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元宵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元宵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2-10 13:03:38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元宵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一】

家乡的元宵节就是所说的正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比清明节更隆重,比春节还要热闹。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祭祀和“看灯”用的物品。

奶奶在家里用豆面做成粗蜡烛形状的“豆蜡”,里面插上烛心,准备晚上给各个房间“照亮”。男人们了鸡之后,就领着孩子到集市上买烟花爆竹。这天,买、卖烟花的人比任何时候都要多。宽阔的大街上一流两行全是卖烟花的摊位,三里五村的男人挤得水泄不通。小孩子一手抓着大把小烟花棒,一手紧紧地攥着大人的衣襟,生怕走丢了。

傍晚,父亲就带着孩子们上坟点灯。祖坟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村里,不论是陈家还是董家的祖坟都清晰存在。来到茔地,将亲人坟头的杂草清理干净,翻上一些新土,土里插些黄纸钱,亲人的坟子就焕然一新了。在墓碑前面点燃集上买的莲花状的红烛,纸钱烧起来,爆竹响起来。烛光摇曳,烟气弥漫,噼里啪啦声中,整个空间里充满着一种神秘、忧伤的气息。在这气息里,人们洒酒敬天敬地敬祖,跪拜叩头,表达对天地的感念和对先辈的追思。

吃过水饺和元宵之后,天就黑了。女人张罗着到各个房间点上“豆蜡”,孩子们和爸爸却急不可耐地开始燃放烟花。每到此时,几个村子就会爆竹声连成一片,烟花把夜空装点得五光十色,分外绚烂。

元宵节是祖先的节日,是快乐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浓于水、认祖归宗的民族向心力的象征。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忘祖。我想,一年一度的家乡的元宵节正是要提醒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二】

每当到元宵节的时候,我既兴奋又高兴,因为我又可以看到美丽的烟花和一盏盏红色的许愿灯了。到了放烟花的地方,那里人山人海。我想;哇!这么多人,只见人们的脸上都喜气洋洋的,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而月亮姐姐静静地站在空中,准备欣赏烟花的舞姿。哦!文静的月亮姐姐为什么没有被邀请跳舞呢?到放烟花的时候了,人们欢呼雀跃,叫的叫,跳的跳。“砰!”烟花升起来了,一朵朵绽开的礼花腾空而起,瞧!升上去的烟花散开了,一朵接一朵。有红的,有绿的,有金的。纵横交错在天空中,形成了色彩缤纷的绮丽画面。天空中的烟花千变万化,有的礼花炸开里面是双层的,接着变成动物形状,有的炸开以后像似流星雨,刷刷的往下落,还有的如一道道彩色的金环,把天空变得光彩夺目,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蓝色的夜空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烟花,开放的烟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装扮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一些小朋友高兴得像快要飞起来似的。

这么美丽的烟花,是谁为大家做出来的呢?原来是工人叔叔为我们做出来的呀!看到这么美丽的烟花,观看的人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我也说了一句:“美丽的烟花,你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美丽!”说到这里,我怎么可以忘记那一盏盏红色的许愿灯呢?天上有无数盏许愿灯,是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放飞的.。我想:一定有一盏灯是为我们亮的,它带着我们的祝福与希望飘向远方,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啊!烟花,许愿灯是你让这个夜晚的天空美不胜收,是你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与美好,也给我们孩子们留下美好的童年。烟花和许愿灯放完了,但人们却流连忘返,这就是我家乡愉快而难忘的元宵节!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三】

今年的元宵节可是与平常的不一样,因为我吃了我亲手包的元宵哦!

老师拿来了一袋糯米粉和一些水,把它们放在一起搅拌,搅拌的时候特别粘手,手一旦放进去就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把手拿出来。虽然很粘手,但是一定很好吃。因为搅拌时用了很大的力气,这样就会好吃。老师把它搅拌成大圆“球”时,再用手一点一点的把它弄成小圆“球”。老师还把馅弄成一点点小的圆。把两个材料都给了我们,然后教我们用手指在小面团儿中间弄一个小洞,把馅放进去,弄圆就可以了。同学们弄出的元宵有大有小,有一个馅儿的,也有两个馅的,可好玩儿了。

下次只要有机会,我一定再来包一包元宵。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四】

在故乡生活了三十三年,从没见举行元宵节活动。今年正月十五,群里的同学把家乡元宵节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照片发在了群相册里,那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欢乐场面深深地吸引了我。

那湛蓝的天空和耀眼的阳光在初春的节日里,带给人们一份喜悦的心情。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耍龙、舞狮、扭秧歌,好不热闹。

北屯高级中学是妹妹所在的工作单位。那整齐的学生方队和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格外引人注目。那一套套洁白的服装和迷彩服都是经妹妹的手发放到学生中。对这支队伍感到格外亲切,因为这里倾注了妹妹的辛勤付出和和努力。大量的服装道具要发放、回收,工作的烦琐、辛劳只有妹妹知道,她总是默默无闻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家乡的元宵节令我向往。巨龙腾飞,雄师狂舞,人心所向。故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五】

今天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它又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元宵节有两个重要习俗,其中一个便是众所周知的吃元宵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是渊远流长。听说早在宋代那个时分盛行着一种元宵节的奇特食品,这个食品最初被称为“浮元子”,“浮元子”就是今天的元宵。其中一些做生意的商人还给他们起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叫“元宝”。这种用糯米包裹着各种馅儿的圆形,风味各异,一口咬下去香味灌满整个口腔,让人耐人寻味!

