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18 21:04:08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一】

近日,断断续续读完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谈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种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之书”,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亲切地娓娓道来,谈生活中的教育,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变化。开篇就用“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一篇篇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引人深思。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思考“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教改发生了什么事”等涉及教育的本原问题,重新去认识知识、认识学校教育、认识当前社会。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认为,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真正联结。作者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学校教育为个体的经验世界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把自己的经验发展成抽象能力、理性能力,从而与真实世界形成真正的联结。

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想起了第欧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俨然成了束缚学生心智的场所。我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就要做超出他们智力范围很多的题目,一到快考试就要做大量的卷子,题海战术。我曾经也去过一些中小学的校园,特别是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学生那种特有的阳光与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与木讷。对我们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究竟学到了些什么?表面来看,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很系统、很丰富的知识,但细一追问: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吗?他们消化了多少?这些知识又帮助了他们什么?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会发觉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一套套装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与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我们的学生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则,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后果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遗忘得所剩无己了。知识是什么?显然不只是书本或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刚刚过去的高考,报纸上罗列出一长串的高考状元,细细看过这些状元的事迹,没有一个是读书、读书的孩子,他们都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所以才使他们有睿智的头脑和开阔的眼界。学校里传授的套装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一般说来,教科书上所铺陈的材料,是套装知识的典型。数学与语文的系列课程,尤其是其典型中的典型。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

进行价值思辨,培养抽象能力,来培养、发展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教育内容回归知识的本来面目,把知识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而非疏离于主体经验之外的概念与资讯。

目前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实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它们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

有时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业、补习班压得没有时间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觉得非常的不忍。窗外的世界,总能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抬头望向窗外,绿意盎然的风景在招摇。孩子们的眼光渴望与阳光、与芳草相遇,孩子们的心灵也期待与草地、与蓝天拥抱。学校的教育,理应架起一个联结窗内、窗外世界的桥梁。当学校教育卸下沉重与束缚,走向窗外,走向真实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归到了它的原点。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画家马蒂斯一生不断地在画窗外,他自己说:“在我的意识中,窗内窗外已融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相连,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卢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长”,可以说这就是教育的本义。“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土壤,我们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性的环境,提供一个有阳光雨露、花草树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让窗内的生活不再单调。

读完此书,深深觉得作为教师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二】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三】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窗外的风景像彩色的风筝,常常映入我的眼帘。

坐在窗前,放眼望去,在瑟瑟的寒风中,园中绿油油的小草和苍天大树的叶子在随风飘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他们好像在举行一场宁静的音乐会,为风儿伴奏呢!石头坛中一朵朵花儿争相开放,姹紫嫣红,犹如窈窕淑女,整齐地站成一个方阵。看上去,又像铺了一块五颜六色的地毯似的。一棵棵高大的树木,他们不畏严寒,亭亭玉立在那儿,那坚定的身姿,宛如驻守边疆的战士似的。

沿途小路铺满一块块瓷砖,像一面镜子似的,万物的影子倒映其中。一缕缕阳光照在上面,像铺上了一地的金子似的。

远远望去,那是什么?远处一座欧型建筑的“堡塔”金碧辉煌。在阳光下,发出金灿灿的亮光,那是一座幼儿园!那里常常有许多欢声笑语,为这幅宁静的“窗外图”添上了一点色彩。远处的青山与蔚蓝的天空,连成一条水平线,朦胧中隐隐约约的山坡披上一件绿色大衣,点点红花点缀其中,仿佛是绿色大衣上鲜艳的图案。

窗外的美妙不可言,言而难尽!这就是一幅宁静“窗外图”,你看了,也会沉醉其中!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四】

“叽叽喳喳……”鸟儿们站在枝头呼唤我的名字,我一骨碌就爬了起来,在鸟语声中打开了窗户。

一阵清新而又凉爽的风跑了进来,充满了我的房间。我站在窗前,远处的山直冲云霄,与天空合为一体,云朵好似一条白色丝带,环绕在山的腰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我想,住在那山上的应该是神仙吧!

一抬头,太阳才刚刚升起,藏在云中,若隐若现。云朵也被太阳镀上了一层金边,房屋变成了金色,就连在屋顶上晒太阳的人们脸上都金灿灿的了。

近处,早起洗衣服的人们用木棒捶打着衣服,那一声声“砰砰”的声音,有力而响亮。有的人早就洗完了,却还在洗衣台上,与别人聊天。一阵阵笑声接连不断,给清晨增添了许多生气。

河里一条条小鱼在岸边游着:有时吐个泡泡解闷;有时互相打闹;有时在树叶下争抢食物……岸上,一棵棵柳树站在河边,好似一个个士兵守护着小河。它们又好像爱美的姑娘,垂着秀发在梳洗。一阵风吹来,柳树跳起了舞,柳条像一只只小手在空中挥舞,河水泛起阵阵涟漪,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窗外的景色可真美呀!”我不禁感叹。小小的窗,无边的景,请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五】

“啊!”一觉醒来真舒服啊,看看钟表已经下午三点了。我伸了伸懒腰,起身向阳台走去,我向窗户外面望去。看到窗外的美景,我都忍不住想要赞叹一声呢。

马路上的行人川流不息。有的小朋友和她的伙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着手在一起打打闹闹;有的拉着姐妹逛街;老爷爷围成一圈下象棋、五子棋;年轻妈妈在一起看着自己的孩子……

柏油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一棵比一棵美丽,好像在互相争美似的。受阳光宠爱的梧桐树的叶子发着金灿灿的光,而在阴影底下的叶子与它截然不同,它是嫩绿嫩绿的,各有各的美。

下午三点的阳光非常的耀眼,让我不敢去直视它。我静静地坐在床边,感受阳光慢慢地流入我的身体里。

突然,窗外飞过一群大雁,它们摆成了一个“人”字,又摆成了一个“一”字,显得格外美丽、动人,但它们顾不上停留,现在要飞去男方过冬了。

阳光没有那么强烈了,空气似乎越来越通透。隔着窗户远远望去,能看到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了,淡淡的,给秋天添了一丝生机,也为这窗外的美景铺上一层底色。

窗外的景色着实迷人啊!

冬天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六】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