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描写讨厌同学性格的作文)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描写讨厌同学性格的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07 17:01:26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描写讨厌同学性格的作文)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一】

为什么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同样的生活,有人觉得幸福感很强,而有的人觉得并不那么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有人能淡定从容,而有的人却失了分寸呢?决定我们现在的究竟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还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呢?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由别人赋予,而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作者整本书用到的是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认为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改变现状。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完全相反,弗洛伊德会认为我们的经历、原生家庭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重大影响,被称为“原因论”,而阿德勒却否定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比如,一个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他会认为这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经历和成长环境所决定的,而阿德勒会否定这个说法,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他想达到不和人交往这个目的,故而捏造出这个症状。他不想和人交往,因为他害怕在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够,不能和他人相处好,怕别人嘲笑,怕被人伤害,因此就出现社交恐惧症,他就可以给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找借口,由于害怕和别人交往,所以处理不好,这就保存了体面。现在聊聊我读这本书的启发。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一、我们不幸的来源

作者认为我们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

脸红恐惧症、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等的出现,都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呈现的症状。脸红恐惧症是为了给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找的借口;自卑感是觉得自己有欠缺,这种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较而产生的,作者认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对比而产生的,从而会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们通常产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对比中产生,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自卑情结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借口,比如,正因为我没有关系,所以不能升职加薪,因为A所以B这种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结的体现;优越情结也是在和人对比中产生,正是由于不自信,所以会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种优越性,就像有句话说的,越缺少什么才会越炫耀什么。这种种情绪的出现都离不开人际关系。

我们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二、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之中

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而是我们对过去赋予的意义。这一观念就像情绪ABC理论,事情发生是A,我们对它的认知是B,产生的感受是C,决定我们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们赋予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比如,同样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学生习惯差,或者故意和我们作对,也可以解释为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存在困难,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给耽搁了等,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释,就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所以,作者才会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主观世界中,也就是我们对事情的主观解释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体验。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源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即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这也是我们一生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我们所有的不幸就是来自于擅自干涉别人的课题。作者提到一句谚语:你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马喝不喝水,是马的课题,我们不能干涉。比如,读书学习,这件事究竟是谁的课题呢?很明显是学生自己的课题,父母和老师都不能过多的干涉,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学生不愿学习,家长和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强迫学生学习,就会严重伤害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人际关系产生问题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别人的课题。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实是由当事人决定,如果此时,有另外一个人总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冲突,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之间经常会关系紧张。如何区分一个课题是谁的课题呢?作者说关键看这个课题带来的后果由谁去承担,比如,不读书最后影响的是谁?当然是学生自身,那么这个课题就是学生的,我们不能干涉,但不意味着不管,我们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该做的,最后到底学不学,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负责把马带到河边,但是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说在行动上,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不干涉不属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认可的准备,做好自己的事,别人认不认可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干涉不了,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就可以免掉很多烦恼。有一本关于育儿方面的经典书籍《不管教的.勇气》,也就是详细区分父母和孩子的课题,从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养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烦恼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

四、题外话

阿德勒以及《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里到外都体现的都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选择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读来感觉非常亲切,《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也有不少类似的观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以前还看过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等,体现的也是这种理念,我们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专心做好属于自己课题范围内的事情就可以了。活在此时此刻,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为自己而活,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传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二】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哲学家、古贺史健(自由作家。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装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的自然会,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三】

和多数缺少疼爱的孩子一样,松子渴望父亲能够给予她一点关注,爱她一点。所以总是用扮鬼脸的方式来博得父亲的轻轻一笑,她渴望被人喜欢和理解。性格敏感。又夹杂着一点神经质的倾向。本来是善良而令人尊敬的老师,却为了让偷钱的学生改过自新,自己承担了这个罪过。而被学校开除。此后,松子的命运彻底被改写。回家后的她与妹妹发生争吵,气急败坏的她冲出家门,开始漂泊无居的生活。她一次又一次的找寻自己的幸福,又一次又一次的被残酷的.命运所击垮。她亦不是原来漂亮受人尊敬的老师,而变成一个体型臃肿,走路都困难的人。没有人肯与她说话,黄昏的时候,她坐在湖边的小木椅子上,眼泪簌簌的往下流。她总是会跪在墙角,一遍一遍的写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令我动容的是,即便活的再困苦不堪,她也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她依旧坚强的活着,那是对生命的一种坚持和无尽的热爱。以前学思想品德的时候,我对其中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写的话是:“你的生命不仅属于你,而且还属于你爱的人。”可我在这想说的是,生命的意义不仅于此,还在于它的难能可贵。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下辈子会成为什么。这就像買彩票一样,幸运的人抽中的富人,便能开始他安稳的一生。可有些人,怕是只能抽中动物,植物这些东西。有的甚至只能成为一只渺小的昆虫,不过几分钟,便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欣赏着松子不屈服苦难的精神,欣赏着她一次又一次经历情伤后依然渴望幸福的执着。欣赏着她强烈活着的勇敢。好好活着。世界固然残酷,却需要经历这一步步残酷后,才能逐渐感受这个世界那万分之一的美好。所以,请好好活着,带着坚强,带着阳光,带着自信,好好活在充满残酷又盈满幸福,路边既有荆棘又有玫瑰的世上。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四】

