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我喜欢的乐器唢呐300字作文)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我喜欢的乐器唢呐300字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21 19:47:31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我喜欢的乐器唢呐300字作文)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一】

作家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梦想可追,是幸福的,因为心会跟着梦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难,也是沿途最亮丽的。

常会陪着我看电影,她说:“你总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然后便慢慢地跟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长大。”从小,梦想就是个遥远的名字,就像太空与星际间的距离一样。昨晚,在泪花与抽搐声中,我感觉到梦想原来可以这么真实,这么有力度。房间里眼含热泪地看着电影《百鸟朝凤》,连中途的广告也不缺席,唯恐错过了那些逐梦的细节。故事很简单,但逐梦的细节却感人肺腑。

故事围绕唢呐展开,吴天明为了未完成的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去拜师学艺,并凭着德行和刻苦,接过了焦三爷的衣钵。焦三爷的祖祖辈辈都是吹唢呐的高手,是一群能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为了将吹唢呐的梦想延续下去,焦三爷呕心沥。当游家班的人纷纷去省城打工时,他怒火中烧,帮天明四处寻回弟子;在村长葬礼上,他带病为天明撑场子,并在吹《百鸟朝凤》时,吐倒地,起身后,又劲头十足地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后,他忍痛卖了自家的牛,让天明去置办新的唢呐等乐器;临时,申遗的县领导来访。焦三爷用一生在坚持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所幸的是,唢呐的梦想还在,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爷的墓前深情地吹着《百鸟朝凤》,唢呐声声,响彻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活着。

妈妈看后,感慨了许久。她说,江西的两位舅公公也是吹唢呐的,不过他们纯属于喜爱,为了这梦想,他们在家里不断地练习,练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请他们去吹喜宴和白事。后来这种传统的技艺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唢呐的梦想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现在,两位舅公公又开始玩起唢呐来了,妈妈说,搞新建设,组织了一支乐队,让舅公公的唢呐在各乡镇间巡回演出……此时,我仿佛听见了梦想拨节的声响。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细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二】

窑洞内外温差是两个世界,夏天里面好像开了冷气,冬天感到暖洋洋的。窑洞又很安全,盗贼难以打洞进来,又不会起火。窑洞结实耐久,我有一次家访,学生家长告诉我,他这孔窑是明朝的老祖宗留下的,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三十年代中共陕北特委还在他窑里开过会。

窑洞基本分两类:土窑和石窑。土窑沿着土坡向里挖,地形合适,一排可以挖好几孔,父母、子女、家畜各得其窑,外面围一段短墙,就成了一个小院。我在铜川还住过一家窑洞旅馆,一孔大窑洞隔成许多小间,就成了客房。平地也能挖土窑。咸阳周陵中学是解放前创办的老学校,地处北塬,平展展一片。当年的创办人在平地上向下深挖,挖出一个凹字形大坑,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一边土墙上开出踏级上下。这个四合院就成了他们的女生院,安全,实用,省料。

平地上的窑洞都是石窑。用三角形大石砌成桥洞模样,石块互相挤压,非常稳固。顶上填上厚厚的土层,四周砖砌,门面彩绘题词,很是美观。米脂中学的学生宿舍全是石窑,一排几十孔,上下五六层作梯田式排列,远远望去像是一座高楼。每一个班分到五六孔,班主任住当中,男女生分住两边。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窑洞的结构比较简单,正面是门窗。以前都是纸糊的窗棂,现在也兴铝合金推拉窗了。火炉和炕是相连通的,两者是窑内的特有设置。煤炉烧陕北人叫做钢炭的.块煤,火力很大,整天都有热开水。炕面用薄石板或土坯铺设,下面的火道呈蚊香形盘旋通过,再经窑壁通向窑顶的烟囱。炉子烧着,炕和墙总是温温的,被窝总是暖热的。所以客人一来,就请上炕暖和暖和。但是火力过大了,石板发烫,容易烤坏被褥。南方人到陕北总要这么经过一次才有体会。有经验的人外出时,在炕皮和芦席间常插进一根木棍把芦席抬起一点。窑内还可以向一边打一孔套窑,只开窗,没有门,扩大居住面积,提高私密性。窑和窑的隔墙厚度至少一米,很坚固。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三】

第一次看到《百鸟朝凤》这部影片,相信大家一定不会把“唢呐”联系起来。可就是这部看似平常的电影,让我得到了难以言说的感动与启迪。

本剧是吴天明老先生所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在黄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里,打偶离不开唢呐。而这其中,焦师傅又是唢呐将中的佼佼者。一天,他收了一位叫游天鸣的徒弟,把毕生所学教授与他,终于,天鸣成为了班主。但是,随着世道变化,村庄里洋乐队掀起了一阵风潮。而唢呐,却没有了立足之地。焦师傅也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此时,文化局的局长想让天鸣吹一段唢呐,把唢呐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到大城市的他,是否会动摇吹唢呐的决心呢?为何叫“百鸟朝凤”?起初,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原来,在办丧事时,平庸的人只能吹两台,中等的人吹四台,上等的人可以吹六台。而只有最德高望重,品行好的人,才配吹“百鸟朝凤”。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他生前,曾要求天鸣在后给他吹四台。而真正在焦师傅分坟前,他吹起了“百鸟朝凤”。恍然中,焦师傅仿佛在黄昏里渐渐行远。而我,似乎听到了唢呐所召集来到千千万万只鸟儿,扑打着翅膀,围绕着焦师傅,伴着清脆的鸟鸣, 在黄昏里,渐渐行远。

