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从学校到家的路线作文三年级)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从学校到家的路线作文三年级)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6-01 00:16:13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从学校到家的路线作文三年级)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一】

冬天,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雪花,像洁白的棉絮,像吹落的蒲公英,像天使撒下的小白花,悄无声息地飘到了大地的各个角落。

早上一到学校我就看见像房子像戴了一顶白帽子,树像穿了一件白棉袄,地像铺了一大块白地毯。雪景虽然美丽,但积雪太厚会使我们走路不方便而且容易滑倒。于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拿起扫把、铁锹、簸箕等,来到校门口扫雪。我们先用铁锹将雪铲到路两边,再用扫把和簸箕将剩余的雪清理干净。虽然我们都冷得发抖,耳朵也冻得通红,但看着被我们扫得干干净净的校门,大家的心里都暖洋洋的。

这个雪天我们不再寒冷,因为团结友爱的温情和助人为乐的热情,已经温暖了每个人的心里……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二】

我理想中饿学校是无忧无虑,充满活跃气氛的学校。

学校是自由自在的。整个学校好像各五彩缤纷的“世外桃源”。在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生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鸟儿们在树上安家筑巢,自由自在的享受目光沐;夏天,花儿们争奇斗艳,昆虫的叫声悦耳动听,空气清新,这是最美的季节;校园的秋天,硕果累累,同学们会在此季进行实践课,丰收果实;冬天,校园银装素裹,大雪纷飞。

在这个学校中,不会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会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风采,不会有早恋现象,因为每个学生都懂自己来学校的目的。每天的计划都由学生自己定,至于学什么科目,通过什么途径学,都不会有课程表来束缚。每个学生都会在期末通过写作文,搞文艺,表演等方面来展示自我风采,展示自我的学校成果。

学校是完全义务教育,所有费用都免去,校服得体而美丽。绝不会有所谓的“学园服务社,小卖部”之类卖垃圾食品的地方,学生都不会抱着这些“美食”走进走出,因为学校将会把学生的营养搭配得很合理,校园也不用一周大扫除一次,更不会有乱丢乱扔现象,每个学生都将是高素质的,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互相理解,能跨越年龄界限做朋友,贫困学生也不用苦恼学费,不会因为家境而辍学。

没有一张张成绩单,没有发在家长手机上的短信,学校追求的是全面发展,让学生无忧。如果可以,我想当校长,取名为“无忧中学。”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三】

在家里,我会想念您这儿的晚饭,我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

这儿的老师教给我很多知识;同学给我带来很多喜悦,快乐地玩耍;这儿的环卫工阿姨把地打扫得很干净,让我们住在一个卫生、美丽的地方。

每次我去您的头上玩,总会听到鸟儿的叫声,好像美丽的音乐;春天茶花开了,大地给您戴上了漂亮的发卡;我们在那儿快乐地跑步、开心玩耍时,您好像被逗笑了。

两棵大树耸立在学校大门前,像卫兵一样守卫着我们不让把坏人阻挡在门外。他们也像服务员,夏天时为外教老师遮挡住炎炎烈日。

万圣节时,我们脸上戴着面具,身上披着披风,在您头上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哈哈,我们是多么爱炫耀!

六一儿童节,大哥哥大姐姐拉紧我们的小手,带我们到这儿猜猜谜语、讲讲故事,去那儿……

英语节,我们的爸爸妈妈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我们穿上礼服开始彩排,紧张而又兴奋,因为那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骄傲!

我爱您,学校!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四】

大家好,我叫徐佳佳,在广东省深圳市平湖中心小学就读,我的校园里有很多的美景,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跟我来吧!

走进学校,学校旁边有花有草,还有几座高大高大的房子,走进到教学楼里,就会让人目瞪口呆,教学楼有很多,我觉得一年级比较好,因为一年级的地方比较宽阔,而且在它的旁边有小花园和生物园,说到生物园那真是必须要说的,生物园里面的花儿真是五彩缤纷呀!有黑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呀,真是太多的花了。

让我们往回走走,到假山那边去吧!假山下有个小池子,池子里有许多的小鱼,红红的真可爱,再往前走一些就到操场了,我们学校的操场要比新南的操场大得多了,周长有 400米,篮球场大约有20米,篮球场的旁边有一片草丛,入底下看一点,有一棵很大的树立在那里,像军人一样动也不动。

上个星期下大雨了,然后操场上出现了一大堆的蜻蜓,我看到蜻蜓我就想抓,我飞奔到草地里面去抓蜻蜓,可是我跑得再快,跳得再高也还是抓不到蜻蜓,那时我在想,是不是蜻蜓太聪明了,所以我才抓不到了,过了一会儿,上课铃响了,我就去上体育课。

这就是我的校园,也像是我的乐园,我爱我的校园。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五】

清晨,凉飕飕的寒风把我从模糊的梦中拉了起来,我站在床上往窗外望,呀!地面上、草坪上、树上都积满了厚厚的雪,我欣喜若狂,穿好棉袄,急忙奔下楼,来到房前的空地上,看见阿姨正拿着扫帚,我跑过去问:“阿姨您在干什么?”“我在扫雪,如果不扫了,会碍到行人走路。”“我也要扫,我也要扫。”我大声说。在我的乞求下,阿姨只好让我也来帮忙扫雪了。