元宵节的另一个习俗,便是盛行全球的猜灯谜了,这也是独具中国特征的、富有民族作风的一种文娱方式。在我国古代就已开端盛行,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满彩灯,放烟花。大家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到五光十色各种外型的彩灯下面供人们去猜,饶有兴味。后来猜灯谜,固然有的变了方式,但依旧是元宵节一种不可短少的文娱方式。

晚上,妈妈早早的煮了糯米、黑芝麻制成的元宵,我们全家坐在阳台上边吃元宵边观赏天上又圆又亮的月亮,它像一个白玉盘挂在夜空中,妈妈说:“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我对着月亮悄然许下自己的愿望:愿春暖大地,中国安全,家人永远幸福安康!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六】

我的家乡在贵州省德江县,每当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时,那里就热闹非凡。人们舞龙灯、炸龙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爸爸告诉我:“舞龙是土家人喜爱的传统文化,每年元宵节都用舞龙表达上年丰收的喜悦,并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去年寒假,我回家乡过年,终于亲眼目睹了这热闹非凡的景象。正月十五那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急急忙忙赶到了县城里,那里早已人山人海。我们在人群中焦急地等待着。大约九点多钟,从远处传来了喧天的锣鼓声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高兴地大叫起来:“开始了!开始了!”爸爸把我扛到了肩膀上,来了,终于来了!

只见几十条五颜六色的龙向我们这边齐头并进,那阵势可真壮观呀!不大一会儿,龙离我越来越近,舞龙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都穿着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他们训练有素,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一会儿群龙贺岁,一会儿神龙摆尾,一会儿龙腾虎跃……锣鼓声和鞭炮声此起彼伏。最有趣的是一条草龙,它全身都是用松树的叶子编成的,在群龙中显得与众不同,一群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舞着它,在鞭炮的烟雾中,好似腾云驾雾。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最独特的炸龙灯开始了。

只见舞龙灯的全变成了清一色的帅小伙,他们都光着膀子,脸色通红。他们才一出现,围观的游人就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和礼花向龙身上扔去,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和耀眼的光芒。我也小心翼翼地扔了几串鞭炮,急忙躲到一旁,生怕被炸到。不大一会儿,一条龙就只剩下了骨架。舞龙的小伙子们却眉头都不皱一下,可真勇敢啊!人们尽情地欢呼着,直到龙全被炸完为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七】

我的家乡在著名的“丝绸之乡”周村,周村许许多多有名的建筑物比如周村古商城、千佛寺等等。但是我最喜欢家乡的元宵节。

元宵节那一天,我们白天看芯子,晚上看花灯,赏月。周村的花灯出名,“芯子”可就更出名了。周村的“芯子”至少有二百五十年历史。有“双人芯子”、“单人芯子”、“车芯子”、“拾芯子”、“桌芯子”、“多人芯子”、“芯子灯”等等。所谓“芯子”就是人们高高竖起一根铁棍,顶端座子上竖站着一个女孩或男童,他们扮演各种人物的造型,远远望去,好像站在灯芯顶上,所以群众就称这种活动叫芯子。每年元宵节前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三天周村都会有一条街禁行,专门用来“扮玩”,这一天整个周村的人们都会在这条街的两边等着观看,可真是人山人海,还有各种特色小吃。这天有芯子、舞龙、滚狮、踩高跷、划旱船、跑驴、铁火球等各种杂耍、扮玩活动热闹非凡。芯子上的人物造型各异,随着哨声扭动真是好看极了。到这一天周村花灯更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还有现代优秀人物事迹的灯展,古商城里的灯更是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接。

这一天,吃、玩、看真是太有意思了,要是你觉得好,就来吧!周村欢迎你!

元宵节我家的文化生活作文初中【八】

春节过后便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是必定是要吃元宵的。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的说法不一。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内红外白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跟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

在中国元宵跟汤圆是两回事。元宵跟汤圆在古代统称“汤圆”。后来时移事迁,北方称之为“元宵”南方称之为“汤圆”叫法不同,做法也不一。我山东籍书北部,正月十五自然要吃元宵的。

正月十四,妈妈就和我忙着做起元宵来了

妈妈拿出从老家捎来的糯米粉,倒在簸箕里,接上一碗凉水,取出从超市买来的冻馅,就着手做元宵了!妈妈先将几个蘸过水的黑芝麻馅儿放到簸箕里,飞快的晃动簸箕,馅儿上就裹上了一层糯米粉。接着,妈妈又熟练地将裹上糯米的黑芝麻馅儿过一下凉水,再次发到簸箕里滚动。如此四五次,一个玲珑小巧的元宵就做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几次失败后也做好了几个元宵。

做好之后放到通风处晾晒一夜,正月十五便着手煮元宵了。

看着滚好的糯米皮包着黑漆如墨的黑芝麻馅儿,溜进冒着袅袅轻烟的沸水里,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煮好,晾凉后,元宵上桌啦。白净雪亮的小元宵不禁令我垂涎三尺。舀起一个,迫不及待的送到嘴里。轻轻一咬,香甜可口的黑芝麻便流了出来。糯而不黏的皮儿,香儿不腻的馅儿,咽了下去,嘴里依然留着芝麻的喷香……

在北方,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圆月一样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