看完影片,我早已泣不成声。看似它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唢呐的故事,实际上,是反应如何才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洋流潮”所占据的今天,是否会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听中国的特色音乐?希望在将来,“百鸟朝凤”不只是,一个传说......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四】

电影《百鸟朝凤》说的是传统手艺吹唢呐传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写写感想。

1、这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电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头,缺少激情碰撞的场景,一个电影院一天就安排一两个场次,它,可能不适合在电影院中用银幕表达,在灯光下捧着纸书细品应该是它更合适的欣赏形式。

2、一个拥有唢呐匠梦想但无法实现的父亲,把唢呐匠的梦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段让我莫名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无声告白》这本书,只不过游天鸣比莉迪亚幸运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助力他们的人生。

3、焦三爷的德艺双馨、师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钦佩。一对老实朴素又有傲骨的乡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和标准,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唢呐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而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生的骄傲和守候,值得用鲜乃至生命去捍卫。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还好,他们有了游天鸣去传承这份精神。

4、洋乐队慢慢抢了唢呐班的饭碗,大家举步维艰。从坐太师椅到没了拜师礼,再到另谋生路打工断指的、打工肺痨的,在悲情背后其实是一个普世性的沉重问题:传统的如何与时俱进?何为时,如何进?时,就是时代的车轮带动的大势,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思想的进步,代表着生活习惯的变化。随着信息的流动越来越顺畅,任何行业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竞争,今天是洋乐队,明天就是录音机,后天就是在线音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如何进呢?有时候,有些老物件就会慢慢沉淀在历史长河里吧,这就是事实,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已经变了(红白喜事的形式已经彻底变化了。如果说转机,那就是用这份“德”,守住这份“艺”,换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民俗民乐也罢再去慢慢发芽吧。

5、总体而言,这是洗涤内心的一部片子,当我们习惯在喧闹的街市中大步急奔,当我们习惯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尔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也是好的。

描写陕北唢呐的作文【五】

一个人半夜跑出去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相信很多人如果没有看到方励视频直播下跪的新闻,根本不会知道这部影片,也不会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渐变为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数都是上了些年纪的。《百鸟朝凤》可以说是老一辈导演对传统文化消失与传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辈电影人骨子里的坚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了记忆,很少写影评观后感,今天却想着说几句。十几年农村生活现在想来却是一辈子难得经历,住在土房子里,睡着暖和的炕,看到师娘说她两个孩子都没了是她的命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侯邻居家想要个男孩,可生了六个都是女孩,无奈年纪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罚了好多,也许也是命。老六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小时侯爷爷奶奶还打趣说我和小老六成亲,时过境迁现在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声音了。农村生活没有城市那么高大上却也乐趣无穷,掏鸟窝偷西瓜烤小麦挖甜菜放猪放学路上捡几枝黄豆,太多的记忆。老人在炕上剪鞋样做鞋我也会跟着学,做出来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脚,现在纯手工一双也不会便宜吧。

外面土墙上糊着鞋垫,房梁上放着酱块,冬天到了糊窗户纸,就是东北四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夏天来了,去酱缸里捞包咸菜,在院子里摘个黄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现在想想却很奢侈。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消失没有了。小时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户,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户,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小时侯傍晚在十字路口会有人拿鼓出来,没事的人就会出来聊天扭秧歌,现在城市里取代的应该是放着《小苹果》的广场舞吧。逢年过节会有秧歌队进每家拜年,讨个吉利钱,亦或是送门神财神,有时候还会组织一台二人转。红白喜事确实也请唢呐班,长的音发闷,短的音调高,想来有个同学家里原来做这个,他也学吹唢呐,农村也叫喇叭,吹唢呐的人叫喇叭匠。

后来好像学弹琴。逐渐被钢琴架子鼓萨克斯取代。唱戏也变成了唱流行歌曲。现在家长让孩子学西洋乐器的也多吧,民乐的也少,更何况唢呐这种东西。小时侯有太多的回忆,庆幸自己经历看到过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传统。时代发展变迁,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东西也必然会被淘汰,就像唢呐班面对西洋乐队一样,而物质的突飞猛进却让我们社会浮躁起来,连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精髓都会被湮没掉。没有传承一直媚外,终究会成为无根之木,长得再快再高终究经不起风雨。时代发展进步是好事,忘记了传统的传承却是我们的失败,人终究不能忘本。毫无逻辑啰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后一句向吴天明导演致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