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实践出真知作文记叙文)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实践出真知作文记叙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27 10:03:55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实践出真知作文记叙文)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一】

在暑假里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出去玩耍,碰到了比我小两岁的聪聪。他开着她妈妈的电瓶车在小区里横冲直撞,就好像和动画片里的唐老鸭一样蛮不讲理。

突然,他从我的身边滑过,向我做了个鬼脸,然后拐到另一条路上去了。我气冲冲地骑回了家,发誓也要学会骑电瓶车。

当我坐到电瓶车的座位上时,十分信心已经失去了七分,我在心中默默地想着:这应该和自行车差不多吧。我把车头刚调好,手就不由自主地往下一扭,车就“跑”了起来,我也跟在后面跑了起来,但最后难逃被摔。这时,爸爸刚好回来了。

他对我说:“自行车与电瓶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行车要用脚蹬才可以行走,而电瓶车不同,省去了这个步骤,用手一扭就可以行走了,所以在行走的过程中必须要坐稳,手千万不可以抖……”我顿时恍然大悟。

我照着爸爸的说的又练习了几次,终于能够控制电瓶车了。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只有我们不断地尝试,去实践,才可以熟能生巧,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老师点评:关键处精雕细琢,文章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二】

平日严峻的老师,突然宣布要组织我们参加实践活动,看着神采奕奕的老师,我们也活蹦乱跳起来。

撒遍欢声笑语的青山绿水,今日充满生机,劳累一天的农民伯伯们,笑呵呵地看着从宽阔的马路上呼啸而过的客车。我们在客车里谈笑风生,笑声随风飘扬,飘到了路边,飘到了田野,飘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们来到实践基地,参加了许多活动,如趣桥,电子积木,手工制作等。我们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工艺制作,每张桌上有一块塑料板,塑料板上扎着几根针。听老师说此针名为珠针。老师又发给每人一根绳,用来做中国结中最简单的菊花结。好难啊!做到半途我就打“退堂鼓”了,我去请教吴尧,吴尧做的比我还差,我俩只好可怜巴巴地去求李政。在我俩软磨硬泡之下,李政只好手把手的教我与吴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政的帮助下,我终于做好了一个美丽的中国结。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样甜!

哈哈,手工我不行,“勇敢者之路”还是玩的不错的。我与同学们兴冲冲的前往活动地区,焦急地等待开始。终于轮到我了,我一个箭步,穿过木桥,又手脚并用,爬上三角架……当我来到“高耸入云”的巨型木架前,我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为许多同学看见这个“摩天大厦”,已临阵脱逃了。但我还是鼓起勇气,爬上了木架,然后我闭上了眼睛,纵身一跳,落到了安全网上……当我准备开始第四圈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我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我有勇气。

在这次踏青活动中,我们通过实践,获得了快乐,这真是生活中处处学问呀!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三】

这话一点不错,一个人知识再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实践,也只能坐守老底,干不成大事业。

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并不陌生。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全部活埋,堪称世间悲剧,原因也只是在于用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才让历史留下了遗憾的一笔,假使赵王善于用人,用的是廉颇而不是赵括,我想历史将会改写。这是的教训,我们应时刻铭记在心,时刻警告自己,要善于实践。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敲铜盘让他听;过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分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中,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岁能游”,十五岁就能“没”了。假如北方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路一条。

鲁班被茅草上的小细齿割破手指还发现蝗虫的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细齿。鲁班从中得到启发,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虫的细齿,来做一件边缘带有细齿的工具,用它来锯树,岂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吗?鲁班忘记疼痛,转身下山,做起试验来。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了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他将这件工具拿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子就这样发明了。这个故事虽说是传说,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红的两位京剧演员,一次,两人在东西两座戏台上演同一出戏来竞技。两人扮演的都是奸相严嵩。结果观看马伶演出的观众逐渐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马伶含羞而退。他连夜出走,投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顾秉谦的门下当了一名差役。因为顾秉谦与严嵩都是一样的奸臣,马伶悉心伺候,更细心揣摩顾宰相的行为举止。三年过后,马伶回到金陵,与李伶相约再行竞技。结果李伶的观众都成了马伶的戏迷,他们被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备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马伶长达三年的实践活动,为他赢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过历史的长河,让我们回到现在。

他用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无产阶级才是民取得政权的核心力量;通过实践人们逐渐淘汰了旧的社会工具,使得人类社会不段向前发展。

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四】

我们迎着明媚的阳光,踏着清晨的露水,来到了实践活动的地点—中国月季文化园。虽然天上的雾霾很重,但看着满田的月季,闻着空气中的芳香,真是让人心情愉悦啊!

