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人生作文(走出小屋作文议论文)

地基与人生作文(走出小屋作文议论文)

首页叙事更新时间:2024-05-20 02:31:05
地基与人生作文(走出小屋作文议论文)

地基与人生作文【一】

光与影的叠加,是阳光的色彩。我总能在阳光下,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面对生活的勇气。——题记

王国维说人生有三种境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凄楚。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忧伤。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我始终相信,这三种姿态亦是生活的初始状态,生活是公平的,他不会因为你讨厌沼泽和风雨就让这一切都消失。也不会因为阳光的耀眼与绚烂就让它永驻人间。

良好的心态就像海洋上的灯塔,让生活这艘小船不会迷失方向,亦如夜空中星星的光辉,明亮却不刺眼。在苦难面前,每个人会用不同的人生观去对待。悲观的人会说,为什么困难总是降临在我身上。而乐观的人只是骄傲地仰起头,去化解所谓的苦难。

这让我想起了李煜。是他在诉说么?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他在感叹什么?无奈地用一杯鸠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那个离乱的朝代,一片朦胧中,他仿佛看见自己率领南唐的金戈铁马,痛击赵匡胤之卒。可惜,已经迟了……若是他当初把心态方正些,又怎会落得个“亡国之君”的称号呢?他错不该消极地抵抗叛军,给这段历史徒增了几分悲剧色彩。

纵览大观园,依稀可以看见那位佳人。曹雪芹用他的笔墨泼洒出潇湘妃子的弱柳扶风。然而黛玉妹妹的眼泪却是流不尽的。试问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吗?她虽年幼丧母,却得到了贾母的多倍疼爱,虽弱柳扶风,却有幸与宝玉惺惺相惜。何来这悲春伤秋的愁绪?这一切似乎就注定了她的结局是不完美的——香消玉殒。若是她善待生活,留心周遭的花草,也许会惊异地发现生活其实是美好的。

我欣赏贝多芬的执着,欣赏史铁生的坚韧,欣赏张海迪的勇气。他们在生活面前从未说过“不”子。也不会因为苦难就止步不前,而是用良好的心态,书写他们的传奇,谱写一曲雄奇壮美的赞歌!我想说的是,心态决定我们的人生,善待生活,你也许会发现,今天早晨的天空就很美。

地基与人生作文【二】

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概是我读书以来最费心力的一本书。梁老耗毕生思想所得,八十年不断思考,所成的一本其谓之所写最大的一本书,当然不是泛泛就能读而懂,更枉论精髓了。

抗战时,梁漱溟从香港逃亡内地的途中曾致信家人:“我不能,我若则天地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人心与人生》写成,我方可以”。这种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自信,真有如孔子自道“天降丧斯文也,后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梁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者,其一生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关于人生问题,其一生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西方功利思想,青少年时期的佛家出世思想,二十九岁以后思想归至儒家思想。从佛家和儒家的思想里,结合西方现代科学发展所得,梁漱溟提出了人心这个概念。所谓人心,我的理解大概是近于心灵的一种自觉理性。他思考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怎样改变人生,又将归向何去。人的意识是个表现,其主体是心。比方说,人能听到声音,又能自觉是何种声音,人能说话,又能自觉是说什么话。

人类生命的发展真谛,是力反闭塞隔阂不通而向着开通畅达灵活自由而前进。生命发展要突破个体的局限,力求物我不隔。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分离(我进食,你不饱);从乎心则好恶可以相喻乃相关切,人心不隔。然人心不隔,非特指人与人之间,实则人心无隔与宇宙之大一体。人心产生于静,必也于静中可见。

古东方人有见于人心的智者,如孔子,释迦,能知天命,出世间。人心要借助无私,才能通畅自在。所以圣人要反诸于己,大公无私。知天命,大概非是故做高人一等,实是实践为真也。而释迦更是悟出天人一体,欲出乎其外,则是更高一层也。

人心概人皆有之。唯能反求于自身才能明其本性。估儒家曰人皆可为圣人。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此理也!然人多不识之,是人身限于局限中,不能通达故。