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叫做《被讨厌的勇气》的书,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副标题,吸引我的是书里面新颖的小标题,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以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这些充满成长性的观点正投我所好。

贯穿整本书的是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以对话录的形式展现。书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个愣头小子,没大没小地不断质问和怀疑着智者的说法。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

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决定",无法改变。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爱迪生在找到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之前,尝试过一千六百种材料,而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只是知道了这一千六百种材料不能做灯丝而已。"这是安迪生赋予失败的意义。一千六百次的失败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变世界。失败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赋予这样的意义,是否会让人更加坚强?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五】

1:对于原因论,更能贴合的是阿德勒的目的论。

原因只是事情的起发点,而不是确认结果的结论,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其过程都在于你想变成什么样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能做到自己赋予结果的勇气)

对于目的论,我也有疑惑。

例如:我不喜欢这个人,因为她经常随意拿别人东西,这是原因论的角度,按目的论来说,是我一开始对她这个人已经下定啦不喜欢,所以我才会找到这个事来讨厌她?我觉得也不合理!按这样推断,那我为什么不喜欢她呢?

2:人往往很多时候容易被太多的虚幻主义的思想理论而填满认知(这个结论我不知道我看的那一节得结论啦,我写本上啦,但是内容想不起来了)

3: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治疗而已……

4:在选择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一边想要改变又没有改变的勇气……

5:自卑时主观性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自卑有一定程度得促使激励自己

过度得自卑是自卑情节,过度得自我意识,反而回束缚自己!

6相信分为信用(为抵押的相信)和信赖(对人得信赖)

7:自我肯定不是自我接纳,好与不好我都接受,而不是到达什么地步!他者信赖,对别人的信赖也是自我接纳,他者贡献,都是相互存在主义的

8:人生是点组成的,而不是一条线。

人生的每一个刹那间得此时此刻,不是过去不是未来…

人生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意义在于你的赋予!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六】

1、我们的不幸是自己的错,自己的选择。原因论让我们找各种理由逃避问题,假装成是不可控制的'外部原因导致的悲剧,让自己变得独特显示地位吸引注意。应对:目的论思考问题。

行为目标是自立(我有能力)和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2、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现在抑郁症上升趋势可以支撑,个人主义的强化削弱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减少幸福感。

自卑情结是借口(因为什么客观事实所以我不能做到什么)。

权力之争是想证明自己的力量。要勇于承认错误,没有必要在人际关系中向别人证明自己认为的正确。

人是活在意义中的生物,确立目的后会企图寻找各种借口逃避人生课题,编制人生谎言。

3、人生三大课题:交友,工作,爱。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分离自己与别人的课题,不要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自己可以掌控人际关系的王牌。

4、分离是起点,共同体感觉是终点(把别人看做自己的伙伴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不是世界中心,只是我认为的中心。付出才能找到位置,因为归属感是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可联系心理学中强人际关系网络需要牺牲部分个人自由等事实)。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所以要跳出“杯中风暴”,寻找更大的空间,所以遇到困难要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声音(如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

不要恐惧关系破裂,这是为他人而活的不自由生活方式。

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表扬是操纵别人,要鼓励,帮助他人用己的力量解决(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有对共同体的价值就可以获得勇气;存在本身就有价值;由你开始去合作。幸福感就是贡献感。

5、活在当下,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刹那,旅行从踏出门就开始了。

把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不活在此时此刻是人生最大的谎言。

共同体感觉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意义自己决定,引导之星是他者贡献。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七】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恰逢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讨论这本书,“‘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这是本书封底上印的一句话。我想了想,可以从这句话的逆否命来做理解:如果你没有勇气去被别人讨厌,你就不自由。从书中所提“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自由是自己的课题,是否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自己负责,别人的课题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别人讨厌的风险,还是选择率真地表达自我、活出自己,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勇气。

