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大熊猫说明文五年级500字)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大熊猫说明文五年级500字)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2-06 19:00:31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大熊猫说明文五年级500字)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一】

大家好!我是一只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会成为国宝吗?带着这个问题,请你来认识认识我吧!

首先,我当然要“自恋”一下。我长得特别可爱,可没有动物能比得过我。我的脑袋就像一个大大的白圆球,又大又圆。“白绒球”上,眼睛周围,有两个圆圆的黑圈圈,仿佛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我的双手戴着一双黑手套、双脚踩着一双黑毛靴,肚皮上却又像雪一样白。白白胖胖又点缀着黑色的我,活像一个穿着黑白相间衣服的演员。我觉得我的衣服很漂亮,来动物园看我的小朋友们可是很羡慕呢。

我的'样子憨态可掬、全国第一,可能这就是我成为“国宝”的原因之一。可爱的外表下,我有一个“贪吃鬼”的灵魂。我喜欢“荤素搭配”。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吃素的”,一天之内我能消灭一大堆竹子。如果吃腻了,我就会捕捉竹鼠成为我的“荤菜”,来点儿营养搭配,让我吃个饱。看到了吗,我的食谱是不是也和我的外表一样引人注目呢?

最后,我要跟你说说我的精彩历史了!我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八百万年,被人类誉为“活化石”呢。我经常出国旅行,搭起中国和外国之间友谊的桥梁,被称作“和平大使”。这也许就是我成为“国宝”的另一个因素吧。不过,我们大熊猫的数量极少。如果大家能够保护我们,我将感激不尽。

这就是我一只大熊猫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呢?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二】

今天我看了《功夫熊猫》,他住在一个叫和平谷的地方,在大家眼里平凡的他最后成了“龙战士”,打败了连他师傅都打败不了的泰龙,真了不起!你一定想知道为什么肥头大耳的熊猫会打败举世无双的泰龙?那我就给你介绍介绍吧。

熊猫阿波是在一家面馆出生的,后来有一天他听说乌龟大师要选“龙战士”了,就爬了很久的楼梯,到了上面去参观。没想到,乌龟大师所选的“龙战士”是阿波,这让大家都吃惊了,特别是浣熊师父。他居然要教一个膘肥体壮、肥头大耳的熊猫!这几天师傅一直在观察他,师傅突然发现阿波在捉拿食物的时候身手很敏捷,就用食物去诱一惑阿波,让他来学功夫,不出几天,他就很厉害了,刚好这时泰龙赶到了,熊猫马上上去迎战,一个巫师指,把泰龙捏了。

这个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会被外国人利用呢?中国人为什么想不出这种点子呢?这个《功夫熊猫》可是当时风靡全球的动画片啊,连我也被震惊了一番,他很绘声绘色的描述了熊猫阿波的传奇故事,真的很厉害呀!可是外国人为什么要采用功夫和熊猫呢?应该是两个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会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故事吧!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三】

大熊猫身体胖软,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公斤。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付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被称为“国宝”。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公斤左右的鲜竹。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它会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只小熊猫。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前,他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他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大熊猫应该叫“大猫熊“。因为,大熊猫不是像猫的熊,而是像熊的猫,大熊猫是猫科动物。 大熊猫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我爱大熊猫!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四】

“叫猫不是猫,眼被黑圈包,竹叶是粮食,珍贵又稀少。”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呢?没错!谜底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全身上下只有两种颜色——黑和白。它的脑袋圆圆的,上面顶着一对可爱的小耳朵。一双小小的眼睛周围挂着两个浓浓的黑眼圈,看上去像戴了一幅墨镜。两只黑黑的手臂加上一个白色的胖乎乎的'身体,和一条短小的尾巴,憨态可掬!

