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作文参观消防队(四年级参观消防队感受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参观消防队(四年级参观消防队感受作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24 20:15:51
研学旅行作文参观消防队(四年级参观消防队感受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参观消防队【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老师和小学生对突发事故的灵活应变能力,使小学生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从小培养消防安全意识。掌握更多的自救、逃生、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我校周五组织六年级(1,(2班参观消防队....... 同学们跟随着老师兴致勃勃的来到消防大队参观, 真正体验了消防队员的工作和生活。消防车首先引起了同学们的一片欢呼声!当同学看到红红的消防车时,高兴的说:“消防车,真漂亮!”首先映入同学们的眼帘的是醒目的“119”。接着消防员叔叔为同学们讲解了消防工具和它们的作用。

此次活动特别安排了互动环节,同学们还近距离的与消防车和消防员叔叔进行了“亲密接触”。 消防员叔叔先向我们展示了快速穿消防服,哇!太快了,一分二十秒! 消防员叔叔还请同学来试穿消防衣,一班和二班比赛。一分十一秒、十二秒、十三秒、十四秒,耶!我们班赢了!一整欢呼声!!!

最后,同学们参观了消防员叔叔的装备室。消防员叔叔给我们介绍了工作服的作用。

时间是短暂的,收获是丰富的,孩子们依依不舍,这样有意义的参观活动,使孩子们、老师们都直观,真实的了解了消防车,走进了生活,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最重要的是了解了基本的防火知识、逃生方法及防火安全的重要性。相信,孩子们将是受益终身。

研学旅行作文参观消防队【二】

今天来介(安绍(利一个广州的免费的市民活动——带小朋友参观消防中队。

在绘本里特别吸引小朋友的消防车是怎么工作的呢?消防车里装了什么法宝?带着大小朋友的好奇心,一直来消防中队看一看消防员和消防车是怎么工作的吧!

我们参观的消防中队,有四辆消防车,这是一般的消防中队的基本配置。有一些较大的'消防中队还会配置带云梯等消防车等其它大型消防车。我们这次看到了泡沫水罐消防车和多功能消防车。

泡沫水罐消防车,主要用于灭火,车上的灭火装备很齐全,大肚子水罐可用于储蓄水用于灭火,还带了斧头、电锯、水泵、压力表等,阵容豪华,一看这些装备,安全感就满满了呢。

消防车里宝贝多,多功能消防车里的宝贝更多。干冰灭火器、斧头、电动锯、工具剪、液压剪、气垫、充气机、烟感器等,消防员给大家介绍各种设备的使用,观众可以摸/拎到实物,增加了对消防设备的理解,更加理解消防工作的不易。

研学旅行作文参观消防队【三】

素有“文都”之称的桐城,自古留下了许多的人文古迹,虽没有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没有西湖那样的美丽清秀,但却有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百年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而这次旅行,也一定别有一番收获。

心怀期盼,今天下午终于要出行了,妈妈答应和我一起去游玩,也顺便帮助老师照看一下同学们。下午来到教室,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毕竟书包里不是沉重的书本,而是各种零食、饮料。一点半,我们一行人准时出发。这一支五十二人的队伍,一路前行,很快来到第一站——六尺巷。

这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条小巷全长仅有百来米,宽度只有六尺宽。可就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却包涵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谐、宽容、礼让,它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的深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桐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完美处理相邻纠纷的典范。

随后我们来到了文庙,即现在的'桐城博物馆。进入文庙,正中通道便是状元桥和下面状元池,在科举时代桐城的状元回乡必在此举行跨桥仪式,想那跨桥者是何等的荣耀。再往里,最令人称赞的当然是大成殿了,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体型庞大,神行兼备,栩栩如生,是桐城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我们都虔诚地向孔子像叩拜。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仿古城门——“东作门”。穿过“东作门”来到了桐城的古桥“紫来桥”,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是桐城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桥面上有很多车轮扎过的痕迹,可见古代从桥上经过的人和马车之多。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表达了桐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创造的智慧。

过了桥我们又来到东大街,这里仍保留着明显的中国古街道特色,路面全是麻条石铺就,每块条石长约三尺、宽约八寸、厚约五寸。这条街昔日为桐城繁荣的商业街之一,两旁商铺林立,现如今却宁静得无人问津,只有老人倚门而坐。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最后一站“投子山”了。来到山脚时,原本精力充沛的同学们大多都疲惫不堪了,望着眼前的山峰,个个叫苦不迭。我和章明同学互相鼓励,一起率先爬上了山顶,来到了“投子晓钟”旁。

站在山上俯视山下,果然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豪与得意之感,有同学敲响晓钟,浑厚的钟声回荡在群山之间,悠扬而久远。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投子寺的“大雄宝殿”,相传三国时东吴军师鲁肃战曹兵败,败逃途中将其子投于山中一洞穴,后被一老增所救。此后山名、寺名都更为“投子”二字。

回到家,回想起这次研学旅行真是收获颇丰。既领略了桐城春天的美景,又加深了对桐城文化的认识。

不管今后身在何处,我都不会忘记家乡“文都”桐城,我要多了解桐城文化,自豪地当一位桐城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