雪纷纷扬扬下着,像一只只白色的小蝴蝶,让人陶醉在这仙境中。首先我们拿出扫帚,带上手套,做好了保暖工作,然后,扫雪就开始了,我拿的扫帚,往地上用力一扫,一片干净的地,马上呈现出来了,阿姨一扫也呈现出一片干净的地,阿姨让我扫屋子周围,自己扫花坛两边。扫着扫着,我累了,阿姨走过来,对我说:“你歇息去吧,这些事本来就不该让你做。”“没事,如果我们不把雪给扫了,其他人上班走路会很不方便的\'。”我说。经过一些时间,我们终于把雪扫完了,我接了一 根长长的水管,把水笼头给打开了,我把长长的水管向四周喷水,水溅的很大,差点溅到了衣服,水把地面洗得焕然一新,光泽明亮,没有一点儿痕迹。上班了职员们走在干净的道路上,始我感到一丝愉快!

在这个冬季,我为他人做出贡献,也得到了快乐,我喜欢下雪,更喜欢这个冬季!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六】

学校里有许多老师,就像许多颗星星!不过这位老师年约五十岁了,他有着一头黑带白的头发,他中等个子,瘦小的\'身子,脸上布满了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额头前出现了数字“三”。眼睛里有时布满了丝,有时精神饱满。总是穿着一双拖鞋,他就是我们的门卫——吴老师。

有一天晚自习结束后,一位寄宿生没有回宿舍楼睡觉,他要爬围墙准备跑出去逛街,吴老师把门打开,东张西望,看见围墙底下有一位学生,吴老师见状,飞快的跑了过去,寄宿生前有一块香蕉皮紧张的说:“别,别过去,这里有块香蕉皮。”可吴老师并没有听劝告,以为他不想回宿舍睡觉,编出了这个谎话。只见吴老师扑在地板上,脚上留下了许多,他不顾一切,从自己身上撕下一绺布,把脚包了个结实,对学生轻轻絮语说:“小朋友,这么晚了你怎么没回宿舍睡觉啊?"学生幸灾乐祸非常害怕的说:“我睡不着觉。”“为什么"吴老师疑惑的说。学生感动的说:“因为你为了我,不但没睡好觉,而且还受了伤。所以我睡不着觉。”门卫听了说:“没关系,赶快上去睡觉吧。”学生依依不舍的望着吴老师,迈着小步走回宿舍。学生看见门卫一瘸一拐的走回房间忍不住哭了起来。

也许那位学生感到了伤心感到了温暖。我想学生绝对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吴老师是一颗闪耀的星星,他为我们学校安全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七】

今天是我们班值日,今天下大雪,所以我们要扫雪,到了那里,我推了一大堆。最后实在不想弯腰,我就和别人换了一下,我拿笤帚,我用全部力气把雪往前推,我们班岳萌雷,跑得很快,一分钟能跑好几趟。我们组长拿个大木版,也是用尽全部力量。

同学们手忙脚乱地扫着雪,一铲,二扫,三倒。一个个左冲右刺,左铲右扫,个个伸头缩颈,左劈右砍,过来移过去。

我也不落后,扫灭这些小队伍,不一会,有个同学拿着袋子,快步走向同学们,大家你一铲,他一铲,不一会,大家就消灭了小军队——雪!

我们流下了劳动的汗水,我开心极了,一想,劳动最快乐呀!

怎样从家到学校作文【八】

沿着通往学校的延安路,在新华书店旁边有一个幽静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个门,门两边柱子上有两盏门灯像夜明珠,这就是离家最近学校的东门。

进了门是一个小操场,正对面是一棵银杏树立花坛中间,好像是一个哨兵守护我们的学校呢!秋天的时候银杏叶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的叶子铺的地毯松松软软的,很舒服。

在前面有一座小花园,一走进去是用石子铺成的路,路的两旁有着独木桥独木桥的旁边有一块土地,有许多花,蓝的,黄的,白的……色彩明丽,像一个个小娃娃在开舞会每个娃娃都穿着漂亮的衣服。

在小花园的对面是教学楼。五幢教学楼像一双手紧密连在一起永远不分开,这五幢教学楼穿着蓝白外套整洁干净,不时的传来读书声这就是——教学楼。

在这个校园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秋高气爽,冬天白雪一片——这就是我们的校园!

新学校

换了一个年级,换了一个班主任,换了一个新同学,还换了一个新学校。

新学校的中心公园四周有树木、小水塘、小桥等景物。和老校区相比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树,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树!高的有三层楼高,也不知道那些树活了多少年了;粗得要几个小孩才能抱的住的树;秀得如一位少女,立在草地上的树。

水,清澈见底,虽然没有鱼儿但我很喜欢这里的水。

桥,有点像古代的桥,走在桥上望着桥下,感觉神清气爽。

草地上更是美丽。瞧!那是什么?是一把用石书堆成的椅子。平时玩累了,就坐在上面,很舒服,很自然。看!那是什么?是一个大大的竹简,摸一摸上面的字,好像回到了古代,看见了刘备似的。

对了,对了,还有寝室。寝室可有大变化,楼层变高了,外人还以为是教学楼,这么高!房间变多了,密密麻麻的!而且每间房子有8个人。

这就是我们的学校,一个我喜欢的学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