱里,你想逃脱都逃脱不出来,就象你被我生搬硬套的套住,那样的离不开。就象一个心结,还象一把相思锁,无法打开,也无法破解。爱上了就是那么的奇怪,心里痒痒的,还说不明白。不想爱,还离不开。想爱,还那么的难猜。

自己始终设定不了答案,就象被那道爱的数学题吸引,就想一门心思算出来。可是算来算去,还是算不明白,就象那爱是一个无题的解,自己怎么努力也都是无法算出。自己此时就象被设定在爱的迷宫里,不管哪个方向,都有那爱在迷幻,那样的叫人难猜。

你总想从那迷宫里走出来,可是怎么努力还是那么的于事无补。那爱就象跟踪你的机器,叫你很无奈,也很彷徨。就象所有爱的插图,都在你爱的梦里还原,你在那歇斯底里的幻想。怀念驱使着你,就象渡回你初恋时的记忆,你象那爱不释手的联想,那些美丽迷人的插图,是我给你的美丽和记忆。你忘不了那些叫你魂牵梦绕的美丽,就象我的魂魄牵引着你,我的爱牵引着你。你在假装的陶醉里体味,那美丽爱的付出,你象在惊讶和羞涩的美丽中认识了我,你象在我爱的篝火里点燃了我最美丽的诗句,你象在那爱的篝火里婆娑成我爱的样子,就象那熊熊燃烧的火苗,在往上直窜。所有的爱都象在这美丽的篝火里燃烧,就象我那隔窗美丽的身影,出现在你的梦中,叫你一个劲的想。

你象在篝火的梦里,捡回了一种火热的爱,你象假装不认识我,你想拒绝燃烧,就可以回避那种陨落。可是你却止不住那种撕心裂肺的想,你就象在雨夜的小巷里辨认着爱的门牌,你象如获至宝的找到了我的门牌号,你为我点燃了爱的红烛,在相思的梦里摸索,你看到了我最美丽的一切,就象那爱的梦在那红烛里跳跃,你在心花怒放的欣赏,每一次的跳动,都会叫你心荡不已。你象被我美丽的爱折服,你羞涩的红晕和那红红的羞怯连成一体,你象用眼神笨拙的欣赏着,暝看着。象那爱的竖琴,在你的手里弹拨,叫你生发红色的联想。那个的时候,你是最幸福的,也是最快乐的,仿佛你就畅游在美丽迷人的世界里,叫你那样爱得不能自拔。

所有的重逢和幻想都象把你诱惑,你象在凹凸起伏的美丽中抢点,那些叫你有梦所想,有爱可做的地方都被你铺上了红玫瑰的模样,你的样子真的很美,也很红火。我就象你的一面红色的插图,在你爱的红烛下燃放,那些美丽的再续,叫你一个劲的想,一个劲的思。

你象在那红烛里构筑,那些美丽迷人的影踪。你不去想模仿雨丝里的模样,你想扯开一种飘逸的纱,把我的爱掩盖。你象在透明的红色梦里看到美丽的我,就象红色的彩图在为你跳动。你总是在为我设计美丽的剧情,那样的叫我为你演出,你的心里此时就象怀揣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小鹿,那样心照不宣的为我而跳。你象用鲜嫩的幻想在涂抹我那美丽的轮廓,就象在那爱的插图里触摸到最色彩的部分。

你无法掩盖那种美,更无法忘掉那些美丽的再续。我美丽的影子总是笼罩着你,你象逃离不了我爱的怪圈,那样的歇斯底里的爱,那样一逸永牢的爱。

我真想梦到你穿上红纱的样子,在今夜走到我的窗前,我也秉着一只红烛再看你。而我的想象能够实现吗?我在痴心的想。

这样的日子很多也很绝望,每次都将成为一种梦想。多少年的期盼,都成为一种幻想,可是那幻想我始终没有泯灭,我就象在红烛的梦里扯着你的影子在跑。

你逃离不了我爱的怪圈,我也逃脱不了你美丽的追踪。

爱就是这样叫人难猜,不知以后还会明白?

我真的想回到我们的当初,那些美丽迷人的日子里。你的清丽可人的美丽,你的矜持柔情的美,能不叫我联想和渴望。我又象看到你穿着红纱裙象我走来的模样,是那么的美,是那么的纯。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二】

当网络将世界连接起来时,我们相遇的节点和时间变得越来越不可琢磨,偶然之间,高考失利的你在随意的加好友中遇到了正在开怀大笑的我,而正是那一句“你好”,你与我之间便从不认识的局面到对对方有了些许的兴趣。那时你那句很文艺的“你的芳名是?”竟让我想起了古人与诗会友的场面,问古今谁与君相识,惟伯乐识良马,高山知流水也!在闲聊中,我们认识了彼此,我知道了你的名字,你了解了我的为人。当然,在尽兴的交谈中免不了一些对于你的防备,或许你也有对于我的一些顾虑和怀疑,就在这顾虑和猜疑中我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记得第二个夜晚,夏天的晚风有点凉爽,外面的虫儿在唧唧的叫着,伴随着是你消息的滴滴的声音。在闲聊中,我才得知原来你是今年的考生,但不幸你失利了。那一刻我沉默了,我并没有立刻回你的`消息,正如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我们都理解那所谓的分数对于我们而言有多么大的影响。我在屏幕前笑了笑,回复了笑了笑的表情,因为我只知道你所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安慰,也不是一句“慢慢来,你还有时间,你还有明天”这类的话,而是一个笑容,一个对于自己的笑容。还记得你的那个不理解的表情和我的回复,于你而言是我对于你的回复,但对于我来说何尝不是对于过去自己的一份答卷,我与你一样,都倒在了那个拥挤的考场,但我并没放弃,并勇敢的站起来,给予自己一个微笑。生活还在延续,我们又怎能因为一次跌倒而不再前行呢?

