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27 11:47:16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一】

早就听高年级大哥们说起秋游的乐趣了,马上就要秋游了,我的心也兴奋起来,对这项集体活动充满期待。

但——事实却差强人意。听说要带那些低年级的小孩,我就乐了:不就是带

小孩吗,随便哄哄他们就可以啦!谁知带起小孩时,这群二年级小屁孩儿却如脱缰的野马,刚离开老师的视野就开始赛跑,把我们这群初中生可害苦了,跟着他们满世界乱跑,一时制订的旅游计划也被打乱,好不容易抓住他们,这才开始更为漫长的参观之旅……

首先,我们费尽口舌才连哄带骗吓住他们,然后正式开始参观这个大观园。首先我们来到凸碧山庄,但这里却有许多小路,正可谓“曲径通幽处”,我们也正应了这首诗,在这里绕了好多弯子才绕出去。之后,我们又到了潇湘馆,但这时小孩已显出精力旺盛的特性,开始动起来,此时游客,本校生也越来越多,我害怕出了什么闪失,于是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分头向终点——省亲牌坊方向行进。

可是即使分散了压力,这一个小孩也的确很让我头疼,但也有乖的时候,每当他坚持不住的时候,还不等我教育他,他就自己给自己打气,什么“坚持就是胜利”“成功就在眼前,午饭就在嘴边”,在匆忙之余也增添了一丝搞笑。

但,随着人流量增多,我们也渐渐迷失方向,我不禁方寸大乱,但作为组长,要是连我都慌了,其他人也会乱套的,于是我只好“不懂装懂”,带领他们乱闯,但逢人就问方向,总算找到了正向。正走在路上时,一位组员却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带着两个小孩已经到了,再看一下表,糟糕,还差八分钟就总集合了!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可孩子的心理防线已全线崩溃,我只好振作精神,拼命给他打气,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终点,把孩子交给老师后,我才如释重负,此时,肚子也不争气的叫了起来,终于能吃饭拉!

而剩下的时光就是交流会,纷纷谈论起带小孩的不易。我开始仔细回想起带小孩的过程,还有那些可以做得更好?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不懂事?自己现在会不会还有些小时候的毛病?

总而言之,这次秋游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行,其实自己根本不行。希望各位同学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二】

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我也十分羡慕妈妈,她每天上班、照顾我的生活、辅导我的功课。在我眼里,妈妈做这些事情都很简单。不像我,每天都那么辛苦地上学、做作业、练琴······

这个寒假,我和妈妈有个约定:过个对换日。对换日那天,我当妈妈,妈妈当我。

清晨八点,听到闹铃一响,我使劲揉揉眼睛先叫妈妈起床。然后叠被子,可被子又大又厚,我使尽全身的力气,床上床下一阵忙活,好不容易把被子叠好了。

我气喘吁吁地下楼去准备早点。我先热牛奶。我把牛奶倒进碗里,放进微波炉里加热。没过多久,我看见牛奶溢出来了,赶紧开门去端碗,烫得我直叫,取来毛巾护着,总算把牛奶端了出来,再拿来面包,让妈妈把早点吃了。

接下来洗衣服了。别看洗的不多,衣服着水就变重了,有些污渍又很难去掉,不一会儿,我的手都搓红了,而且洗衣粉弄得我的手直发痒。妈妈叫我去擦药。我边擦药边想:我还有一大堆的事情(拖地、辅导作业、上班·······)都没做,可我再也没心思继续做任何事。真没想到当妈妈那么难,那么辛苦!我对妈妈说:对换结束吧,我不想当妈妈了,我要当最好的自己。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三】

从小,我在亲人用爱织成的网中,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成长。可随着时光的飞逝,这张网慢慢地被捅破,网外的生活让我感到无限忧虑。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的书包就变得有我二分之一的重量了。早晨背着它迎着朝阳的曙光去学校;傍晚又背着它伴着落日的余晖回家;晚上十一点之前我房间里的灯永远不会熄灭。周末,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小山似的作业和那凝聚着爱与力量的“伟大的题海”外,还要去戏马台补习那些弱科。烦啊!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书包重量的递增,我告别了小学,来到了新一个人生的起点——初中。听哥哥说初中要比小学轻松多了, 我万分欣喜, 暗自庆幸自己暂时脱离了这个苦海。可我万万没想到,哥哥只是作为一个“过来人”,那几句话是安慰我的。而且我还被分到了优秀班。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儿,可坐在这里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老师很看好我们,认为我们是最聪明的,讲解的没有在普通班里详细。而且还爱拿我们同样是优秀班的8班比。虽然一些科目还是我班好些,但在数学上两班差距悬殊,加上科学和社会又差不多,所以两班都视对方是对手,见面时彼此都不打招呼,曾经的友谊也就烟消云散了。更惨的是只要你有一点点放松,那么你在月考成绩单上的名次便会非常漂亮。为了奖励你,当你回家后还会尝到经典美味——“肯德基”!烦啊!