试从自身想来,若执着于外物,辄迷于利害得失,则患得患失,心不宁也。而不以私心得之,视若无关,则心宁气和。又如人际关系,若视他是他我是我,有差别利害,则时存计较之心。若彼我无分,利人即利己,融融恰恰。佛家所言破分别我执和破俱生我执,实在是高明且高深的学问。有至深的道理。难怪古往今来有许多博学聪明之士投身佛学。这与普通人的求神拜佛完全两回事。

体会人心,要从静中所得。估东方的静思,冥想显然是修行的一条门道。当于静思冥想中能感悟到人心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至清明合和之境界。这种从儒家佛家而出的学问,寻常人实难理解。在我,若不是前面读过《论语》《心经》对儒佛之学稍有所悟,读《人心与人生》又反复默读,才能了解其所指。又反复思之,又有不少顿悟。此书真得反复一读再读,以期能不断有新的见悟和掌握。

梁书对现代科学和生理学也颇多引证和叙述。此亦十分难得也。概与梁早期慕西方思想有关。其推演自己的学说,从儒家佛家出发,又能从科学中探索本源,故说服力颇高。

此书存疑的是,梁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信笃不疑,这与梁所处的时代有关。现在的发展,马恩学说渐有不兴之趋势,梁以其为基础推理出的人类社会之终极,似有不妥。

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谈心得也一时难以道明说清,莫谓乎“只可自怡悦,不堪赠于人”!

地基与人生作文【三】

本书立意偏颇主观个性化言论重点,由个人的人生总结思想看人类的历史发展,谈人生得到德礼教化感染竟能净化身心灵魂,艺术的人生也不是万能的良医妙药,对比古今中外的人性良知彻变,是各种生存世道的优弊没落环境造成的固化缺陷性格生存。人类是一个纵观历史发展的受限自然成就因果地制裁作用的产物,越是贪婪的本性要求扩大自求无限的野蛮无知私有化张力发展,基于身心感造化出来的负能量,似又称呼叫作嫡的定义为破坏整体自然和谐能量也越高了,尽管是不可能被人们能看得到明白的自然科学理论存在着的,这一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存在改变不了的。为了谋求生活生存状态的物质感,打造着社会过于更多的腐朽化浪费,甚至造成了人们追求物质化的保障生活里,真正让人们舍本逐末付出了生命上的精神代价,所以人心与人生的发展问题,如果上升到人类意识与保护自然主旨意识上,个体的宿命追求是悲悯感怀道义伦理思想认识的,而从根本性格改造的始基点,应该是教育化,制度化,生态化以及更全面构建文明而适度的发展创见力,形成很多的成长环境问题意识探讨的了。但本书对于梁漱溟老师个人讲述的修养身心,立心待命的情感与理性认知问题,还是很能感动读者的,人性同而有异味,正所谓求同存异的发展观念更使人,在天人合一的感受中安享妙趣爱好吧!

地基与人生作文【四】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地基与人生作文【五】

有时候并不是一本书有多好才能给读者心灵上的激荡,而是读者终于在对的时间读了它。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能否在最需要的时候被点拨。一本好书,可能会在最恰当的时候为人生点亮航程!读着这本书,我一直都有想写读书笔记的冲动。我将点拨我的语句都摘下来,写写体会,相信可以加深我对他们的理解。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是呀,现在我19岁,如果没有这19年的经历,我相信我对书中的一些精辟的语句也只是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罢了,根本就不会产生共鸣,更不要提对这种体验理解的更加深刻。怀特海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正如我们现在学的各种知识,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之后不出半年,早已忘的一干二净。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考试不停地收集各种理论,记忆在脑中,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种种的理论究竟是为何而产生。所以我们什么都没学到,当课本丢掉,笔记烧掉,我们一无所有。同样,我现在的这些体会也需要我在体验中一一印证,才会最终留在我心中,成为我在人生中可以运用的智慧。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

“人活在世间最可惜的,就是变成乡愿。”

“人生经由不断地抉择,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不会轻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