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新华字典的自述作文)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新华字典的自述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3-11-28 18:03:00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新华字典的自述作文)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一】

《新华字典》是我学习语文知识的工具书,也是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它犹如一位老师一样,总是在背后默默无闻地给予我帮助。

我的《新华字典》是妈妈在一年级时候买来给我学习用的。它大约有一本语文书的一半大,却比书厚三四倍。它长得方方正正的,鲜艳的外套上醒目地印着端端正正的`四个粗体字——新华字典。字上面是“新华字典”的大写拼音“XINHUAZIDIAN”,字下面印着三个小黄字“第11版”,往下是一个像一本打开的书一样的标志,标志下是一片生机勃勃满载希望的绿。字典里装满了知识,是一个浩瀚的字的海洋,它认识成千上万的中国汉字,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奇妙,还是我学习的好帮手。

一次,我写作文时,“liao”(第四声字不知道怎么写,我便拿出了《新华字典》查找,原来,这个字就在字典的306页。很快,我就认识了这个字,并把“撂”字认认真真练习书写了多遍。又有一次,我在津津有味地读书的时候,看到了“訇”字。我想:中间有“言”那它有可能读“yan”(第二声)吧?但是,“拿”字有“手”不读“shou”(第三声)呀!于是,我又翻开字典,仔细查找起来,原来,“訇”字不读“yan”(第二声),读“hong”(第一声),是形容响声很大的意思,如“訇然、訇的一声……”等。瞧!我的字典“老师”多棒啊!

一下子就让我学到了新知识。还有一次,我在做语文知识训练习题,手上的笔不停地在纸上“刷刷”地写着。做完一题后,再做另一题时,我愣住了!这一题的要求是:解释带点的“告”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我想:这下可又要辛苦辛苦我的“老师”啦。这题里每个句子中都使用了这个相同的“告”字,但它在每个句子里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我的眼睛都看花了,最后准备逐句逐句地解决。我先把每个句子读了几遍,细细它们的含义,然后请出我的好伙伴——《新华字典》,来探索这个多义字的秘密。果然,“告”字有五种解释:其一,把事情向人陈述;其二,为了某事而请求;其三,检举、控诉;其四,表明;其五,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我把合适的解释都整整齐齐地写在每一小题的后面,正确地完成了练习。这时,我又不由得感谢我的“老师”——《新华字典》用学识渊博的“头脑”为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难题,让我领略了汉字的奇妙……就这样,我养成了没事爱翻翻字典的习惯,这个习惯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穷的益处。

《新华字典》的许多好处我就不一一细述了,我对它异常爱惜,我把它保存得非常好。每次用它的时候,从不让它叠折一个角,用过它,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书橱里。我的《新华字典》伴随着我度过了四个多春秋,现在我都上小学五年级了,它依然勤勤恳恳地帮助我。只要我有不懂的字或不明白的字义,就毫不犹豫地去请教它,它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我解释,让我获得新的知识,陪伴我学得更精,懂得更多!

我珍爱我的《新华字典》,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勤奋读书,来报答它对我的帮助。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二】

记得有一次,我看一本叫《西部探险》的百科全书,被书中的“旮旯”这两个字所拦住了。我问爸爸,爸爸说:“我知道怎么读,也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我不能告诉你。英子,你最好去找一找学习的好帮手《新华字典》!”我马上从书包中找出《新华字典》,认真地查了起来,最后,终于在字典的131页中查到了“旮旯”这两个字,读音是gālá,是角落头的意思,可组词为:墙旮旯、门旮旯;偏僻的地方可组词为:山旮旯等等。

用《新华字典》读准普通话的音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爸爸非常喜欢朗诵,在读音不好掌握的`时候,爸爸就会翻开《新华字典》,查一查这个字到底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查得非常认真。这一切,我也学来了!在主持节目前背稿时,碰到难掌握的字,我也会学爸爸一样认真地查《新华字典》,掌握它,读准它。

《新华字典》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工具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为了尽快提高语文水平,同学们,快让《新华字典》成为我们的学习好帮手吧!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三】

字典,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也有,我和它是好朋友。

记得有一天我的作业很多,好多字都不会写,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新华字典》,我轻轻地打开它,可找了好久就是找不到,我都快急哭了,这个好朋友是不是故意和我捉迷藏,把我要找的字给藏起来了呢?这时妈妈来到我身边说:“怎么了?”我非常委屈地说:“妈妈,我的好朋友生气了,把字都藏起来了,找不到了!”妈妈却说:“不会的,你的朋友不会这么小气的,看看是不是你写错了。”这时我才发现我把偏旁写错了,偏旁更正过后很快我就找到了,我高兴地跑到妈妈的面前说:“找到了,找到了!”

我为有字典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骄傲!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四】

今天我们来到了新华书店去观察人。

从远处的天空上一朵朵白云,有的圆圆的,像一个盘子,有的长长的像个小狗,有的像大象,大象正在伸长了鼻子,往自己身上喷水呢。

一上四楼,我回头一看,看见了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她从公主区挑选出了一本芭比娃娃的书,她拿书的时候,先用手伸了出去,再踮起脚尖用力把手身上去,她坐在地上,看起了书。小女孩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紧盯着书津津有味的看起了书,小女孩的.眉头有时候紧紧的皱成一团,好像在思考问题,又有时候她的嘴角轻微一笑,好像解答了这个问题似得。她的头发是棕色的,短短的,好像是染了色的白云。小女孩穿了一件红色的运动服,从外表看,好像很喜欢运动一样。透过小女孩的身影一看,书架摆的整整齐齐的,灯光照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拿起了书,她的头低的很往下,她的两只腿弯了起来形成一个桌面,她用右手托住书,放在了腿上,她用左手轻轻的翻起了书,书发出了“沙沙”的声音,放佛是一首动听的乐曲。

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一个漫画区,只听“啪嗒”、“啪嗒”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的小孩子,他穿着一条棕色的长腿裤,是怎么一回事,他刚刚参加完成钢琴大赛,过来放松放松。他拿了个漫画书坐在地上,他的眼睛睁的大大的,嘴巴轻轻抿着。

书就像知识的海洋,让我们在书中遨游吧!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五】

亲爱的《新华字典》先生:

你好!