曾几何时,我总想回到那张网中继续过那种快乐的生活。可是我明白那已经不可能了。现在我只能把好方向盘,在人生这条崎岖不平的路上行驶。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四】

那一天是20xx年10月28日,天气如往常一般没什么不同,但那一天却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里,不曾忘记。郊游中的每一个片断,都让我们记忆深刻,感受颇多。

感受一:秋游的意义原来不止那么一点点。

每年我们园里基本上都会组织小朋友去郊游,一般一年中会有两次,分别是春游和秋游。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真正的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很多关于春天、秋天的气候特点知识、关于植物的知识并得到身体的锻炼。那意义仅仅在此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一次,我们希望它的教育目的达到最大化。

目标一:让路途中的常见风景化身变成我们的教育内容。在蒙氏班里,经常会有一些社会参访活动,例如:认识幼儿园的地理位置、认识幼儿园附近建筑物、认识银行、认识超市、认识交通标志等等。这一次,我们就借着秋游的机会,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做了一个初步的引导。也就是为今后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一路上,孩子们随着教师的指引目不转睛的看着,“小朋友们,这里是中国建设银行哦,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吗?”、“小朋友们,这是中国农业银行哦,也是一个银行,但是和刚才那个中国建设银行一样吗?”、“孩子们,谁能说说看这是什么地方?”“壹分利超市”、“哇!这里有好多警车啊,这是什么地方呢?”“公安局!”、“注意哦,要过马路了,过马路时要左右看”,就这样,一路上我们逐渐的把近期将要进行的课程作了一个初步的引导。

目标二:亲近大自然,感受秋天,认识我们身边的树。“宁宁,到了吗?”我知道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到达目的地了。因为在那里,还有很多快乐的事在等待着他们。终于到了,我们开始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树木。这也是我们此次秋游兼户外参访的重要内容。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极了,有的说柳树像长头发、有的说女桢的形状像皮球,每个小朋友都带着自己的记录夹,寻找着记录表上的四种树木(柳树、槐树、女桢、松树),寻找中,他们认识了四种树木、了解了有些树的叶子到了秋天会变黄、掉落、了解了什么是落叶树、什么是常青树,树的构造是怎样、还学会了用文字和符号去记录……

目标三:在真实情景中进行生活教育。包括:和小伙伴分享美食、照顾小伙伴、礼貌教育、安全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等等。

感受二:孩子们,你们很棒!

其实,虽然这次我们的秋游地点是距离我园较近的沿河公园,但是对于这些两岁半到五岁半的孩子们来说,要让他们一直步行往返真的可以算得上“远足”了。一路上孩子们有说有笑的,快乐极了。但是不可否认,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几个小年龄的孩子挺累的,路上还有说要“老师抱”的呢。但是孩子们都坚持了下来,快乐的坚持了下来。回去后,孩子们依然快乐的不得了,说还要去呢。午休时,看着熟睡的他们,真的觉得他们长大了,因为这一路,我看到了他们的坚强、懂事,真得很想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真棒!

我想对您说:

其实这次活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想,这也是我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

多抽出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去走走吧,那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一种增进亲子感情的方式,还是一种孩子学习和放松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不要因为爱孩子而把你的爱变成了可以剥夺孩子成长的“溺爱”,大胆放开你的手,给予他们动手尝试、体验的机会。例如:一同去公园的时候不要总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某种,远比你直接给他的好!

正确看待孩子所面对的小挫折,给他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越来越勇敢、越来越独立。

学习的方式不止一种,不是只有坐在桌旁看书写字才叫做学习。众多形式中,让我们选择最适合的那几种吧。幼儿期的孩子,最喜欢的还是直观的方式——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动手做的、有乐趣的。

生活处处皆教育。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五】

假如我能变成老师,我会消除学生的烦恼,不再给他们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再用教鞭打骂他们,不再为了而神经绷得很紧。

假如我能变成老师,在上课时我会用幽默的话来使这堂课变得活跃起来,下课时我会像大姐姐一样放下手中的教科书来和他们一起玩。

假如我能变成老师,我会耐心教他们知识,当他们有什么不懂时,我会不厌其烦得一道道来教他们,不会因为某道题在上课时讲过而去责备他们没有认真听讲。

以寒假生活见闻感受为内容写作文【六】

假如我是老师,学生如果不写功课,我会先问清楚原因,绝不会乱发脾气骂学生,甚至打学生。当同学们的功课有疑难,我会很有耐心地一一解答。

假如我是老师。我不要求同学参加的每个项目都要得第一名,我只要求他们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行了,赢了固然可喜,输了也不怨天尤人。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做到公正无私,即使是班长犯错,与普通学生处罚,也毫无两样。另外,我还要教导学生品德的好坏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就像农夫,学生好比幼苗,由于老师辛勤栽培、施肥、灌溉,将来才会有丰收的成果,所谓“良师兴国”就是此道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