在这鸟语花香的`环境下,我们举办了建队仪式。举办完,每班便多了一位辅导员,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似球的建筑旁。在途中我发现:导师并没有进入我们的行列,而是径直地往我们的反方向走去。我心里不禁感慨起来:我们都长大了,并不是需要督促的小孩,我们可以自主管理了!想罢,主持人拿起话筒,解说起游戏来:“这是一个类似两人三足的游戏,只不过换成了十个人,十一只脚。”

当我们都开始绑腿的时候,别的班还在选人,有些还抱怨起来:“我为什么要玩这个?”绑完之后,我们便开始练习。一开始玩得特别差,我们便指责起谁做的不好,后来,在调解下,一些人换了位置。一次失败,两次失败……在数次失败后,我们的队伍被哀怨声埋没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大家一起喊口号,每喊一个,走一步。这样不仅统一了步伐,还提升了士气。就这样,我们越练越好。一位辅导员看见我们这势如破竹之势,拿起相机把我们录了下来,还鼓励我们:“这几个班里,就你们最团结。”这句话无疑让我们的士气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比赛开始了,我们喊着整齐的口号,迈着相同的步伐向终点进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他班都摆着各种奇异的姿势,有一个班甚至是跳着往终点走。突然,排头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后续人员都步了排头的后尘,结局惨不忍睹。最后,冠军自然是我们的,所有人都在欢呼。这场比赛,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后来,我们又玩了许多游戏。虽然每项时间很短,但无一不考验这团队的团结。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五】

正如我学溜冰一样,一开始,我总是僵硬又笨拙地挺着背慢慢滑着,免不了会翻几个仰面朝天的大跟头,然而,我却总不能吸取教训,仍是昂首挺胸地挪着,因为我根本不知道问题的所在。渐渐地,在一次次跌倒过后,我更坚定了学会溜冰的决心,我开始仔细观察别人的动作,终于,我发现别人在滑的时候身体总是微微向前俯,而我则都是挺直腰板在滑,这一来,既容易翻倒,又看不清脚下的路,不跌倒就奇怪咯。于是,我也学着别人的方法,微微向前俯一点儿,虽然一开始让我很是不习惯,并感到腰酸背痛,但这个动作果然增强了我的'稳定性和速度。学会了动作,是不是应该来些速度和灵活度呢?我又发现,每当我快速地滑了一段路后,如果前面有一个台阶,我想停下时,刹车就来不及了,总会撞在台阶上,有时甚至会跌倒,哈哈,我又学会了一个小技巧。如今,在广场上看看,学学的我还掌握了许多花样技巧。这都是因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功劳啊!

的确,在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困难就退缩,而要多去实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找到其中的道理,就一定能成功。

实践出真知三年级作文【六】

??山万水出真知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获得真知与生活实践不可脱离。不是来自实践的真知,常常是伪真知;经过实践证明的知识才算得上“真知”。大文豪苏东坡肯对王安石的一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直到黄州菊园一见,他才知道菊花原有落瓣不落瓣之分。黄州之行,苏东坡修正了先前的谬识,获得了真知。可见,真知来自实践。

西方谚语有言:“你真正尝到果香是在亲手采摘了一个苹果之后”。这份香甜的果香正是实践的芬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半生游历,千山万水走遍,与长风为伴,与云雾为伍,亲自考察了国内12个省份的奇山异水,成为世界上发现记录并科学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第一人。一册《徐霞客游记》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行走出来的真知,被后世奉为地理学上的奠基作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田间、到地头,耗时多年,辗转多省,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也培育出水稻栽种史上的真知,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时代。相比之下,今天的有些科研人员,畏惧“田野”研究的艰辛,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翻一翻他们的所谓研究成果,扑鼻的是污浊之气,何芬芳之有?相比之下,今天的有些专家大腕,不愿“接地气”的田野实践,躲进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翻一翻他们的所谓作品成果,扑鼻的是污浊之气,何芬芳之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了验证引述材料确凿无疑,亚当斯密走出书斋,实地考证。正式凭着这种不苟且的“实践”精神,他的《原富》才被誉为经济学的原典。知识会在代代传承中变身成为权威,有的人会匍匐其下,唯书是从,唯上是听,不辨真假,而有的人则会通过实践验证修正、补充发展,带动知识的新发展。明代李时珍对当时被奉为药典的《证类本草》产生诸多疑义。于是他深入大山,足履深谷,亲尝百草,逐条订正错误的内容。试想,如果李时珍食古不化,迷信权威,懒于到大山到各地去“取证”,能有宏编巨制的《本草纲目》的问世并造福于子孙后代吗?

鲁迅先生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端,须应用于生活,便所学的东西活起来。”说的是知识要活起来,就必须把它带进“千山万水”的实践之旅,而不是锁入书斋。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鼠标一点,知识盈视,莫辨真伪,难以为从。如何打捞“真知”,则是务必要通过实践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