阿德勒哲学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这并不是说人生没有意义,而是强调没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没办法给出普适的定义。我们没办法将和平国家的孩子和战乱国家孩子的人生意义进行逐项比较,也没办法将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义去简单对比。比较没有意义,但人生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意义。

最吸引我的是书中对人生目标的描述,概括起来,包含两方面:行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两个维度,息息相关。

行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与社会和谐相处。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炼两种意识:(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先说自立。自立,对应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识。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不通过他人来接纳自己。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经常听到自己被夸的一个词:乖孩子。我们的文化里,总是以乖孩子为榜样。乖孩子,是被父母师长的认可喂养长大的',乖的代价是听他们的话、顺从他们、不任性,乖的结果是被夸奖。乖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模式,听别人的,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然后渴望被别人夸奖。想自立,就要摆脱“乖”的束缚,要走自驱的一条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决定自己。不求着一路鲜花和掌声,只需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书中所说,勇敢地“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再说与社会和谐相处,对应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阿德勒哲学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如何避免人际关系的烦恼?阿德勒给的建议是“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他者信赖”,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与人之间信赖越深,关系越深,能感受到的与人交往的乐趣越深。当然,风险也越大,但是这个风险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论一样,好的策略是以信赖别人作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负了你的信赖,那么你可以选择终止这份信赖。

“他者贡献”,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贡献感。幸福是感是体会到在共同体中自己的位置。共同体可大可小,大到家国社会,小到公司家庭。贡献感甚至都不一定来自贡献本身。因为每个人衡量贡献的标准也不一样。但自己有了贡献感,就足以支撑自己。回顾我们一天的工作,有时只是做了一份报告,写了几页PPT,拷贝粘贴处理了一些数据,但是想想看,我们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产品某项目的一个环节,某笔交易的一个部分,最终也是为用户为社会提供了价值。这样想,便产生了贡献感,晚上回顾起来,疲倦的身躯会流动着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放一起聊聊。因为我们处在人际关系的大网中,脱离人际关系谈自立,没有意义。这里面我特别有收获的是“横向关系”和“课题分离”。

“横向关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药方。简单说,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是横向的关系,没有纵向的高低。自卑情节,正是基于“纵向关系”的意识。书中有一段描述特别打动我: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上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人与人之间,没有纵向的关系,无论成就大小,没有谁高谁一等,我们都在一个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长中,父亲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权威,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纵向关系”意识。在重要他人面前,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低。这也反映在工作当中。横向关系,给我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纵坐标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这会让我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强,比我赚的多,比我影响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会因为这些而自卑,也不会因此固步自封。

“课题分离”,是在人际关系矛盾中自我疏导的妙方。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你要识别自己的课题,不能让别人控制你的课题;你往往参与别人的课题,但你不能企图决定别人的课题。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长为孩子费劲心机,但孩子贪玩、不认真学习,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家长容易因此非常烦恼。用“课题分离”的妙方来分析,家长为孩子费尽心机,为孩子创造一切好的条件,这是家长的课题。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的烦恼来自于对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预期的有回报,但回报来自于孩子,你决定不了。从本质上说,你永远控制不了孩子的课题,越早想明白越轻松。古语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便是这个道理。你把马儿带到河边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强迫不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两个切实的努力方向,在行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意识。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横向关系,尝试课题分离。

被同学讨厌和嫌弃作文【八】

因为前面一有收获或触动,便不敢懈怠,立马记录,所以反而看到最后,不知道从何下笔去做一个很棒的总结。如果真的要梳理总结,怕是会成一篇文章。看了这本书,了解了阿德勒的思想,真的有很多收获,写了满满的书摘和感想。我就像那位青年,而这本书就像那位哲人,带领着我不停思考,我们彼此促膝长谈了五夜,受益良多。

人生没有因果论,它也不是一条既定的直线,即使没有登上山顶也没有关系,因为一路的风光已是最美的风景。学习接受自己平凡无奇,并不意味自己无能,反而说明更有勇气接纳自己。他人不是敌人,学会信赖他人,这样活着不会太累,也能更加幸福。最后是想起了前两天同事说的一句——“人生就是渡人渡己”。因为周围的人是我们的伙伴,所以去帮助他人,摆渡他人,其实也是摆渡自身。不论如何,即使是主观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也能让我们更接纳、更爱自己,离幸福更进近一步。

人生或许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艰难,其实就是很普通,认真但并深刻,需要我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刻。不论你快乐与否,优秀与否,总有人讨厌自己,所以最后希望我们能有被讨厌的勇气,不要只关注那个别三两个人。自身关注的对象,决定自身眼中的世界。幸福很简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拥抱自由平凡的人生。至于人生的意义?那就需要自己去赋予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