我是20xx年将你从新华书店带回来的主人——张航宁。收信别意外,这是你亲爱的主人写给你的肺腑之言。

从你来我们家,已经陪伴我四年的春秋了,你那满肚子的知识令我敬佩,你那各种符号的解释令我赞叹。四年过去了,你曾经教我认识了多少不会的字,教我理解了多少不懂的词,帮助我攻克过多少的难关,战胜过了多少题目,陪伴着我度过了多少个夜晚,在这里我对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你还记吗?曾经有一次,在做一张关于词语的试卷,我遇到词语解释的题目,当时一看就傻眼了!那些题目我压根儿就不会做呀!我只好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但就是想不出来,着急的我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于是,我想起了你——《新华字典》,当我从书柜里找到你的时候,你似乎也着急地看着我,在你的帮助下,一题,两题……直到那试卷做完,我擦了擦额头上那些细汗,恍惚中,你似乎也欣慰对着我笑,似乎也替我开心……

随着我学习的进阶,爸爸又送给了我一本内容更丰富的词典,于是,你就被束之高阁了。终于,有一天夜晚,我那顽皮的弟弟顺手将你从那书架上拿了下来,随手玩了起来,左扔右踢,本来就被我翻得快支离破碎的你,这样猛烈地激打下,终于更加支撑不住了。

当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身体散开了,犹如树叶般地飘落。当我把你从地上捡了起来,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心空荡荡的,好像是我最亲近的朋友离开了,鼻子一酸,眼睛里似乎有东西掉下来了。最后,我终于忍不住了,冲着我的弟弟大发雷霆……

《新华字典》,谢谢你一直陪伴着我,伴着我走过了那段寒窗苦读的日子,你陪着我开启了汉字学习的`启蒙,你领着我遨游在奇妙、有趣的汉字的世界里,你还带着我领略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学的海洋。

谢谢你,我的《新华字典》先生,你永远活在我心中。

最后,祝你

在天国好好的,继续陪着那里的孩子们学习我们的汉字!

你的主人张航宁

20xx年7月25日

新华字典的查阅方法的作文【六】

“从南京中山路55号到管家桥65号,我走了25年!”这是2000年江苏经济报加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时,我发出的一番感叹。

记得第一次跨入新华日报大门是1975年4月初。当时,我作为第五期工农通讯员学习班成员,从苏北石油勘探工地风尘仆仆地闯进中山路55号那油墨飘香的大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三个月的专业培训,是新闻启蒙,也是道德熏陶,22岁的毛头小伙,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当年参加培训的24名通讯员天各一方,每个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正是由于这一过程,使我们的人生从这里拐了个弯。30多年来,我们组织过多次同学聚会,尽管一些同学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工作岗位,但对这个聚会绝不敷衍。“没有新华日报,我们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多少年来,我以新华日报通讯员为荣,笔耕不辍,一旦有重要新闻总忘不了给新华日报投稿。采用不采用都无所谓,权当给家人捎封信。1985年,我赴京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得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在北京没有派驻记者,出于对新华日报的一片深情,同时也为了自己练练笔,我向报社领导主动请缨,“自投罗网”当了两年“编外记者”。在这期间,我积极和江苏省驻京办事处“攀亲”,与江苏驻京代表保持热线联系,获取了不少新闻线索,利用课余时间采写了180多篇消息、通讯、人物专访,拍摄了大量新闻图片,其中80%为江苏发生在北京的新闻。创刊不久的扬子晚报,头版不时以“本报北京专电”、“新华社供本报专稿”名义发表我的报道,以至一些朋友误以为我已另攀高枝。

著名记者李普曾经说过:“一个人一旦被网住了,他就摆脱不掉,不是别人拉住了他,而是他自己一往情深,舍不得离开。”对此我有同感,既然“自投罗网”,为了那份承诺,我就得像职业记者那样磨练自己,拼命地跑、用心抓新闻。好在从第二学期学校下午很少安排课程,我便买了月票,揣上北京交通图、采访本、照相机,利用下午和晚上到处抓新闻。为了给新华日报采写《江苏轻纺产品在北京》,我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大商场;为了抢一条“东海‘小萝卜头’塑像在京揭幕”的快讯,我在中国青少年宫转了三天;为了采访江苏藉在京文化名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冤枉腿;由于没有记者证,享受不到新闻稿三分钱一个字的优惠,在邮局我不得不花七分钱一个字发电报,抢发当日新闻,稿费还没发报费多,但我乐此不疲。同学问我,你哪来的这么大干劲?我坦言:有“家里人”在背后撑腰。当时,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先后有两位领导在中央党校学习,写什么、怎么写,我可以“现买现卖”。有时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他们都将我作为“家里人”介绍给对方,从而更好地拓宽了我的报道面。

有道是“山不转水转”,十几年后我转到了江苏经济报,紧接着江苏经济报加盟了新华日报报业集团,这回成了真正的“家里人”,我归属感油然而生。情系“新华”25载,我也成了“新华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