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作文必考题)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作文必考题)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3-27 14:19:43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作文必考题)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一】

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二】

阅读侧重考查能力,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是重点之一。

(哈尔滨·2001)阅读《峭壁上的树》:

本文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

《白杨礼赞》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进行对比,以突出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写法。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三】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四】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五】

8点多,我们按着学号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排下去。再缓缓地下楼,我紧张的咽了口唾沫,赶紧走下楼,跟着队伍到达了比赛场地。1号开始了……时间缓缓流逝,28,29,到我了!我慌慌张张的,好像胸口揣个小兔子——砰砰跳。

我沉重地举起实心球,1,2,我身体向后倾,扔!我惊讶地一看竟然比5米还多,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于是,我又揉了揉眼睛,再仔细看看,没错,真的是5米。耶,我心中喊道。于是,我奋力拿起实心球,向天空抛去,5。2米,耶。再来最后一个实心球,一定要扔的远啊!扔!5。3,太好了,我心中有数不清的高兴劲。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扔实心球能扔这么远,我为我的成绩而感到无比自豪。

九点,到跳绳比赛的时间了。我们再次井井有条地下楼,迎接下一次艰难的达标比赛。“预备。”一声响亮的哨声——我赶紧跳,30秒过去了,我早到了100下,但紧促的步伐仍然没有停下。因为,我明白这次是真正对于自己的考验,所以绝对不能慢一丁点。60秒到了,数数人告诉我,我跳了172个。我就像哑巴讨老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这次的达标比赛,我实心球71分,跳绳100分,跑步78分,总分249分。实心球和跳绳的分数让我大喜过望,跑步的成绩倒还一般。不过,通过这件事,我真正体验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次达标真是我最高兴的一次了!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六】

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七】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海不》,科学的说明了海不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四年级语文基础达标卷作文【八】

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近几年,屡次听饶先生的讲座。XX年在首师大读研究生课程,那是第三次听饶先生谈论对课标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个目标的看法吧。我的笔记记录了饶先生当时所言,他说:"翻开新课标,看第一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只是两个角度。""把"工具"与人文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是不恰当的。何谓‘工具’?它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一根粗一些的树枝掉在地上,这还不是工具。但被原始人拿起来够树上的果子,这根粗一些的树枝就变成工具,成为人的手臂的延伸了。工具是因人的需要而产生,供人使用的,否则树枝还是树枝。这根树枝本身,深深打上人的烙印,它的产生和使用就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是不能与人割裂开来的,它本身就有人文性,这是‘工具的人文性’。"饶先生的这一番话在当时带给我不小的震动。一方面引发了我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关系的思考,另一方面,使我开始学着用审视的目光去解读课程标准,在实践课标标准的过程中不那么盲从。

饶先生此番评价与王荣生先生在第二章第2节《袭用分析框架的批判》开始部分中的分析观点相同,都是反对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置于对峙的两极。王荣生先生对袭用分析框架做出了质疑("破",除此,还建构了"层叠蕴涵分析"的新框架("立"。我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中,对这新框架以及后面的取样(美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比较暂不做评价,单是这种边一"破"即"立"、"破"边"立"的研究方法,我就非常欣赏。

我认为,"破"是批判,某种意义上说,是破坏甚至摧毁。事实上,这些年语文教育界的改革,"破"的事做得相当多了。(而且还有个怪现象,对语文学科,谁似乎都有资格也有能力"破"它一"破"。但"立"呢?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我看来,"破"是否定秩序,而"立"是建设,是建立新秩序,至少能为建立新秩序提供可能。这才是推动事物(不论是教育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语文教育界不能让只"破"不立的'风气与势力占上风。否则,危害甚大。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清算是极为必要的,但后来的建设,即提出新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更为重要。王荣生先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立"的范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