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读什么书有感的作文500字)

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读什么书有感的作文5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2-07 20:54:20
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读什么书有感的作文500字)

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一】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辨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厓来厓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宫,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话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可靠的。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昕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昕了这番话,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二】

俗话里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老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积极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想要先进首先要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这个道理被朱熹从书中悟出,于是借这一池清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即景至作。(个人推断)

鉴在文字发展史上一开始确实就指的是镜子,镜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正衣冠,端形止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第一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有个暗示,这首诗是在写一个池塘,却也是要写明白一个和观察研究事物有关的道理。天光云影共徘徊,五彩缤纷,复杂多变,这好比千变万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么怎样才能鉴别分析明了呢?后一句就告诉了读者一个方法“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不断观察接受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自己才不会被错觉迷惑,才能正确得分析事情,解决事情。当然这里面的哲学道理我还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求新创造的精神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人只有不断改造自然才有空间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他常把自己的观点隐喻在作品里,想使读者明白他的想法,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的可读之处还在于氛围的营造。像天光云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刚才还是半亩方塘,现在却海阔天空,视觉上有种透明的效果,云彩的飘渺增加了这种效果,有时我觉得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响了我去理解诗本身隐含的哲理。前一句过于漂亮,而后一句又过于平淡。读诗,我常常真的很难做到全面,往往仅仅局限于片面化的极致,好诗的内容却总是丰富的。所以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错误在所难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诗的文字意思,也还是常出错。不过,错多对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让我说,这首诗所用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素材,通过对比加深说理的逻辑性的手法,都给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还有在心理上也感觉有些意料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太差吧。

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三】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溅入老师的茶杯,成为一滴清茶。当老师口渴时,我要顺着老师的喉管进入他的肚子,让他讲了一天课后享受舒畅。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流入水库,转化为一丝电流。让学生能在台灯下认真的夜读,让医生能在充足的灯光下照看病人,让作家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他的文章。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要进入沙漠,变成荒漠中珍贵的水源。我要让口渴难耐的大漠旅人喝到一掬清凉的水,滋润他们干燥的嘴唇,让他们有精力走完剩下的旅程,有机会将自己旅行中的趣事地讲给朋友们听。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会被骄阳蒸发,升入高空与伙伴们成为一朵洁白的云。当伙伴越来越多,挤不下时,我就会变成一滴雨。我缓缓落下,落在一朵花上,成为花瓣上一滴晶莹的`雨珠,又滴入泥土,让花儿开得更艳,笑得更灿烂。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还能为人类,为地球上的万物做更大的贡献。

读什么书有感作文400字以上【四】

有人说"一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是的,校长是领头羊,所以必须拿出好的方法与策略,正如抚松的听评课。我们都知道,要改变学生,必须改变课堂,要改变课堂,必须改变老师…于是我也打算从最基本的听评课开始,谁知,刚提议就遭到了"尴尬"的话语"有什么可听的?有什么可讲的?……"性格急躁的我很想发火,可是又能怎样,发火也只能证明自己的无能,自己修养不够。好在当时学校不到百名学生,自己30多岁正当年轻,在许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方法让学校"活"起来。因为我的性格属开朗活泼的,看不惯学校一副气沉沉的的样子,就连拉带拽的搞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带动学生的同时也尽量带动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不断要求年轻教师的配备。经过两年不断的努力,虽然发展依旧缓慢,但学生的入学率逐年增加,还应家长之邀办起了学前班。之间不断和老教师沟通交流,和村委协调,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两年内招聘了四个年轻有活力的女教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我校学生总人数二百多人,教师12人,如此也算得上是一支较有活力的`团结教师队伍。

其次,在艰难中行进,在困惑中解疑,一路坎坷,一路摸索,在学校初具规模,又通过不断地学习,越来越发觉一个学校的核心内容即学校文化必须有一个元素来体现,那就是学校本身的教学理念及办学宗旨,因为这些代表着一个学校的整体追求及发展目标。

教育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教育。真正的人的教育又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良知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天性的顺应,对体魄的锻炼,对梦想的放飞……我曾无数次的对学生讲过"将来不管你有多大出息,如果你是一个道德败坏、失去善良的人,请不要说我是你的老师!"心头闪现教育家陶行知一句话"千教万教,不如教人求真;千学万学,不如学做真人"很符合当前我校及我个人的思想理念。于是,和学校的老师合议后,就把它作为我校的教学理念。我觉得,它体现的就是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育人"!随之,又制定了校训"做学校的好学生,做家庭的好孩子,做社会的好公民",不断地给师生释义宣讲,就是让学生自踏进校门起,就要有好习惯养成意识,树立从自身做起,小事做起;有能力做大事做善事,没能力做大事做小事做家务事,坚决不去做坏事!积极响应习主席寄语,从教育的本源做好教育这件事!

最后,学习了《为什么是抚松》,更是一种心的洗礼,让自己及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职责与担当,真正用心地去做教育。我们的教师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没有加班补贴,也没有抱怨,在这个城镇边缘的小村庄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量,为孩子们有个快乐的读书环境努力做好每件事。他们想方设法开展了多种活动,比如"纸飞机"活动、"师生篮球"比赛、"诵经典"诗歌吟诵、每年一度的"六一"汇演、博得兄弟学校及电台录制员好评的"阳光课间操"等等…通过种种努力与历年来的表现,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学习了抚松的事迹,我们将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靠近抚松的教育结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为了可爱的这些农村娃娃,我们会不断努力,争取自己每天享受职业幸福感,让学生每天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