后来,我记得是在我准备洗漱之时,你发来消息,你说你要准备上大学了,你说你担心明年依旧是这个结果。我还是发了一个笑脸给你,那个夜晚,似乎格外的安静,并没有虫儿在鸣叫,但发过笑脸之后我却忍不住的问了一句“你决定好了,不后悔?或者说就甘心了?”而你的回复让我等了好久,我不知道是那句话触动了你,但你的话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再遇到失败之时自己真的会因为害怕再次失败而就放弃继续努力的机会吗?在屏幕的一头的你纠结,而在屏幕的这一天的我则在思考!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滴滴声把我拉回了现实,我还记得你的那句话,“或许你是对的,也许再来一年,我有可能会再一次跌倒,可是至少我努力了,我不后悔了,倘若我放弃了,日后在回忆之时,也许我真的会因为这一次的放弃而被明天的自己所记恨!”我笑了笑,或许你是勇敢的,至少你敢于面对。我不记得我回复了什么,但我仍记得窗外的月色很亮,树枝发出不可察觉,令人欢快的声音!

在互联网的拐角,缘分的纽带将彼此拉近,而我转身,在拐角遇到你!记得你说过“很幸运遇到你”,但对于我而言亦如此,是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直面困难,是你教会我什么叫做即使头破流我也愿意重来一次!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三】

“叮铃”窗边的风铃被微风轻晃,发出如此清脆的响声,那是用海边的贝壳做成的精致风铃,每一枚小小的贝壳都饱含了话语

“我们永远是朋友!”

那是你在毕业会上告诉我的,六年的时间,我们形影不离,一个眼神,一抹微笑,我们都能默契的回复,如此的友谊,也会有伤感的时候。

“咔擦”一张毕业照,全班36个人都有。我们看着36张笑脸,不禁开始无止境的讨论,直到你的那句话

“毕业后你会忘了我吧。”

我很生气,友谊不是不需要怀疑的吗?“虽然我们毕业了,但却并不会失去联系,即使各奔西东,就一定会忘记彼此吗?”

我们会相忘吗?

三年级的那次暑假,不知多少次接到你的电话,你向我诉说暑假的'忧愁,告诉我暑假的趣事,我为你感到开心,你还告诉我你好想我,我对你亦是如此。两个伙伴一起度过的暑期长假,回来后依然那么的要好,并未因几个月不见而生疏。

“那好,我们约定,我们永远是朋友!”

我们永远是朋友……

思绪被贝壳上的字眼带回,看着贝壳,我苦涩地笑了。是的,我们永远是朋友。

不知多少个夏天,我们在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在操场上放肆奔跑。我们哭过,笑过,打过,闹过,却从未想过放弃这段长达六年的同窗情谊。

相依相守逝流年。

墙上的那幅画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我们在海边玩耍时在沙滩上留下的话,我们手拉手与海浪作斗争,在礁石上将小螃蟹捕捉。那时的追逐嬉戏是多么得无忧无虑,各式各样的贝壳被珍藏。海浪,无法让它脆弱得破碎,就像我们的友谊,永远不会断裂……

我怎么哭了?那是沙子进眼睛里了,可是我还是尝到了那苦涩的味道。你曾经告诉我,不要哭泣,不可以将自己内心的脆弱表现出来,有人会笑。

那次夜深人静的夜晚,你对我说过同样的话。当同寝的同学进入香甜的梦乡,失眠的我很孤独。这时,你悄悄探出了脑袋,帮我抹了眼泪,告诉我,不要哭泣,不可以将自己内心的脆弱表现出来,有人会笑。

“滴答”,泪水滴落在了贝壳上。因为与你在一起,我学会了很多,朋友,谢谢你!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四】

放眼望去是一片雾霾,茫茫无尽头

不知这旅程还要走多久

回首,找不到回去的路

只留下记忆,清晰的——再清晰

终究挡不住岁月的侵袭……

——念

独倚桌旁,作业已把窗外的景色阻挡

放下笔,犹豫,完成作业?去打乒乓?

到底……闭眼,“乒乓,乒乓”

欢快而熟悉的声音回荡在耳边……

——忆

童年常常我手里都拿着红黑两面的乒乓拍

我大部分伙伴都相见于离我家不远地那张天蓝的'乒乓台

黄橙橙的乒乓球跳动在上面的声音总使我感到愉快

每一天和伙伴相聚在球台,一起

——舞动球拍,拍击着球

让球飞快落在对方的台面

用球技去博得一片喝彩

用喝彩换得心情的欢快

笑声不断,久久不散……

——别

原来的那块球拍已伤痕累累

两面都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灰

乒乓球也一样,早已破碎

抱着一种侥幸心理

来到原来的地方

呜呼,看啊!还剩什么

乒乓台已被拆

如何留住伙伴……

——愿

无奈,躺下,闭眼

愿梦里乒乓跳动

声音依旧——

欢快,清晰……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五】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与“他”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还,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我选择在春天与你相遇作文【六】

就这样,我们都升了八年级。那一夜,我遇见了你,你看到我后有一股激动,但很快又不着神色的压了下去。但是,我扑捉到了那一瞬间。我走过去,笑着拍拍你的肩膀说:“妞,还不理我呢?”你没有说话,走开了。月色里,我望着你那匆匆的背影,默默念道:无论如何,你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碧蓝的天空下,闪烁着繁星几点,那些记不清或失却了的记忆,又轻轻在耳际响起。那些陌生或熟悉的画面,又冷热不均的铺现在眼前。不必叹息缤纷落地,心灵在芬芳的路上并肩牵手,我——怀念与你在一起的日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