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作文我的寒假350字左右最新)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作文我的寒假350字左右最新)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05-11 01:42:48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作文我的寒假350字左右最新)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一】

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游玩,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逛公园。

刚走进公园,我都不知道往哪儿走,恨不得自己能像孙悟空一样,多变出几个我,这样就能一次多玩几项游戏。

首先,我坐上了小火车。在“呜呜”的汽笛声中,小火车咕噜咕噜地向前跑去,我的心也随着小火车飞了起来。五分钟后,小火车渐渐地慢了下来。玩过小火车,我们来到了小河边。

只见河面上漂浮着两三个大大的水球,有几个小朋友趴在水球上,劲地向前奔,水球也随着他们的动作在水面上滚动着。看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我也想去试试,可一看到小朋友上岸时湿漉漉的衣服,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欢笑声逐渐远去,湖面又恢复了平静。看,远处水面上飞来了几艘快艇,它们如离弦的箭一样飞了过来,将镜子般的湖面撕裂开道道裂痕,银色的水花从船头一直拉向船尾,也将系在湖边的小船漾得一摇一晃,如一片树叶,落在水面上,颠簸不定。我紧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忐忑不安地坐上了小木船。快艇远去,小木船摇晃得也不那么厉害了,我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向下一看,水中一群群鱼儿在欢快地嬉戏着,时而在石缝间穿梭,时而跃出水面,我不由得高兴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

船儿靠岸,我们又去动物园看动物。我亲眼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狮子、骆驼、河马、麋鹿、猴子……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猴子,它们那滑稽、可爱的动作让我一想起来就禁不住要捧腹大笑。

天渐渐地昏暗下来,我才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到公园去玩。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二】

这一次寒假,爸爸妈妈带上我和妹妹一起去了我向往已久的旅游胜地--海南岛。

海南岛是一个美丽且富饶的海岛,位于亚热带;气候十分宜人、物产丰富;以盛产橡胶、椰子、槟榔等特产为主……驰名中外;在飞机上,我总是兴奋地问妈妈许多关于海南岛好玩有趣的景点,心中早已浮想连编;我们到达亚龙湾酒店的时候已是晚上六点多钟,我们冲洗吃饭就美美地睡下了。

第二天天没亮我就醒了,“蹭”的一下跳下床,换了泳衣,随手抓了一块面包咬在嘴里,跟着爸爸妈妈冲向了海边。抬头一望,东边水天相傍的地方,一缕红日正冉冉升起,好像是从海里冒出来的,我们贪婪地呼吸着海滩上的新鲜空气,一任海风尽情吹拂。大海像穿着蓝纱裙的美丽的姑娘,我光着脚,踩在金色的沙滩上,喜出望外的是,海浪早已准备了礼物要送给我。各种各样的贝壳,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躺在沙滩妹妹都欣喜若狂,欢呼雀跃间一下子捡了好多贝壳,放进了早已准备好的盒子里,七点钟光景;我们迫不及待地冲进了海里,我们尽情地玩水,用手拍打着海水,溅起一片片水花。突然一个大浪扑过来,把我推回到沙滩上,我惊慌失措,慌乱中喝了好几口海水,海水又苦又涩,过了一会儿,我又冲到了海里,我和海浪很快成了好朋友。我们像鱼儿一样在大海里尽情游玩嘻戏。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换了几个景点,每当我徜徉在风光旖旎的海岸线,我会尽情地享受着大海带给我的每一份快乐。陶醉这人间仙境之中,使我留连忘返。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三】

伴着凛冽的寒风,转眼间,已是寒冷的冬天了,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天空中飘落着那晶莹透亮的小雪花;冻成一根根垂直剔透的冰凌;那层层淡薄的雪,正展示着冬天的魅力。但是,更值得一看的是被称为“冰雪世界”的哈尔滨。