如此可爱的大熊猫都生活在哪里呢?大熊猫栖息于气候温凉潮湿,湿度达到80%以上的中国长江上游。它是一种喜湿动物,喜欢把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比较稳定、隐蔽条件好、食物资源和水资源都很丰富的缓坡地形作为自己的栖息地。比如:拗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

大熊猫是天生的近视眼,那么它们是用什么来寻找食物的呢?靠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大熊猫主食竹子,竹类占它全年主食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是大箭竹、华西竹等等。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进食。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一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子和竹杆。大熊猫除了爱吃竹子,还有嗜饮的食性。有时为了饮水,它们不惜长途跋涉到很远的山谷中去找水源,一旦找到,便好似一个酗酒的醉汉躺卧溪边,没命畅饮,因此有“熊猫醉水之说”。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首先这和它的生存时间是分不开的。大约在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存在,从800万年前到现在,大熊猫克服了重重困难生存了下来,绝对称的上是“活化石”。从1957年开始,在外交历史上,我国将这一非常珍惜的动物作为一份礼物赠送给其他国家来传达和平友好的信号,在这过程中大熊猫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外交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就是这样的国宝大熊猫,现在它的数量已经很少了,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不到1000只,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给大熊猫更多的保护与关爱。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五】

这部影片不光拍得美,里面的故事情节也很吸引我。它主要围绕着熊猫潘迪如何拯救熊猫家族来拍的。电影中的熊猫潘迪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熊猫,有一天,它发现了一个很美很神秘的森林,熊猫妈妈为了它的'安全,不让它走进森林。潘迪的好奇心战胜一切,躲过妈妈进入森林探险。正是有了好奇心,它才遭遇了母豹子,结识了好朋友功夫子,发现了洪水快要淹没家园。

潘迪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熊猫。当它知道洪水快要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让熊猫家族的所有熊猫离开;当它发现小豹子付勇找不到妈妈时,主动的关心它,帮助它,不会因为它是一只豹子而放弃它。

潘迪还有一颗包容的心。当熊猫家族的成员不相信它说的话,不相信洪水会淹没家园时,它没有生气,没有甩手不管,而是想办法得到大家的信任。

潘迪还是一个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熊猫。它带领熊猫家族的所有成员,趟过洪水,翻过雪山,遭遇过雪崩,运用它的智慧,带领大家跨过一个个艰难险阻,到达一个全新的安全的家园。

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台词令我记忆深刻,像母豹子说的“有没有搞错,人家虽然是豹,但不是海豹”,还有功夫子的“想太多,遭雷劈”,很经典,也很搞笑。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六】

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体型比较肥硕,富态、尾巴短。体长1。2~1。8米之间,体重80~120千克,最重的可达180千克。它的头部和身体的`毛色黑白相间,标准的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熊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粉粉的,浑身光溜溜的,只有12克左右,大约20厘米。随着时光的流逝,黑白色调的外衣就会出现,体重也会根据食量迅速增加。

大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不在乎在什么地方吃东西或休息,只是不停地剥竹竿,吃竹叶,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吃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

在野外,大熊猫生活在2000~4000米的高山竹林里,竹林就是它们的家。不过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加上人类的猎,大熊猫数量已经不足1600只了,早已成为珍稀动物。

800万年前,和它同时代的剑齿虎、猛犸象等动物早已灭绝,只有它幸存下来。所以,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我们就有责任要保护它们!

说明文作文大熊猫五年级500字【七】

这部电影的大意是:有一家面店老板的儿子是功夫传人,可是大家都不相信这只笨手笨脚的'熊猫是功夫传人,后来所有的功夫达人都很嫉妒它,最后 因为残逃离了监狱,大家没办法阻止残再伤害人民,于是仙鹤、快螳螂、虎姐、猴子和蛇便一起去阻止残伤害人民,接着它们在一座桥上遇见了残,于是它们便展开了一场刺激的战争。因为残的老师有教残点穴绝招,它们都打不过残,残就觉得很无趣,就速战速决的用点穴招打败了他们,并想夺取传说中的秘笈。

这时残的老师在教熊猫功夫,学着学着,老师发觉到这只熊猫只要一伤心,就会大吃大喝,于是老师就拿食物来教熊猫功夫,后来终于教会了熊猫功夫,于是它们便回去寺庙。它们到了寺庙,看到了快螳螂打输了,于是熊猫便和残对打,最后打赢了残,解救了大家。(

我最喜欢熊猫对上残的那一部份。因为它们在对打时,使用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招式,最后熊猫终于打赢了残,救了大家一命。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受是觉得熊猫想要救以前笑它的朋友和师傅,于是自告奋勇的要出去和残对抗救大家,这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只凭人的外表好不好看,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人的实力有没有、厉不厉害,才能真正评断一个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