寒假,妈妈带我坐飞机去领略哈尔滨那神奇的冰雪魅力。

我左等右等,终于到了。我激动地跳了起来,不禁打了一阵寒战,“妈妈,哈尔滨怎么这么冷啊”我发抖着问,妈妈边给我围上围巾,边说:“要不冷的话,怎么被称为冰雪世界呢?哈尔滨是我国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的特大城市。哈尔滨还是一座冰雪名城,它每年都举办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冰灯艺术博览会”,汇集了冰雪艺术精华,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参加经济贸易交流。”“哦!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这么冷呢?”我明白了点点头,妈妈拉着我的手笑着说:“走,去看冰雕吧!”我兴奋极了,脑海中一直在想:冰雕是什么样的呢?来到入口前面,妈妈给我戴好手套,进去后,我终于揭开了冰雕那神秘的面纱。“哇,太美了!”我高兴地说,只见一座座栩栩如生、洁白无瑕、有趣生动的冰雕,美不胜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名叫二龙戏珠的冰雕,那冰雕上的两条龙,在彩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逼真。那两条龙互相怒视,张牙舞爪,谁也不让谁,在争着宝珠;下面是天女散花的冰雕,只见一个个仙女舞动着彩带,撒下一片片美丽的花瓣,姿态优美、千姿百态;我最喜欢的是花满堂的冰雕,冰雕中有玫瑰花、百合花、牡丹、郁金香、荷花、康乃馨……我最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自然垂落、有的紧缩一团、特别逼真;我还感兴趣的是用冰做的乐器,一位音乐家正在演奏;还有的是由小到大的冰凌,可以敲出动听的音乐。

有些小朋友在玩冰滑梯,冰秋千。啊,太美妙了!我觉得这些都是每位能工巧匠心的结晶!

啊,哈尔滨,你真不愧被称为“冰雪世界”。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四】

今天开始放寒假了。寒假到了,但是寒假要干什么呢?觉得是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或许本来就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寒假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在我们孩子们的眼里,社会总是充满着真善美,生活是甜蜜而多彩的。在大人们的眼中,社会是有两面性的,既有真善美,又有假丑恶,生活具有酸甜苦辣。为何大人与孩子的思想有那么大的差别结论只有一个:这是成熟与稚嫩最根本的区别。

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大人们的阅历丰富,决定了他们看东西比较全面。而孩子要走向成熟,就必定需要经历一些事情。有人说:“生活是一个大练兵场,是磨砺人的舞台。”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每个人将会遇到开心的事情与悲哀的事情。悲哀的事情会使人承受巨大痛苦,开心的事物会让人拥有美好的心情。如果整日面对悲事,人容易丧失信心进而自暴自弃、颓废沉沦;而整日面对喜事,人又会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正如物不能缺少阳光与雨水一样,人的经历中不能缺少快乐和悲伤。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五】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六】

寒假真的很开心,妈妈跟阿姨早早约好了正月自驾去安吉滑雪。妈妈早早就准备起了大包小包的行李等待明天的出发,姑姑也为我买了一大堆零食给我在路上吃。今天的我们太兴奋了,都起得很早,我们拉着行李准备出发咯!

我们一路上吃吃睡睡到了安吉天都已经黑了,下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饭店吃饭解决饥饿好好吃一餐。安吉真是旅游圣地,到处都是旅游景区,爸爸说:到了这里江南天池温泉是不能错过的,还可以让开了一天车的叔叔爸爸疲劳减压。这里的温泉可真大呀人也真的多,什么池都有,牛奶池·柠檬池·红酒池等等……泡也泡不完的池。没泡几个池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就去酒店休息了。

又开始我们第二天的旅程了·滑雪场。去往滑雪场的路上那个车子堵的是长龙一条啊!我们只好掉头去了竹博林,听当地人说那里有国宝熊猫,我很期待看到它。到了竹博林,玩了很多好玩的,也看了熊猫。

赶往滑雪场的路上还是堵车,到了滑雪场天都要黑了。我们排队买票、拿滑雪鞋,终于进入了滑雪场内,我和阿姨家弟弟好兴奋。到了滑雪场地,我们都是第一次滑雪,穿着这么重的鞋子真的好笨,妈妈跟阿姨一进去就滑倒了。我还好,跟着叔叔和弟弟,刚开始也觉得有点笨,也摔了一跤。不过一会就会了,后来妈妈看到我滑的时候,还一直夸我怎么学的这么快,说我会滑了。哈哈!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会滑了,滑得最有劲却要结束了。

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杭州。在杭州我们又玩了一天。去了宋城,还去了美丽西湖,看了音乐喷泉……我就不一一说了,这次出来,我们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期待下一次的旅行吧!哈哈!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七】

盖天下美景而又着历史之厚重者,必为世人心驰神往,趋之若鹜,难以计数。其或为山水折服,或为名胜倾心,或为登凌绝顶以舒心境,或为别离尘嚣以求静心,亦或为过江之鲫类儿。余常闻武当景色秀丽,风月无边,加之历史名胜古迹,其名气驾五岳之上,隽秀与黄山比肩,底蕴与九华齐名,仙境与蓬莱并驾,奇险与华山同语,每及与此,砰然心动,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吾常梦中神游武当仙境,待梦尽觉醒之时,身置千里之遥,终觉黄粱,不亦悲乎。然世之事,诚不可测。吾与三两同事,驾车驰往,待及山脚处,方知梦中之事得偿所愿。武当不愧为天下名山,山下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前者呼,后者应;山中盘旋车次来往交错,犹与盘龙,直追白日;山顶紫气妖娆峰插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如今身临其境,得观全景,揽武当山岭丘壑于胸中,取钟鼓红楼与眼下,听空谷回音于耳内,闻清风香气于口舌,寰宇之内,耳得为声,目遇成色,加之踏千年古土,立举世之峰,与日月对歌,同宇宙交欢,磅礴之势,无与争锋。

武当仙境风光旖旎,山川秀美,群峰争奇,穷两三日而不能尽玩也。人行其中,犹入画境,如梦如幻,似痴似醉。虽无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之壮观,却有行到水穷坐看云起之曼妙。然其景色之繁多,名胜之悠久,令人浮想而忘归。

然吾行程之匆匆,以走马之势观全豹之一斑,武当全景,得见其四。南岩宫殿,临壁而建,鬼斧神工,天下奇绝;太子坡,琳琅楼阁,翠瓦丹墙,皇室之风跃然纸上;逍遥谷,溪水潺潺,鱼戏潭底,时有歌声遥向呼应;紫霄宫,错落有致,雄视寰宇,气冲霄汉。能观此四景,不虚此行也。

古人诗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武当诸峰之中,以天柱为顶,然此行未及顶峰,实为憾事。事后思肘,循径之顶峰时,受他人左右,致使与顶峰背道,未能及也。殊不知,致人生顶峰之途中,跳出樊篱之世人日渐其少,而为声色繁芜所惑之徒日渐其多,故终不能至顶峰者亦多矣,莫不悲乎!

语文作文寒假350字【八】

??假大扫除小学寒假作文

1月22日,我和妈妈在家里做着假期大扫除,做得可起劲呢,连奶奶和爷爷也来帮了我们的忙。

早上,爸爸因为教育局没有放假,还要上班,所以就8:00去上班了。家里就只剩下我、妈妈、爷爷和奶奶。妈妈让我先练两篇字,再写一面数学练习题,然后帮妈妈做大扫除,我很快的答应了。

大约30分钟后我把那习题、练字,都做完了,只剩下帮妈妈做大扫除了。我来到妈妈身边问道:“妈妈,我能做点什么?”妈妈说:“你先用湿布把你房间里的床擦干净吧!”“OK”我说完,便跑去房间先把床里的竹席和一些被子还有其它的东西放到旁边的沙发上,再拿了一块布用水弄湿,然后去床上把床板擦干净了。我以为床板很容易擦,谁知那床板有很多细菌和灰尘,很难擦。我只好艰难地一点一点的擦着床板上的细菌、灰尘。

擦好床板后,我便去找妈妈,她正在卫生间洗衣服和窗帘。妈妈没等我开口就说:“擦好了,就去把3楼的所有窗户和墙壁都擦干净。”我回答到:“是,我保证完成任务。”说完,我便去准备了。

我把一块布弄湿后,就来到一面很脏的`墙壁前。上上下下的擦了一会,发现擦不干净,又擦了一会,还是擦不干净。我愣愣的站在墙壁前,心里想:怎么办呢?后来,我先去找来了一点去污粉,再放在擦布上,然后向墙壁一擦,嘿,真有效,脏脏的墙壁马上有了一道白色的行。我立刻把墙壁上上下下的擦了几次,几十分钟后,我把三楼的墙壁和窗户都擦干净了。

我刚想去找妈妈的时候,就听见她说:“做完了就去玩吧。”我听了以后,高兴地出去玩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